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范宽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照耀古今,“百代标程”的一代大师,他画面的构图、章法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山水画家。了解范宽的生平,我们可得知,范宽是一个忠实的道家追随者,画如其人,在范宽画中必然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范宽;道;意象
一、范宽生平:
范宽(约967年之前—约1027年之后),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人如其名中“宽”字一样,宽厚老实,进止疏野,所以人称范“宽”。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其“性嗜酒,好道”,“好道”是指好道家之道。又说他“理通神会,奇能绝世。”范宽晚年隐居于终南、太华山中,置身于自然山林,对山水深有体会。范宽初师李成、荆浩,后形成自己的貌,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
二、范宽悟道:
1、生活方面
范宽一生踏入浑浊的官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落魄文人,他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且毫无俗虑杂欲,游于山林之间,专意于山水林泉之趣味。
“理通”指范宽好道家之理,并与物象、绘画融会贯通。“神会”是指其自身的精神能与山林自然精神相对话,其创作的动机不在于表现一时一地的自然景观,而是着力于描述他对大自然的了解,表现自然的雄伟气象和精神面貌。所以范宽的山水画被评价为“奇能绝世”。
2、性格方面
范寬性情宽厚、平静,为人处世讲求一个“温”字,没有极端的性情。这样的性格和“好道”的追求加上范宽置身自然、关注自然与万物“神会”的经历,使他着力于能做到宗炳所说的“澄怀味像”、“含道映物”这是历代山水大家的追求。他“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
范宽初有师承,但后来主要师造化,从自然中学习,尤其是晚年移居终南、太华山中,以造化为师,写胸中逸气。范宽从其思想及言行上无不体现道家思想,“画如其人”画中体现的意象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那么范宽画中一定会有和他思想相通的地方。
三、意象
1、关于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一种境界,它超越了官能上的视觉享受,在山水中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混而为一的和谐景色,这种开阔的精神境界为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也成为日后传统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意象”作为绘画中的抽象意念的表达,其意义丰富而深邃。
“意象”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易传》·《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认为意是象的一种表达方式,言不尽意,以“象”明“意”为补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阐述文艺创造的心灵和想象力,强调精神活动与外物相接触,主观与客观相交融,首次将意和象结合为一个词并作為艺术概念使用。
四、看范宽画中意象
1、《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山水画最突出的特征是雄壮浑厚,空间浩茫,墨韵深厚,笔力鼎健,浮想大自然之绮丽,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画面的内容大致如下:画面正中有一巨大山头顶天而立,占据整幅画面的重心,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山头上画浓密的树林,山峰右侧的山脉错落处有一道白色飞泉直流而下,画面下有三堆石冈,石冈上长有几棵茂密的大树,树木之间有一溪水流淌而过,溪右端有四头毛驴,并都驮有行李,前后一人也在背着行囊赶路,所以该画取名为“溪山行旅”,完全符合画意。
实际上这样一种行旅的题材和壮阔景象相结合一方面体现出了范宽宽广的胸怀,以道家包容万象的眼光将自然囊入眼中。行旅体现出了画者对自然山林的向往,道家崇尚隐居,不问世事,求得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超脱尘俗。这样一种画面的构思,隐喻了道家思想,也正是道家思想在范宽画中的体现。
正如徐悲鸿所言:这一巨幅作品,仅仅一个山头,就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画面抛弃了传统的构图方法,抛弃了众家热衷的“咫尺千里”的深远空间,墨色凝厚深重,营造出“远望不离座外”的奇景,以万钧压顶之势展现出山的气血饱满,骨骼刚劲,仪态万千,若心中没有大丘壑、大境界,是不可能也不敢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溪山行旅》体现出范宽对“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的理解,做到了“应于目,会于心”,画得巧妙,使观者也能从画中体悟到范宽本人的大道之心,起到了“观道”的作用。而且能使观者沉溺于自然的壮丽和浮想人生,澄怀卧游。
这巨大尺幅的山水画作,以苍茫老辣的笔力勾勒出山的外轮廓和石纹的脉络,用浓厚的墨色描绘出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茫的气势,不仅笔墨间层次丰富,而且极富视觉美感,气势逼人,其皴法也融“雨点”、“豆瓣”、“刮铁”、“钉头”与一体,藏锋涩势,老辣之至。远处的景色,画家只用干笔皴擦几下,轻轻松松,有韵致深远的意境。而且若我们仔细观察画面的皴法结构的话,又有一种灵动的美感。这幅画在构图上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在多远的距离欣赏都好像在山脚下一样。
