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集目的性、工具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虽然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但其仍然存在合作学习倾向于形式化、合作规划时间缺乏科学性、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围绕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展开论述,以期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78-01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课程中包括历史、地理、道德和社会的全面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合作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正深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素质型人才为己任,切实做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工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整体的利益然后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相协调,利用这种新型的探究模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提高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每个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加深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对于存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通过大胆地论述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2.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目标意识策略
有效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早做准备。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教师应充分引入任务目标、目的和评分标准给学生,避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并确保能有效的实施合作学习。以一位教师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一个片段为例: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仔细看图,并谈谈家人和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做了些什么。然而,老师宣布他会再提出问题后就让同学们开始合作学习并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到三分钟就宣布讨论结束,这时,有一些同学还没弄清楚本次学习的任务,有些团体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主题,一些团体还没分配好各成员的任务。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预期的目的与效果,还让学生们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就一定要留给同学们充裕的明确目标的时间。
(2)合理分组策略
《品德与社会》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建立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的一些集体学习情境,并安排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在对学生分组时,教师需要保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保证小组之间的同质性,实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分组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例如,在《合作的乐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做的问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例如小组中的某个人是记录员,某个人是面试官,某个人是记者等等,确保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仔细地结合调查结果并分享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还能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良性互动策略
在教授《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时,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这是讲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开展。作为合作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参与课堂讨论。例如,当教授《这样玩才开心》时,老师将带领学生参加操场活动,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来玩游戏。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将一起回到教室,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游戏?你最喜欢玩的是哪个游戏?等等,因为每个人都刚刚结束室外活動,心情很开心,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能活跃起来。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一个有意义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柳其敏.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效合作学习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10):28
[2]于清信.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42-149
[3]秦秋萍.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J].中华少年,2017(20):58
关键词: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78-01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课程中包括历史、地理、道德和社会的全面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合作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正深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素质型人才为己任,切实做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工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整体的利益然后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相协调,利用这种新型的探究模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提高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每个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加深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对于存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通过大胆地论述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2.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目标意识策略
有效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早做准备。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教师应充分引入任务目标、目的和评分标准给学生,避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并确保能有效的实施合作学习。以一位教师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一个片段为例: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仔细看图,并谈谈家人和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做了些什么。然而,老师宣布他会再提出问题后就让同学们开始合作学习并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到三分钟就宣布讨论结束,这时,有一些同学还没弄清楚本次学习的任务,有些团体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主题,一些团体还没分配好各成员的任务。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预期的目的与效果,还让学生们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就一定要留给同学们充裕的明确目标的时间。
(2)合理分组策略
《品德与社会》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建立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的一些集体学习情境,并安排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在对学生分组时,教师需要保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保证小组之间的同质性,实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分组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例如,在《合作的乐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做的问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例如小组中的某个人是记录员,某个人是面试官,某个人是记者等等,确保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仔细地结合调查结果并分享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还能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良性互动策略
在教授《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时,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这是讲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开展。作为合作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参与课堂讨论。例如,当教授《这样玩才开心》时,老师将带领学生参加操场活动,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来玩游戏。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将一起回到教室,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游戏?你最喜欢玩的是哪个游戏?等等,因为每个人都刚刚结束室外活動,心情很开心,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能活跃起来。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一个有意义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柳其敏.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效合作学习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10):28
[2]于清信.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42-149
[3]秦秋萍.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J].中华少年,2017(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