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锋队,背后总有云的身影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球状闪电》中呈现了一种未来天气预报方式:故事的主人公从气象学院毕业后开发了一种系统,可以用来探测龙卷风,并且把即将生成的龙卷风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系统很快被推广到全世界。
  当年书中的科幻场景,在云+AI技术快速发展的加持下,今天可能很快就要变成现实。
  读懂天气,是人类劳作、捕获、耕种的前提,是现代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这件事在人类发展进程里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对于灾害的预测、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趋势预判、超精准天气预测的可能,这些话题依旧处在全球科技核心位置。
  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天-3天,提高到5天-7天。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学飞跃发展为大气科学,气象预测也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发展到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
  不过,在常规的天气预测之外,气象预测的最大瓶颈要属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如果再远一点、再深入一些,超越常规气象预测的天文探索,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步。
  把天气预测这件事进一步推向更高精度“可测”的,是云和AI。云让天气数据有轨迹规律可循,AI读懂规律,预测规律。今天,云和AI甚至在合力探索浩瀚宇宙。
  在我们本期特别策划中,将分别从AI预测台风、AI 定位宇宙星空、AI常规天气预测落地深圳等角度,深度剖析AI在天文科学中的强大潜力。
  2019 年,华为云提出“Cloud for Good“理念,与客户和伙伴,在解决商业问题之外,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平等、福祉健康、均衡发展等领域的发展,让技术更有温度。华为云致敬每个为自身,为行业,为社会造就不凡价值的选择,以更可靠、更智能的云服务,持续为各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云动能,全力成就每个不凡的选择。
  在不久前举行的“选择不凡 华为云年度峰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广东穿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代表上台讲述了他们的“Cloud for Good”实践,引起了现场听众的热烈反响。华为云还与众多客户和伙伴共同开启了“Cloud for Good 2020行动计划”,用行动去践行,让技术温暖更多的人。
  读取1TB的数据,需要多长时间?
  对于一个机械硬盘来说,它的真实读取速度大概是150M/s;固态硬盘的速度比它快一倍,拿一个固态硬盘读1TB的数据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那么如果想在一秒内读取这些数据怎么办?
  理想情况下可以找来3000块固态硬盘串联到一起读取数据,但真实情况中需要考虑硬盘的不连续性和网络延时,秒级访问通常还有并发需求,综合起来,可能还需要增加几倍的硬盘数量。
  总之,读取1TB数据意味着一块硬盘读一个小时,或是几千块硬盘同时读取。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喀什、三亚和密云3个卫星接收站每天接收的总数据量就可以突破1TB,2012年升空的资源三号卫星每天获取的数据量甚至达到了10TB。
  面对这些超级大数据,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案来解决?

超级传感器


  在现实世界中,很大一部分的数据都来源于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传感器:温度计测量温度、X光机拍摄的骨骼图像、手机记录人的生活轨迹等。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作出决策。
  而在数据收集方面,可能没有什么传感器比卫星更强大了,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遥感卫星莫属。
  遥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被用于地面受损等信息的收集,也奠定了此后它在大规模公共服务领域的独特价值。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天空中相机拍摄地面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它们能够捕捉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光学影像到后来的可以收集到地形信息、光谱信息,甚至夜间的灯光信息等。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分析森林砍伐、碳循環和冰川衰减等众多公共管理事务和科学问题。


国家航天局以及相关的跟太空遥感沾边的机构和部门,都是数据“大户”。

  传感器和相应理论的快速发展注定了遥感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且未来也只会更多,这也增大了数据管理和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的难度。有行业人士认为,也许没有什么比遥感能产生更多的大数据。
  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或是其他任何国家,遥感领域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都是如何管理这些数据。
  美国宇航局(NASA)官员Rama Nemani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想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全球范围的分析,首先需要从各个信息中心下载这些数据——光是这个过程就得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之后的分析过程也只能靠自己编写代码,而无法借鉴其他科学家所使用的方法。
  随着技术发展,科学家们也曾研究出一些数据管理方案,例如以Hadoop为代表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在很多遥感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自2010年以来迅速崛起的云计算,其独有的超大规模分布式储存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加之支持异构计算、物理计算等场景,很好地解决了遥感行业中的数据管理问题。   当然,此前已拥有小规模解决方案的遥感行业对新的商业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很大的加强空间,因为在新技术面前很多人会欣然接受从0到1的转变,但从“1到更多”的进步则需要一些决心。