2、《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是范宽的又一代表作品,在画中范宽又体现出了与《溪山行旅图》完全不同的气象,让我体会到画者的追道、求道之途中也难免感到寂寞。画中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顶被皑皑白雪所覆盖,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水面平静,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画中的山取向上高远的态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画树,深郁寒峭之意。画面上中下部分的树十分有特点,树根处仅极小的一堆土,这样的树按常理说是长不牢的,而且树根如此浅也不太可能长的如此大。这种树的画法也引起过争议,一种说法就是像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样,认为不符合实际。也有人认为,在北方,土质坚硬,地表裸露的地方,树的树根露出地表这很正常。这非但不是一种错误,更是体现出了画家对北方真山真水的认真观察,是反映了北方的实际情况。画家如何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树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画家确是运用精妙的笔墨画出了树的气韵,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五、范宽的悟道思想与其画中意向的联系
范宽作品中的意象与道家思想的浸入有不可脱离的干系,正是道家思想促成了其意象的形成。
1、个人层面
就范宽本人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好道”者,道家追求“自喻适志”,拒绝做官,静静地遁入山林,求得自我解脱,这完全符合范宽的所作所为,为他在摒弃学习李成之后的一变打下基础。
2、社会层面
唐代以后,山水画占据画坛主流,大多重要画家都是隐士和具有隐士思想的人,作画多自娱,在宗炳的《画山水序》出现之后,古代的山水画家大抵都未有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范宽“居山林之间,常危坐终日,以发思虑。”以一颗林泉之心,体悟天人合一,使山水与道擦出火花,取得巧思,得于心,必发于外,能揽须弥尽于一芥,气振而有余。故范宽能在《溪山行旅图》中体现出其大气磅礴,不泥一法的老辣。《雪景寒林图》中的景象更可谓是超脱尘浊之外,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
3、总结
不得不说,范宽的求道、悟道的追求,促成了其在山水画上的卓越成就,道是其精神支柱,也是其灵感源泉,它与范宽本人对山水的热情一同促成了这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照耀古今”,“百代标程”的一代大师。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罗淑敏.《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王冰珂,2016级美术学,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指导教师:陈巍。
【摘要】:范宽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照耀古今,“百代标程”的一代大师,他画面的构图、章法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山水画家。了解范宽的生平,我们可得知,范宽是一个忠实的道家追随者,画如其人,在范宽画中必然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范宽;道;意象
一、范宽生平:
范宽(约967年之前—约1027年之后),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人如其名中“宽”字一样,宽厚老实,进止疏野,所以人称范“宽”。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其“性嗜酒,好道”,“好道”是指好道家之道。又说他“理通神会,奇能绝世。”范宽晚年隐居于终南、太华山中,置身于自然山林,对山水深有体会。范宽初师李成、荆浩,后形成自己的貌,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
二、范宽悟道:
1、生活方面
范宽一生踏入浑浊的官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落魄文人,他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且毫无俗虑杂欲,游于山林之间,专意于山水林泉之趣味。
“理通”指范宽好道家之理,并与物象、绘画融会贯通。“神会”是指其自身的精神能与山林自然精神相对话,其创作的动机不在于表现一时一地的自然景观,而是着力于描述他对大自然的了解,表现自然的雄伟气象和精神面貌。所以范宽的山水画被评价为“奇能绝世”。
2、性格方面
范寬性情宽厚、平静,为人处世讲求一个“温”字,没有极端的性情。这样的性格和“好道”的追求加上范宽置身自然、关注自然与万物“神会”的经历,使他着力于能做到宗炳所说的“澄怀味像”、“含道映物”这是历代山水大家的追求。他“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
范宽初有师承,但后来主要师造化,从自然中学习,尤其是晚年移居终南、太华山中,以造化为师,写胸中逸气。范宽从其思想及言行上无不体现道家思想,“画如其人”画中体现的意象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那么范宽画中一定会有和他思想相通的地方。
三、意象
1、关于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一种境界,它超越了官能上的视觉享受,在山水中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混而为一的和谐景色,这种开阔的精神境界为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也成为日后传统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意象”作为绘画中的抽象意念的表达,其意义丰富而深邃。
