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的视野 沉潜的学识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怀中先生的《文学纵横论》近日出版了,这是他近70年来从事文学教学、文学研究及文学批评的论文精选,分“试论鲁迅”“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及小说理论批评”“试論‘闽派批评’及闽派作家作品”“试论闽台文艺交流”等辑和“附录”。论时间之“纵”,跨两个世纪的文坛风云收纳于笔下,论空间之“横”,从鲁迅到闽台交流融摄于胸中,充分地展示了先生的博大的视野与沉潜的学识。
  读着先生的文字,仿佛又回到当年受业的日子。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历史转折,百废待兴,我幸运地踩到步点,成为先生和郑朝宗先生联合招收的入室弟子,成为厦大中文系历史上首届研究生中的一员。因我的毕业论文选择“闻一多美学思想研究”,偏于现代文学,所以日常获得许先生更多的指点,在生活上有更多的接触。在我的心目中,先生属于那种大智若愚的文人类型,老成持重,慈眉善目,一副菩萨形神;讲课时,细语慢言,条分缕析,逻辑穿织严密,在一派和风细雨中授业解惑。对于弟子来说,则是“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了。
  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品学兼优,留校任教。作为新体制最早培养出来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那时是何等的稀缺与宝贵。先生没有辜负信任与冀望,他虚怀若谷,博览群书,如海绵吸水般收纳了人文知识的精华。经30年的厚积,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际,他的学术创造力如涌泉般喷发而出,仅鲁迅研究领域,就出版了《鲁迅与文艺批评》等5部专著,可惜在1983年因奉命调往政界而中断。虽然先生其后并未忘却学术的召唤,还陆续出版了几部研究专著,但毕竟政务繁忙,时间稀缺,未能全心全力地投入,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损失,但对于福建文化界来说,可能又是一种幸事。
  先生在学术上有着博大的视野,这从他的鲁迅研究中体现出来。先生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始自他的鲁迅研究。本书“试论鲁迅”一辑中的前5篇,即分别是从《鲁迅与文艺批评》《鲁迅创作思想的辩证法》《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关于“人”的视角和建构——鲁迅与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这5本专著中抽选出来的篇章。一看书名,你就会感觉到先生甫一入行,就有着先人一着的布局,从鲁迅的文艺批评、创作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学、与思潮流派、与世界文学诸多方面落子,成竹在胸,谋定而动,有点今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其子课题一样的布局,气魄宏大。须知20世纪80年代之初,中国文学批评刚摆脱机械僵滞的意识形态的钳制,鲁迅研究尚在摸索、探行新路之际,先生即能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超前做出全局性规划,着实棋高一招。
  先生学术视野之博大,不仅在于整体性的筹划,而且还在具体课题的论说中呈示。例如书中论及“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他大匠运斤、综撮精要,把鲁迅研究与接纳西方文艺思潮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介绍“摩罗派”,目的是启蒙、振奋民众,先“立人”,再“立国”;第二时期,强调“为人生”的文学,暴露国人精神上的病态,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三时期,“五四”退潮后,探索主观主义的文艺流派理论,同时关注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文艺思潮动向;第四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倾向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实际上也是把鲁迅丰富、复杂的文艺思想,划出清晰、简明的流程。
  不仅如此,先生还进而指出,鲁迅的专著《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及论文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就集中、完整地阐发了我国文学和小说发展过程中的文艺思潮与流派的演变。鲁迅所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便是总结1917年以后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思潮流派产生、发展的历史的重要篇章。所以,如果谁要用欧洲文艺思潮流派发展的模式、框框来套中国文艺,就要坠入五里迷雾,看不清真面目来,甚至弄出偏狭扭曲的弊病来。当学界偏向于鲁迅与西方文艺思潮关系研究的时候,先生察今识古、慎思明辨,及时强调了鲁迅从传统文化中所获得的浑厚中国经验,使中西二者兼容并存,合度中节,达到一种思想方法上的平衡,这是那些识小语琐、偏执失允者所难以达到的。
  先生视野之博大,来自他沉潜之学识。我曾对我带的研究生讲过:“我是幸运的,学术细胞在萌生之际,就注入了许怀中师的‘多求索、重实证’和孙绍振师的‘常怀疑、重原创’这两种基因。”许先生沉潜的学识就体现在“多求索、重实证”这六个字中。先生的治学态度十分谨严稳健,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他尊重史料,钩沉稽索,力求言必有证,语无虚发,从不打花拳绣腿,以空泛之谈,蒙误世人。师门之风,后学承传,多年来我亦坚持“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原则,强调学术研究中原态史实的实证和历史语境的纳入,即承传自先生。