政府部门成上云“急行军”


  在遥感领域最先拥抱新技术的是政府部门。
  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可信云认证名单,华为等企业在首批名单之列。这是国内权威机构首次开展云计算领域的资质认证,业内有专家认为这一进展将促进政府部门对云服务的采购。
  这在当年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当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预测,我国政府信息化采购的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是当时我国公共云市场规模的十余倍。除此之外,还有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2017年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的企业上云指南,这些政策基本覆盖了政府和企业的上云行动。尤其是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支持地方主管部门联合云计算企业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云建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积极上云还有经济方面的考量。在经济放缓的压力下,宏观增加政府投资既符合经济调控规律,同时也提升政府部门运行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
  仅在对地观测领域,进入2018年以来包括国家航天局(科工局)高分办,我国资源、气象、海洋三大卫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发改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等在内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在积极应用云计算,以寻求更好的服务。
  美国的政策路线与中国类似。奥巴马在2009年上任初期,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政府一面向市场释放近8000亿美元的复苏资金,一面推进政府提升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这其中就有2010年提出的“云优先”政策,规定各政府部门在一年半时间内,至少挑出三项业务“上云”,另外减少政府中数据中心数量,将其总量控制在800个以内。亚马逊云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孕育壮大。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如果说最初政府部门应用云计算是为了服务于公共管理,在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后,这一能力正在朝着更大范围扩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9年世界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在澳大利亚举行会议周期间,我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在会议上推出了“高分衛星16m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向世界各国开放我国高分一号和六号卫星16m数据。
  在这个数据开放项目中,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平台进行查询和下载两颗卫星的历史存档数据、基于存档数据生成的全球有效覆盖一张图和每日拍摄的16米数据,用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农作物长势,甚至为用户所在国家的灾后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项目每天产生的数据高达1T,每32天就可以完成一次全球覆盖;同时用户也来自世界各国,他们有可能是学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或是金融机构中的数据专家。面对大量用户同时在线上发起的需求,快速、平稳地响应不仅是功能实现,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在遥感领域的技术能力。
  中国此前也有过类似的共享平台,但用户大多数为行业用户,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平台不需要太大的运算能力即可正常运行,因此小规模的计算方案就可以解决。然而当面对这样的项目,稳定的云服务就几乎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在这一项目中,华为云联合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参与到了平台的建设中,其算力能力为平台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太空是座数据“钻石矿”


