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做法
积极挖掘“商”文化内涵,叫响“商之源”、“商之根”、“商之祖”、“商之城”等品牌,以文化的感召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着力发挥“商”传统优势,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推进项目带动工程,以文富民。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因古代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此,商朝建都于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凝聚着深厚的华夏文明和丰富的商朝文化。当前,商丘市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大力挖掘“商”文化内涵,积极发挥“商”传统优势,努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大力推进文化引领工程,以文“化”人。商丘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当代商丘人形象塑造工程。举办“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三平’精神,做有道德的当代商丘人”大型公益论坛,选树一批代表商丘形象的“三平”人物典型,广泛进行社会宣传。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及商丘市“新世纪优秀文艺作品”评奖为抓手,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在培育具有商丘特质的文化名牌上寻求突破,擦亮“商”文化品牌,把国际华商节办成在世界华商中有重要影响的盛会。大力挖掘文化内涵,发挥传统优势,叫响“商之源”、“商之根”、“商之祖”、“商之城”等品牌,以文化的感召力打造商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程,以文“兴”市。商丘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建设跨越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全市21家文艺团体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商丘演艺集团,创造了文艺院团改革奇迹,推动实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蝶变效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效能,组建成立了市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在河南省首家成立了市级报业集团——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戏曲《浣纱记》、《李香君》、《龙河钟声》等先后在省内外获得大奖,演艺集团赴台湾演出《花木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大力推进项目带动工程,以文“富”民。商丘市规划了文化发展“1369工程”,积极做强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六大文化品牌。着力实施文化招商,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深圳历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成功签约项目18个,签约金额41.3亿元。嘉年华数字影院、商丘图书大厦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投入运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好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永城汉梁文化旅游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先后扶持以王公庄画虎村、夏邑火店宫灯村等为代表的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依托王公庄画虎村做精工笔画,打造全国虎作品集散地、画虎作家实训基地和艺术交流中心。推动茴村书法村扩大产业规模,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打造火店工艺品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目前的王公庄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绘画创作,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火店乡有19个自然村从事宫灯及上下游衍生品的生产销售,2011年产值达到5亿多元。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文“惠”民。商丘市积极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欢乐中原、和谐商丘”文化广场演出活动每年都在100场以上。“舞台艺术送农民”、“四下乡”、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广受百姓欢迎。投资近2亿元的商文化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同时,还建成了永城汉梁文化博物馆、华商文化广场、木兰文化广场、王公庄绘画广场、商丘古城游乐场等一批文化项目。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成9个县级支中心,42个乡镇服务站,2788个村级服务点,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较为完善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按照每个村2万元的配置标准建设,建起了280个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建起了一座座“知识库”。
(责任编辑:张少义)
积极挖掘“商”文化内涵,叫响“商之源”、“商之根”、“商之祖”、“商之城”等品牌,以文化的感召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着力发挥“商”传统优势,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推进项目带动工程,以文富民。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因古代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此,商朝建都于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凝聚着深厚的华夏文明和丰富的商朝文化。当前,商丘市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大力挖掘“商”文化内涵,积极发挥“商”传统优势,努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大力推进文化引领工程,以文“化”人。商丘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当代商丘人形象塑造工程。举办“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三平’精神,做有道德的当代商丘人”大型公益论坛,选树一批代表商丘形象的“三平”人物典型,广泛进行社会宣传。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及商丘市“新世纪优秀文艺作品”评奖为抓手,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在培育具有商丘特质的文化名牌上寻求突破,擦亮“商”文化品牌,把国际华商节办成在世界华商中有重要影响的盛会。大力挖掘文化内涵,发挥传统优势,叫响“商之源”、“商之根”、“商之祖”、“商之城”等品牌,以文化的感召力打造商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程,以文“兴”市。商丘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建设跨越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全市21家文艺团体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商丘演艺集团,创造了文艺院团改革奇迹,推动实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蝶变效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效能,组建成立了市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在河南省首家成立了市级报业集团——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戏曲《浣纱记》、《李香君》、《龙河钟声》等先后在省内外获得大奖,演艺集团赴台湾演出《花木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大力推进项目带动工程,以文“富”民。商丘市规划了文化发展“1369工程”,积极做强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六大文化品牌。着力实施文化招商,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深圳历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成功签约项目18个,签约金额41.3亿元。嘉年华数字影院、商丘图书大厦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投入运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好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永城汉梁文化旅游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先后扶持以王公庄画虎村、夏邑火店宫灯村等为代表的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依托王公庄画虎村做精工笔画,打造全国虎作品集散地、画虎作家实训基地和艺术交流中心。推动茴村书法村扩大产业规模,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打造火店工艺品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目前的王公庄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绘画创作,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火店乡有19个自然村从事宫灯及上下游衍生品的生产销售,2011年产值达到5亿多元。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文“惠”民。商丘市积极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欢乐中原、和谐商丘”文化广场演出活动每年都在100场以上。“舞台艺术送农民”、“四下乡”、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广受百姓欢迎。投资近2亿元的商文化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同时,还建成了永城汉梁文化博物馆、华商文化广场、木兰文化广场、王公庄绘画广场、商丘古城游乐场等一批文化项目。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成9个县级支中心,42个乡镇服务站,2788个村级服务点,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较为完善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按照每个村2万元的配置标准建设,建起了280个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建起了一座座“知识库”。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