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目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却差强人意。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本文针对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培养小学英语学困生反思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鍵词】小学英语;学困生;反思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深入下,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这种情况在高年级中尤为常见,由于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明确的目的,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出现了大量“学困生”。小学英语是英语阶段的启蒙教育,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反思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与否主要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习惯死记硬背,记录的语法和知识点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做不到活学活用,也难以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范畴体系中。此外,学习不适应感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不适感表现在焦虑感、困难感、失意感、自卑感几个方面,英语的学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要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顺利进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内在动机不足、外部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在学困生家庭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父母专制、放任,而大多数学习优秀学生的父母,都是民主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太高,稍不如意,就批评谩骂,导致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如果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满足,必然也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将反思能力纳入小学英语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知识教学为主,强调学生智力水平的培养,在能力教育的兴起下,这种授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了。要培养学困生的反思能力,需要将反思能力纳入到能力培养目标中,从当前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我们也会定期组织孩子们进行反思,如要求学生分析考试退步的原因、写出期末总结、犯错时罚站等等,但是这种反思活动很难满足学困生的发展要求。为此,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反思方式,并将反思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之中。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始于疑问,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主体主动去思考,也是学困生反思的动力,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往往可以做到想人之所未想,因此,激发学困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项关键因素。纵观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在教学中也会设置问题情境,但是多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践证实,浓厚的好奇心会提高学生对外部信息的敏感度,对新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学会追根溯源。
鉴于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必须要考虑到学困生的需求,设置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唤起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困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遵循杜威“教学五步”法,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生成问题,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成长、反思的过程。
(三)强化英语学习活动的反思成效
学生的英语学习并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获取技能,还要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为下一学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反思学习与操作学习、符号学习和观察学习不同,属于一种典型的内向型学习,涉及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多种内容。注重学困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成效产生理性认识,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这不仅有效锻炼了学困生的反思能力,也提高了英语学习的质量。
(四)予以学困生积极有效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学困生与优等生一样,他们同样具备进取心,渴望进步和成功,只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受到种种挫折,丧失了学习信息,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信心,强化反思学习的质量,在英语课堂上,可以为学困生留出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回答正确后予以表扬,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信心。
三、结语
学困生的成因是非常复杂,学困生的预防、转化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有深入的认识,在帮扶之际,注重解决矛盾,引导学生反思,找寻自己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问题,逐渐克服学习困难,并最终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玲.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9)
[2]张正江.我国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后果[J].上海教育科研.2006(08)
[3]南雅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5)
[4]杨雪萍.小学英语教学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4)
【关鍵词】小学英语;学困生;反思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深入下,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这种情况在高年级中尤为常见,由于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明确的目的,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出现了大量“学困生”。小学英语是英语阶段的启蒙教育,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反思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与否主要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习惯死记硬背,记录的语法和知识点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做不到活学活用,也难以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范畴体系中。此外,学习不适应感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不适感表现在焦虑感、困难感、失意感、自卑感几个方面,英语的学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要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顺利进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内在动机不足、外部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在学困生家庭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父母专制、放任,而大多数学习优秀学生的父母,都是民主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太高,稍不如意,就批评谩骂,导致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如果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满足,必然也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将反思能力纳入小学英语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知识教学为主,强调学生智力水平的培养,在能力教育的兴起下,这种授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了。要培养学困生的反思能力,需要将反思能力纳入到能力培养目标中,从当前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我们也会定期组织孩子们进行反思,如要求学生分析考试退步的原因、写出期末总结、犯错时罚站等等,但是这种反思活动很难满足学困生的发展要求。为此,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反思方式,并将反思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之中。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始于疑问,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主体主动去思考,也是学困生反思的动力,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往往可以做到想人之所未想,因此,激发学困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项关键因素。纵观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在教学中也会设置问题情境,但是多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践证实,浓厚的好奇心会提高学生对外部信息的敏感度,对新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学会追根溯源。
鉴于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必须要考虑到学困生的需求,设置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唤起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困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遵循杜威“教学五步”法,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生成问题,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成长、反思的过程。
(三)强化英语学习活动的反思成效
学生的英语学习并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获取技能,还要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为下一学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反思学习与操作学习、符号学习和观察学习不同,属于一种典型的内向型学习,涉及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多种内容。注重学困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成效产生理性认识,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这不仅有效锻炼了学困生的反思能力,也提高了英语学习的质量。
(四)予以学困生积极有效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学困生与优等生一样,他们同样具备进取心,渴望进步和成功,只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受到种种挫折,丧失了学习信息,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信心,强化反思学习的质量,在英语课堂上,可以为学困生留出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回答正确后予以表扬,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信心。
三、结语
学困生的成因是非常复杂,学困生的预防、转化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有深入的认识,在帮扶之际,注重解决矛盾,引导学生反思,找寻自己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问题,逐渐克服学习困难,并最终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玲.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9)
[2]张正江.我国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后果[J].上海教育科研.2006(08)
[3]南雅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5)
[4]杨雪萍.小学英语教学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