  书中《文艺批评理论建设与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理论发展》一文,摘取自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在先生之前,从史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进行发掘、剖析,做一番归纳、综合的工作,似乎尚未有人涉足,渐有代远言湮之危。要从卷帙浩繁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中抽绎出某种序列与纲目,不但需要广博的阅读层面,丰赡的资料积累,而且还应有高屋建瓴、控捉自如的气度与学识,这对有意问津者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先生不畏艰难,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其开拓者胆识,令人敬佩,但这更是基于先生沉潜的学识之上。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无论存在多少种观念,其根本上仍是沿着社会功利与艺术审美,这两极相悖而又对立一体的价值取向展开的。先生以深邃的“史识”目光,寻找到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理论的源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论家,主张文学的功利性;与其相反的,是主张非功利的纯文学价值论的王国维等。中国近现代文艺在功利与审美观上形成的两大主潮源自他俩,并影响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
  学界关于文学社会功利论与纯艺术论分立的问题,持两者对立、泾渭分流者众多,而见微知著、透视统一者甚寡。先生独辟蹊径地分析道:文学的非功利观,并不完全否认文学的价值观念,而是反对文学成为实际利益甚至个人功名利禄的手段,以为文学只有从某种“功利”中独立出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向量,例如,王国维反对的是“文学载道”或“劝善惩恶”的功利观。另一方面,主张功利论的梁启超是反对小说为“闲书”的传统观念束缚。而这两派在对传统的封建文学观念的反拨与否定上都是统一的,其本质是共同的,而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形式。   先生由此而强调,人们应重新鉴别批评理论中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而后才去把握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在机制。若能从“人”的视角考察,就更为清晰。先生指出:前者是觉醒了的“人”,用他的热情膨胀了自己,想从自我的扩展里面叫出改革的愿望;后者是觉醒了的“人”把他的眼睛投向社会,想从现实的认识里面寻求改革的道路。不难看出,先生的这个结论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而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亦是一个可贵的收获。这一创新观点的提出,研究者若缺少沉潜厚实的学识作为基石,是很难奏效的。
  但先生并非仅是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他还是一个作家,写得一手好散文,据说年轻时写杂文、时评等是倚马可待的好手。本书“代序”一文中,收有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王瑶教授的来信:“《秋色满山楼》,我已仔细读过,谨申谢忱。我以前仅读过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甚佩功力之深厚。自您调动工作以来,私意颇感惋惜,盖搜集资料,掌握动态、细致分析、潜心著作,皆与目前之工作不易协调。今读此书,不特对您之经历等有更多了解,且文笔深沉优美,富有个人风格,因思今后似可多写一些此类文章。”王老慧眼,寥寥数笔就把许怀中先生的独特个性勾勒出来,学者与作家,左右开弓,皆中靶心。
  收入书中《我省文坛“三二一”纪事》一文,即是先生回顾主持福建省文化工作的一篇随笔。“三”是三份期刊: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起到两岸“文化纽带”作用的《台港文学选刊》;在互联网未普及的年代,率先向国内介绍国际经典影视作品的《中外电视月刊》;展现闽派文艺批评实力,并在全国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的《当代文艺探索》。“二”是两部电视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的《谷文昌》;为迎接香港回归拍摄的大型电视剧《林则徐》。“一”就是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舞剧《丝海箫音》。先生记述了他在任上所主持、参与并大力扶持的几项重大的工作,由于是亲力亲为,笔调显得朴实而亲切,也为福建文化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先生一生,经学者,而为政,身份变动之急驟,绝非通常之转换,但先生却能沉稳自若,泰然处之,并且政通人和,成效卓然,此间奥秘何在?或许可从先生所撰写的《郭风先生风范长存》一文中得到解答:“郭风先生办事认真、胸怀广阔、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真诚和睦,对我省文艺界有亲和力、凝聚力,我省文艺界的和谐团结,郭风起了表率作用。郭风先生的创作,也为文艺繁荣起了带头、领军作用。”许先生褒扬郭风先生对福建文艺界有着凝聚力、引领力的作用,但这不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吗?可以说许先生是得了郭风先生的衣钵真传。
