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六一儿童节前夕,20位来自中国乡村中学、小学的校长们抵达以色列,完成了为期10天的教育游学。参加此次游学活动的20名乡村校长,是2018年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获奖者,来自全国13个省、区。
游学期间,乡村校长们走访了以色列多所中小学校和教师学院,与当地教育厅官员、市长及教师团队座谈,全面了解他们的育人理念、教学设计、教育创新、教师和校长的培养方式,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
萨杜·阿亚那小学,地处农业区,学生约800人,教师47人,相当于是当地的乡村小学,也是中国乡村校长此行的重要一站。在此参观时,学校在校门前方的主干道旁放置了大大的中、英及希伯来文书写的“热烈欢迎到萨杜·阿亚那小学参观”。校长还介绍,为欢迎中国朋友的到来,他们准备了两个星期,包括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学习几句常用中文等。校长们被参访学校的学生一遍遍说的“你好”暖了心。
萨杜·阿亚那小学特殊的环境使得“家校共建”是其办学特色之一。校方重点分享了“教育全球化地区化”理念,坚持学校要与社区结合办学—每个孩子来自于家庭,最终走进社会,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孩子自己一起形成合力的教育才是最健全的教育。这种加强家校合作的模式令校长们深受启发。此外,校长们表示,该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也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学校从顶层构架入手搭建系统化的课程。学校对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老师们也会精心准备,将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兴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江西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校长薛开明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看似淳朴老旧的校园里藏着一座偌大的图书馆,装修精美舒适,藏书量有20万册。他在当天的游学日记中写道:“教育的竞争,最终就是孩子爱不爱阅读。”这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爱阅读?如何使中国孩子爱上阅读?成了校长们游学途中最想寻找到的答案。
关于以色列人,有“平均每年读64本书”的说法。“经典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之一,没有别的形式能像文字这样直接传递思想。”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感叹道。
20位校长几乎穿越了以色列全境,触目所及,室外风光多是黄色,因为这里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然而当地人却自豪地告诉校长们:这里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被誉为“欧洲果篮”。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人注重创新,大量推广了滴灌技术。校长们发现,这种创新意识,还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校长、老师都在有意识地创新,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阿兰小学校长、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和老师们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学校的“金点子”:上课期间,孩子如果表现好,可以奖励20分钟到操场上自由玩耍;让学生每天写心情日记,甚至创造发明了一台“友情机器人”,以调节学生心情;每周抽出半天完全交给孩子,由高年级组织低年级学生自由畅谈,交流,演讲,辩论,学会表达……又比如,参访阿卡瓦学院时,校长们发现学校的几间科学实验室并不奢华,但却很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科学的感觉,让学生敢于尝试奇思妙想的实验。学生会模拟沙漠地况,还原植物自然生长场景。他们会在同一地点给同一植物覆盖不同颜色的遮篷布,看植物是否产生变化。
当地的教师学院也注重培养教师、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们在亨丽埃塔·绍德研究所,接到了一个特别任务—给5岁的自己写信,重回童年时代。“我给学生布置过给未来写信的任务,没想到还可以给过去写信。”有校长认为,“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创新,让我觉察到现行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今后可以进行有效的改变和引导。”
此行中,乡村校长们还与多名当地校长面对面交流,敬业是中国校长们给予以色列的校长们的一致评价。“来之前,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办学都有点力不从心,来了这里后发现,像艾丽拉·泽维这样的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办学。他们的办学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短暂的游学告一段落,但校长们的“行程”并未结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活得阳光、学得自信、过得满足,让全体学生通过我们学校的努力与社区的协力,成长更好的自己,就是我们此行学习回去后要努力的事情,并为之做出改变!”来自江西的乡村校长薛开明说。
游学期间,乡村校长们走访了以色列多所中小学校和教师学院,与当地教育厅官员、市长及教师团队座谈,全面了解他们的育人理念、教学设计、教育创新、教师和校长的培养方式,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
萨杜·阿亚那小学,地处农业区,学生约800人,教师47人,相当于是当地的乡村小学,也是中国乡村校长此行的重要一站。在此参观时,学校在校门前方的主干道旁放置了大大的中、英及希伯来文书写的“热烈欢迎到萨杜·阿亚那小学参观”。校长还介绍,为欢迎中国朋友的到来,他们准备了两个星期,包括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学习几句常用中文等。校长们被参访学校的学生一遍遍说的“你好”暖了心。
萨杜·阿亚那小学特殊的环境使得“家校共建”是其办学特色之一。校方重点分享了“教育全球化地区化”理念,坚持学校要与社区结合办学—每个孩子来自于家庭,最终走进社会,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孩子自己一起形成合力的教育才是最健全的教育。这种加强家校合作的模式令校长们深受启发。此外,校长们表示,该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也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学校从顶层构架入手搭建系统化的课程。学校对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老师们也会精心准备,将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兴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江西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校长薛开明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看似淳朴老旧的校园里藏着一座偌大的图书馆,装修精美舒适,藏书量有20万册。他在当天的游学日记中写道:“教育的竞争,最终就是孩子爱不爱阅读。”这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爱阅读?如何使中国孩子爱上阅读?成了校长们游学途中最想寻找到的答案。
关于以色列人,有“平均每年读64本书”的说法。“经典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之一,没有别的形式能像文字这样直接传递思想。”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感叹道。
20位校长几乎穿越了以色列全境,触目所及,室外风光多是黄色,因为这里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然而当地人却自豪地告诉校长们:这里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被誉为“欧洲果篮”。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人注重创新,大量推广了滴灌技术。校长们发现,这种创新意识,还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校长、老师都在有意识地创新,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阿兰小学校长、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和老师们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学校的“金点子”:上课期间,孩子如果表现好,可以奖励20分钟到操场上自由玩耍;让学生每天写心情日记,甚至创造发明了一台“友情机器人”,以调节学生心情;每周抽出半天完全交给孩子,由高年级组织低年级学生自由畅谈,交流,演讲,辩论,学会表达……又比如,参访阿卡瓦学院时,校长们发现学校的几间科学实验室并不奢华,但却很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科学的感觉,让学生敢于尝试奇思妙想的实验。学生会模拟沙漠地况,还原植物自然生长场景。他们会在同一地点给同一植物覆盖不同颜色的遮篷布,看植物是否产生变化。
当地的教师学院也注重培养教师、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们在亨丽埃塔·绍德研究所,接到了一个特别任务—给5岁的自己写信,重回童年时代。“我给学生布置过给未来写信的任务,没想到还可以给过去写信。”有校长认为,“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创新,让我觉察到现行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今后可以进行有效的改变和引导。”
此行中,乡村校长们还与多名当地校长面对面交流,敬业是中国校长们给予以色列的校长们的一致评价。“来之前,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办学都有点力不从心,来了这里后发现,像艾丽拉·泽维这样的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办学。他们的办学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短暂的游学告一段落,但校长们的“行程”并未结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活得阳光、学得自信、过得满足,让全体学生通过我们学校的努力与社区的协力,成长更好的自己,就是我们此行学习回去后要努力的事情,并为之做出改变!”来自江西的乡村校长薛开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