“意象”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易传》·《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认为意是象的一种表达方式,言不尽意,以“象”明“意”为补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阐述文艺创造的心灵和想象力,强调精神活动与外物相接触,主观与客观相交融,首次将意和象结合为一个词并作為艺术概念使用。
四、看范宽画中意象
1、《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山水画最突出的特征是雄壮浑厚,空间浩茫,墨韵深厚,笔力鼎健,浮想大自然之绮丽,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画面的内容大致如下:画面正中有一巨大山头顶天而立,占据整幅画面的重心,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山头上画浓密的树林,山峰右侧的山脉错落处有一道白色飞泉直流而下,画面下有三堆石冈,石冈上长有几棵茂密的大树,树木之间有一溪水流淌而过,溪右端有四头毛驴,并都驮有行李,前后一人也在背着行囊赶路,所以该画取名为“溪山行旅”,完全符合画意。
实际上这样一种行旅的题材和壮阔景象相结合一方面体现出了范宽宽广的胸怀,以道家包容万象的眼光将自然囊入眼中。行旅体现出了画者对自然山林的向往,道家崇尚隐居,不问世事,求得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超脱尘俗。这样一种画面的构思,隐喻了道家思想,也正是道家思想在范宽画中的体现。
正如徐悲鸿所言:这一巨幅作品,仅仅一个山头,就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画面抛弃了传统的构图方法,抛弃了众家热衷的“咫尺千里”的深远空间,墨色凝厚深重,营造出“远望不离座外”的奇景,以万钧压顶之势展现出山的气血饱满,骨骼刚劲,仪态万千,若心中没有大丘壑、大境界,是不可能也不敢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溪山行旅》体现出范宽对“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的理解,做到了“应于目,会于心”,画得巧妙,使观者也能从画中体悟到范宽本人的大道之心,起到了“观道”的作用。而且能使观者沉溺于自然的壮丽和浮想人生,澄怀卧游。
这巨大尺幅的山水画作,以苍茫老辣的笔力勾勒出山的外轮廓和石纹的脉络,用浓厚的墨色描绘出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茫的气势,不仅笔墨间层次丰富,而且极富视觉美感,气势逼人,其皴法也融“雨点”、“豆瓣”、“刮铁”、“钉头”与一体,藏锋涩势,老辣之至。远处的景色,画家只用干笔皴擦几下,轻轻松松,有韵致深远的意境。而且若我们仔细观察画面的皴法结构的话,又有一种灵动的美感。这幅画在构图上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在多远的距离欣赏都好像在山脚下一样。
2、《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是范宽的又一代表作品,在画中范宽又体现出了与《溪山行旅图》完全不同的气象,让我体会到画者的追道、求道之途中也难免感到寂寞。画中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顶被皑皑白雪所覆盖,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水面平静,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画中的山取向上高远的态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画树,深郁寒峭之意。画面上中下部分的树十分有特点,树根处仅极小的一堆土,这样的树按常理说是长不牢的,而且树根如此浅也不太可能长的如此大。这种树的画法也引起过争议,一种说法就是像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样,认为不符合实际。也有人认为,在北方,土质坚硬,地表裸露的地方,树的树根露出地表这很正常。这非但不是一种错误,更是体现出了画家对北方真山真水的认真观察,是反映了北方的实际情况。画家如何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树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画家确是运用精妙的笔墨画出了树的气韵,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五、范宽的悟道思想与其画中意向的联系
范宽作品中的意象与道家思想的浸入有不可脱离的干系,正是道家思想促成了其意象的形成。
1、个人层面
就范宽本人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好道”者,道家追求“自喻适志”,拒绝做官,静静地遁入山林,求得自我解脱,这完全符合范宽的所作所为,为他在摒弃学习李成之后的一变打下基础。
2、社会层面
唐代以后,山水画占据画坛主流,大多重要画家都是隐士和具有隐士思想的人,作画多自娱,在宗炳的《画山水序》出现之后,古代的山水画家大抵都未有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范宽“居山林之间,常危坐终日,以发思虑。”以一颗林泉之心,体悟天人合一,使山水与道擦出火花,取得巧思,得于心,必发于外,能揽须弥尽于一芥,气振而有余。故范宽能在《溪山行旅图》中体现出其大气磅礴,不泥一法的老辣。《雪景寒林图》中的景象更可谓是超脱尘浊之外,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
3、总结
不得不说,范宽的求道、悟道的追求,促成了其在山水画上的卓越成就,道是其精神支柱,也是其灵感源泉,它与范宽本人对山水的热情一同促成了这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照耀古今”,“百代标程”的一代大师。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罗淑敏.《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王冰珂,2016级美术学,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指导教师: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