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文砺人、以文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推进思政工作的核心要求。为此,各大高校应结合教学实际,强化思政工作的文化力量,让广大师生将崇高的政治追求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导向,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加强师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的融入,让高校思政工作焕发勃勃生机。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展开对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文化力量探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文化力量
引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更饱含着民族智慧的古老文化特色。增强文化的力量,即凝聚着民族、国家对自我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肯定,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只有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拥有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进而在前进的路上具有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力量。
一、在思政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导向作用
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仅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变得复杂。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信息时代中,世界之间的交流愈发紧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了诸多挑战。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其来时的路,也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引擎。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此,则更需要具有高度的自我文化认同感,构建良好的校纪、学风及教风,使师生在深研“圣贤书”中,时刻关注“窗外事”,关心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因具有坚定地政治信仰,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灵活性特点,以文化赋能思政工作的创新升级,使高校樹德育人的工作更具政治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融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例如:可运用云平台和交互式白板为学生播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边境、沿海地区长期活跃的敌对势力、力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和摧毁,试图以引发民族冲突而诱发更大国家危机。对此,我党始终理性、客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和解决。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文化凝聚的向心力的重要性,坚定其政治追随和信仰。
二、保证思政工作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得以稳定、连续推进
为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避免出现不良文化对师生思想的侵蚀,制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文化力量,实则是为师生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浸润无声”的效果,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并体现出对优秀文化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及传承性。可以说,着眼于构建思政工作的制度文化,既是优化思政工作的根基,也是一项长效工程。只有发挥制度的规范性、鼓励和惩戒作用,才能实现思政工作中文化育人的目标:
2.1制度育人的显著优势
制度设置的初衷,便是在于良好的调节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亦扮演着较为关键的角色。第一,制度的设立本身便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对文化的认知,有助于规范师生的行为。第二,制度的设立对于个体行为而言,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凸显主流的文化取向。第三,制度在育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校园规范、衔接工作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的校园文化,会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因此,思政工作制度的构建中,既要融入文化因素,也要体现引导价值。
2.2制度的建立应规范、科学
高校思政制度的确立,源于对过往学习经验及组织运行规律的总结与梳理。制度构建主要包含着两方面内容:第一,高校中思政工作制度的设立应与高校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体现校园的文化理念和育人导向,始终坚持管育结合,促进制度的规范性;第二,高校思政工作制度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兼具激励、协调的功能,保证思政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及连续性。例如:需不断对教育理念、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既有规范制度更具人文关怀。在对学生的思政教学中,避免说教式教育,而是以文化的浸润,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开阔其视野高度,形成对青年学生的内心撼动,为其高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2.3确保制度运行的稳定性
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构建,也应注重对教学工作的价值引领。首先,健全对教研、学术研究的工作规范,鼓励教师的科研创新;其次,为中青年教师的思政学习、深造提供更多机会及渠道,并作为评价其工作的一部分,鼓励其追求思想进步;最后,完善校方的党委建设,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避免高校思政工作的“抓就做、不抓就停”,形成校园的制度文化,避免思政工作流于表面、短期化[2]。
三、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
3.1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所需
在思政工作中发挥文化的力量,需具有生本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需,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而然的开展教学活动,寻求思政教学与文化渗透的平衡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思政工作中的文化渗透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多渠道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自我成长、自我约束和管理,形成教育的内、外合力。
3.2贴近师生的日常生活
以生活的视角开展思政工作,加强文化的引导作用,是保障高校思政教学高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因此,需坚持以人为本、联系生活的原则,努力的使工作贴近师生现实生活,使思政工作开展更具感染力与针对性,让价值引领与现实生活相统一。一方面,应明确思政工作的开展并非是单一的课程,具有考取高分的能力也不代表学生的思想水平一定高,应融入日常教育,立足于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只有贴近师生日常生活,使其感受思政文化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深切的体会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效应,才能提升制度的有效性、教学针对性。
3.3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经历
高校思政教学,其面对的学习主体与中心是人[3]。每位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个体间也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性爱好、成长经历的差异性。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间的这种层次差异,施以特色化教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视角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属性。
四、结语
在时代的发展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集体记忆,是推动中国坚定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民族自信。新时期为思政教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高校办学、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标准。增强高校思政工作文化力量,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理解,减少其对单一式教学的抵触心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也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网,2017(10).