  国家航天局以及相关的跟太空遥感沾边的机构和部门,都是数据“大户”。在距离地面350公里乃至宇宙更深处,人类已经陆陆续续发射了成千上万颗卫星,这些卫星有的将镜头对准地球,形成遥感影像;有的把镜头对准云层,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天气;也有像哈勃望远镜将镜头对准神秘的外太空,去探索更大的宇宙。
  这些探索的目的都是收集数据,并且在这座矿山中提炼最珍贵的钻石。
  例如在气象领域,通过数据的运算,就可以尽量精准地预测台风路径,及时提醒当地居民防灾避灾,从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然而大气看似只是一团气体,对它的观测确实是全维度的,因此产生的数据量也十分巨大,更别提要对大气进行模拟和仿真。因此,实现大气模型的综合数据处理也一直是气象业务领域的挑战。
  挑战面前,云计算同样是“掘钻”利器。云计算可以有效扩展底层IT系统的扩展能力和处理芯片的承载数据能力,为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帮助。
  不光是天上的卫星,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的科学家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在地面上建造一个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即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简称SKA)项目。它们产生的数据并不比卫星少:SKA项目每年存档数据大约有600PB(约合超过60万TB)。
  每一个大型的数据项目背后都有一家成熟的云供应商。SKA项目背后是华为云,同时华为云也参与到了中国国家气象局等机构的气象卫星算法的创新大赛中,为气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而在著名的哈勃望远镜背后,也是美国的亚马逊云提供算力支撑。
  上述太空相关强数据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取决于云计算能力自身的发展水平,因此云计算的算力提升和稳定服务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在计算领域的探索欲望无止境。2019年10月,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轰动全球,正因它突破了现有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乍听上去,这些最前沿的计算技术跟普通人的生活相距很远。但它们终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落地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十年前,李彦宏和马化腾对“云计算”嗤之以鼻,在下一个计算时代即将来临之时,谷歌虽然领先了一步,但在中国华为、阿里、腾讯和百度也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019年华为推出的昆仑量子计算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公司正在逐渐占领一些制高点。
  科技变化面前,政府在国家竞争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做了更为积极的尝试。企业需要考量综合经济性、投入产出比和直观效果等多方面因素。但二者都应该在快速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技术优先”政策,毕竟在科技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其他文献
魏尚进  尽管世界各国都努力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一出生就处于不同经济和社会地位,拥有高低不平的教育或财政起点,因此获得的就业和社会机遇也天差地别。数字技术的发明并不是为解决不平等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扩大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但中国的情况,数字技术平台提供了许多缩小机会差距的手段。  这方面我可以举出四个例子。首先是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推广。淘宝网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也是新兴
期刊
2020年2月12日,北京春节后复工第三天,早高峰时段的北京地铁六号线,乘客戴着口罩、护目镜出行。图/ 新华  “坐了一天,小鸟飞过10只,行人8人,车辆30辆,未发现可疑情况。”吴雨透过民宿内的落地窗,打量着周遭一切。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1月20日至今,她在重庆经营的5间民宿仅入住了一间,且入住时间只有两天。  若这样的情况持续至3月底,吴雨近两年的投入将付诸东流:
期刊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和S基金是私募股权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系统性机会已来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在S基金发布会上如是说。  2019年12月10日,目标规模100亿元的深创投S基金在珠海宣告成立,深创投和格力集团为基石投资人。  2018年12月,深圳市出台《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若干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金融机构、创业
期刊
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电力发展的轨迹,作为主力电源的煤电也进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煤电的角色和定位成为近期业界讨论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应该尽快淘汰煤电,为可再生能源腾出发展空间,以实现能源转型,达到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为落实《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在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愿景作出贡献。  另有观点认为,中国有超过8亿千瓦的煤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其排放水平已达到燃气电厂
期刊
逆风是一种考验。  在社会经济发展浪潮里,人类始终在逆风前行。面对全球共同关注的挑战——自然灾害、贫穷、健康、教育、环境等等,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技术释放更大的潜能,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科学技术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是人类的选择,这是技术的使命。起风了  2019年初夏,天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王琮和他的同学们组成团队,参加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比赛——“风云气象卫星科学算法创新大赛”,他
期刊
经历了叙利亚内战、挫败“伊斯兰国”、数次躲过以色列等国暗杀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精锐“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Qassem Soleimani)1月3日在美国发动的空袭中丧生。  美伊紧张关系迅速升级,中东地区再度爆发冲突的担忧造成原油价格瞬间飙升4%。布伦特原油期货在1月6日上涨至每桶70.06美元,达到自2019年9月以来的最高价位,当时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引发油价狂升。  局势动荡带来的风
期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当世界还沉浸在甜梦中不愿醒来的时候,在深圳南澳的某渔村,此起彼伏的发动机轰鸣,让凌晨的海湾回荡着不属于它的喧嚣。  一艘艘斑驳的渔船,载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期待,驶向大海……通过海量历史数据学习,推算云团变化和移动规律,助力于提高深圳市天气预报的质量,促进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智能发布与传播的发展。生死祸福,皆在风浪变化瞬息之间  靠天、靠水、靠时运,渔民们的每一份收获,都是与
期刊
随着近年中国GDP增速逐步放缓,主流经济学一直呼吁用金融放松和降息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但事实是自2016年我国金融清理开展以来,利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中国全口径的信贷增速也已经放缓了将近一半。然而经济增速仍保持了相对平稳,且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的系统性风险也并未出现。  与此同时,笔者在对金融数据,尤其是银行卡消费支付数据、家庭金融资产数据及小微企业数据的分析后认为:现有的经济统计数据不仅很可能低估了
期刊
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9%,较去年高出0.8个百分点。  在经济呈现阶段性类滞胀风险,货币政策两项最终目标“稳增长”和“控通胀”出现冲突,决策难度加大之际,今年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仍向稳增长倾斜。  1月初,人民银行在“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提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
期刊
中国的人民币利率趋势是判断大类资产走势的关键因素,其中国债无风险利率因其基准作用最受关注。例如,国债利率下滑压低融资成本,刺激债务上涨,支持资产价格和地产价格,但同时抑制金融行业的盈利空间,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的经验佐证了这些影响:全球发达国家利率过去十多年年利率明显下行(图1):例如,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去年下半年均值1.8%,显著低于2009年的3.3%,欧洲等多国甚至出现了大范围的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