  不妨再读本书“代序”之收结处:“‘文人切忌势利’,文学主真、主情,文人更应该讲真情。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韶光易逝,似水流年。多年来,文之真情,我的感谢之情,犹如一江向东流的春水,滔滔不尽,流淌不绝。”原来,许怀中先生的内心一直珍藏着文学的“真”与“情”二字,珍藏着“感恩”的心态,这就是一位年逾九十的智者留给我们的“真言”。
  责任编辑 林东涵
其他文献
一  她们小时候在一起放羊。大兰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高中。小兰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后来,乡里大抓义务教育,她到乡里的初中补上了两年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她们俩年龄相仿,个头一般高,姑娘时,是村里有名的两朵花。如今,她们都到了县城里,小兰还带着三个孩子。  “后悔了吧!你书读得好,却放弃了。若是读饱了字,说不定,你就坐在这办公室吹空调了。”小兰有点调侃道。  “命里注定的,你想多了
期刊
一  我是一名资深婚姻调解员。结婚是喜事,离婚是悲剧。离婚至少影响五代人,宁可教人拆庙,不可教人离婚。我是能劝和就劝和,这些年来,我成功挽救了四五百个离婚案的婚姻。也有过打击,有个男子找我说,后悔不该听我劝,在无性婚姻中过了两年,终究还是选择了诉讼离婚,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劝他老婆离婚的调解员,成功了。不少人认为,调解员就是劝和,其实也劝分手。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外遇(包括一夜情、艳遇之类的出轨行为)或
期刊
朋友A是我的茶友,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一起喝茶、泡茶,谈论与茶有关的事情。茶是岩茶,岩茶是乌龙茶中的一种,条索比较简单粗糙,简直有些原始的意味。这与铁观音大不相同,后者通常精心揉捻成颗粒状,像一枚枚精致的墨绿色的符号。岩茶保持着简单揉捻的印记,它像蜷曲的蝌蚪,干成暗褐色的茶叶,随意呈现出一种无意绪的禅的形态,所谓无定相、无定形、无定色。它或许有一定的相,只是相差太过悬殊,不好归之于一类吧
期刊
去甪直保圣寺,原只为看古物馆里那九尊唐代的塑壁罗汉,不期然在寺中一角遇见陆龟蒙。他当然是睡着的,黑甜酣梦已经做了十一个世纪,碑上苔痕斑斑,冢上绿草萋萋,祭台上摆放着来访者敬献的鲜花和时令瓜果,园中他手所亲植的古银杏木叶萧萧下。来看他的人心里也是萧萧的,像地下埋着的,是从前零落的知己。他的栖息之地,原是保圣寺的别院白莲寺,也是他的别业。寺和别业早就荒废了,一些遗迹仍在,积淀着时间久远的气息。清秋的阳
期刊
笔者:您和妻子结婚多年,现在还保持每天通话20次的频率,你俩都聊些什么?  郭晓东:每天通话20次只是大部分的数据,我在外面拍戏的时候,一有空闲就会给妻子打电话。我们聊的内容很杂,说说拍戏的细节,关心一下孩子,分享一下日常生活之类的东西。虽然内容琐碎,但妻子很享受和我通话。她觉得,夫妻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一定要分享彼此的生活感受,即便她出门逛街买东西,也会和我说说这些生活的点滴。有朋友打趣我:“都老
期刊
嵩山有座少林寺,少林寺旁有个太子沟,太子沟里住着一群艺术家,他们自称是野生的艺术家。  太子沟据说是周朝有个太子在这里得道成仙而得名。有座太室山还有座少室山,太子沟就在两座山中间。这里的山,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山下却一派绿绿葱葱,初夏时刻,春夏之交,山上山下两个世界,荒芜和生机并存,让整座山更加有层次感。太室山和少室山都有一千多米高,石头林立,整个山头基本由石头构成,很有阳刚之气,方圆不知多少里,能
期刊
一  一日三餐,端一只蓝边碗吃饭,瓷白与米白辉映着温馨时刻,满是光洁、透明、温润、细腻、柔滑的触摸感,想想瓷器的前生,居然是一抔土一把泥,简直不可思议。  诚然,是泥土,但不是一般的泥土,不是那种作瓦、制砖的泥土,也并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烧制瓷器。  那是什么样的泥土呢?小时候玩过泥巴的人,或许有印象,有时候农村人建房打地基或者挖井,会在地底下较深处偶遇一种特别黏的土,颜色夹于黄白之间,很像米糖,又
期刊
我婆婆是我们当地的名人——作为市立医院的一把刀,她医术精湛,人品也好,刚结婚时我还有点小得意。但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有个知名婆婆并非全是好事,因为一家人都得围着她转。公公为了支持婆婆,工作上放弃了很多进步的机会,事事以婆婆为先。老公大学毕业后回来工作,也是为了婆婆。公公说,婆婆貌似金刚之躯,其实已经外强中干,说不定哪天就倒下了,孩子在身边可以搭把手照顾她。  我怀孕的时候,婆婆临近退休,对我们说:“
期刊
农家女进了航天领域:“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就是要干出个样子来!”  1968年10月,张玉花出生在浙江湖州长兴。她是家中长女,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冒尖儿。因为会读书,家人听取了老师和长辈的建议,决定让这个女儿去读高中。于是,村子里走出了第一位女大学生。事实上,以张玉花当时的高考分数,完全可以进北大、清华,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选择了有奖学金的国防科技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还在
期刊
1  我两岁的时候麻疹出不来,大夫说麻疹把嗓子眼儿堵住了,这就得憋死,孩子没啥希望了,找人扔了吧。父亲找了邻居老贾头儿。老贾头儿过来了,在地上铺好谷草,把我放中间,他打个谷草捆儿,放胳膊底下一夹就走。母亲发疯似的冲过来,大声哭着上前就抢。  父亲拦住,不让母亲上前。母亲扑通跪下,边哭边说,你们不给我孩子,我就跪着不起来。我的孩子,扔也得我自己扔,就是她死了,今天晚上我也得抱她一宿,明天早晨我再把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