[2] 张北坪,崔靖坤.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5(12):13-17.
[3] 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9.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文化力量
引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更饱含着民族智慧的古老文化特色。增强文化的力量,即凝聚着民族、国家对自我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肯定,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只有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拥有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进而在前进的路上具有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力量。
一、在思政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导向作用
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仅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变得复杂。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信息时代中,世界之间的交流愈发紧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了诸多挑战。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其来时的路,也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引擎。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此,则更需要具有高度的自我文化认同感,构建良好的校纪、学风及教风,使师生在深研“圣贤书”中,时刻关注“窗外事”,关心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因具有坚定地政治信仰,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灵活性特点,以文化赋能思政工作的创新升级,使高校樹德育人的工作更具政治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融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例如:可运用云平台和交互式白板为学生播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边境、沿海地区长期活跃的敌对势力、力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和摧毁,试图以引发民族冲突而诱发更大国家危机。对此,我党始终理性、客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和解决。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文化凝聚的向心力的重要性,坚定其政治追随和信仰。
二、保证思政工作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得以稳定、连续推进
为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避免出现不良文化对师生思想的侵蚀,制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文化力量,实则是为师生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浸润无声”的效果,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并体现出对优秀文化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及传承性。可以说,着眼于构建思政工作的制度文化,既是优化思政工作的根基,也是一项长效工程。只有发挥制度的规范性、鼓励和惩戒作用,才能实现思政工作中文化育人的目标:
2.1制度育人的显著优势
制度设置的初衷,便是在于良好的调节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亦扮演着较为关键的角色。第一,制度的设立本身便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对文化的认知,有助于规范师生的行为。第二,制度的设立对于个体行为而言,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凸显主流的文化取向。第三,制度在育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校园规范、衔接工作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的校园文化,会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因此,思政工作制度的构建中,既要融入文化因素,也要体现引导价值。
2.2制度的建立应规范、科学
高校思政制度的确立,源于对过往学习经验及组织运行规律的总结与梳理。制度构建主要包含着两方面内容:第一,高校中思政工作制度的设立应与高校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体现校园的文化理念和育人导向,始终坚持管育结合,促进制度的规范性;第二,高校思政工作制度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兼具激励、协调的功能,保证思政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及连续性。例如:需不断对教育理念、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既有规范制度更具人文关怀。在对学生的思政教学中,避免说教式教育,而是以文化的浸润,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开阔其视野高度,形成对青年学生的内心撼动,为其高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2.3确保制度运行的稳定性
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构建,也应注重对教学工作的价值引领。首先,健全对教研、学术研究的工作规范,鼓励教师的科研创新;其次,为中青年教师的思政学习、深造提供更多机会及渠道,并作为评价其工作的一部分,鼓励其追求思想进步;最后,完善校方的党委建设,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避免高校思政工作的“抓就做、不抓就停”,形成校园的制度文化,避免思政工作流于表面、短期化[2]。
三、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
3.1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所需
在思政工作中发挥文化的力量,需具有生本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需,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而然的开展教学活动,寻求思政教学与文化渗透的平衡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思政工作中的文化渗透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多渠道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自我成长、自我约束和管理,形成教育的内、外合力。
3.2贴近师生的日常生活
以生活的视角开展思政工作,加强文化的引导作用,是保障高校思政教学高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因此,需坚持以人为本、联系生活的原则,努力的使工作贴近师生现实生活,使思政工作开展更具感染力与针对性,让价值引领与现实生活相统一。一方面,应明确思政工作的开展并非是单一的课程,具有考取高分的能力也不代表学生的思想水平一定高,应融入日常教育,立足于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只有贴近师生日常生活,使其感受思政文化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深切的体会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效应,才能提升制度的有效性、教学针对性。
3.3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经历
高校思政教学,其面对的学习主体与中心是人[3]。每位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个体间也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性爱好、成长经历的差异性。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间的这种层次差异,施以特色化教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视角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属性。
四、结语
在时代的发展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集体记忆,是推动中国坚定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民族自信。新时期为思政教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高校办学、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标准。增强高校思政工作文化力量,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理解,减少其对单一式教学的抵触心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也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网,2017(10).
[2] 张北坪,崔靖坤.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5(12):13-17.
[3] 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