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合作学习法进入教育工作者眼中,特别是在小学数学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中,不仅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提高其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数学学习成绩。对此,文章将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应用分析
引言: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其主要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对班级学生进行划分,小组组员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采取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切实解决在以往教学方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矛盾,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小学生沟通能力与团体意识加以培养。可是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对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怎样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已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参与主动性存在较大差别。在小学数学中之所以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小学生主动性与课堂参与度。可是因为小学生之间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接受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组中的各个组员间的主动性各不相同。通过对课堂实际情况观察后,可以发展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只有几个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交流,而剩下学生依旧是独自进行学习几乎不会和组员进行沟通。还有一些学生在小组中“人在心不在”,根本没有真正地融入其中[1]。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部分教师认为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会受其发言所影响;一些教师自认为其中一位组员的发言能够代表整组想法等。
第二,流于形式,未能开展实质性合作。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大部分教师仅仅是把学生只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小组,之后让其展开小组讨论。很明显这一应用方式势必会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仅流于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难以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其与传统课堂之间并无差异,因此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会获得实质性进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正处在一个相对重要与特殊的时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要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则难以与其他组员主动进行合作式学习。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依旧是“表面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数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路径分析
第一,分组合理化,注重小组内部角色分工。实现分组合理化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出于提高合作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所体现的效果,数学教师应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成绩、个性偏好等有关情况进行分组。要是学习任务相对简单的情况,小组人员只需要3人左右,例如《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等。基于学习任务困难程度的不同,教师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可不宜高于6人,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等。在明确小组成员人数之后,就需要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需要的角色有組长、记录员等。只有确保分工明确,才可以推动合作学习有序进行。出于达到高效应用课堂时间的目的,应在上课之前就完成分组工作。
第二,应提高对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视。我们以“除法”这一重要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班级学生首先划分为几个小组,将小组成员人数定为6人,之后分给组员每人6根教学棒。教师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同学们,老师想把这6根教学棒平均分给3个人,老师应该怎么划分?”之后再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是把教学棒平均分成1份至6份,又该怎么划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自由交流,然后再讨论中得出教学棒平均分配的方法。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是没有办法将教学棒平均分成4份或者5份的。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加以引导:“同学们,要是可以从小组成员那里借一些教学棒,现在可以将它们平均分成4份了吗?”通过这一引导问题,便会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针对新知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
第三,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往往的关注点是小组成绩,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个体成绩。部分小学生很有可能存在懈怠心理,他们认为思考与解决问题都与自己无关,反正最后的成果是小组共享的。这会严重限制小学生思考主动性与独立性的提高[2]。由此,教师对小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进行定制时,不仅要关注小组整体合作成绩,而且也要注意到小组组员自己的学习成绩,应考虑到班级每位学生,通过这样分方式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从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合作学习法确实具有极大的实效性与可行性,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应不断研究与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秦杰,刘开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51.
[2]崔德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21):111-1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应用分析
引言: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其主要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对班级学生进行划分,小组组员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采取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切实解决在以往教学方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矛盾,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小学生沟通能力与团体意识加以培养。可是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对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怎样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已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参与主动性存在较大差别。在小学数学中之所以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小学生主动性与课堂参与度。可是因为小学生之间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接受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组中的各个组员间的主动性各不相同。通过对课堂实际情况观察后,可以发展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只有几个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交流,而剩下学生依旧是独自进行学习几乎不会和组员进行沟通。还有一些学生在小组中“人在心不在”,根本没有真正地融入其中[1]。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部分教师认为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会受其发言所影响;一些教师自认为其中一位组员的发言能够代表整组想法等。
第二,流于形式,未能开展实质性合作。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大部分教师仅仅是把学生只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小组,之后让其展开小组讨论。很明显这一应用方式势必会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仅流于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难以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其与传统课堂之间并无差异,因此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会获得实质性进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正处在一个相对重要与特殊的时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要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则难以与其他组员主动进行合作式学习。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依旧是“表面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数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路径分析
第一,分组合理化,注重小组内部角色分工。实现分组合理化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出于提高合作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所体现的效果,数学教师应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成绩、个性偏好等有关情况进行分组。要是学习任务相对简单的情况,小组人员只需要3人左右,例如《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等。基于学习任务困难程度的不同,教师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可不宜高于6人,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等。在明确小组成员人数之后,就需要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需要的角色有組长、记录员等。只有确保分工明确,才可以推动合作学习有序进行。出于达到高效应用课堂时间的目的,应在上课之前就完成分组工作。
第二,应提高对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视。我们以“除法”这一重要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班级学生首先划分为几个小组,将小组成员人数定为6人,之后分给组员每人6根教学棒。教师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同学们,老师想把这6根教学棒平均分给3个人,老师应该怎么划分?”之后再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是把教学棒平均分成1份至6份,又该怎么划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自由交流,然后再讨论中得出教学棒平均分配的方法。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是没有办法将教学棒平均分成4份或者5份的。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加以引导:“同学们,要是可以从小组成员那里借一些教学棒,现在可以将它们平均分成4份了吗?”通过这一引导问题,便会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针对新知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
第三,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往往的关注点是小组成绩,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个体成绩。部分小学生很有可能存在懈怠心理,他们认为思考与解决问题都与自己无关,反正最后的成果是小组共享的。这会严重限制小学生思考主动性与独立性的提高[2]。由此,教师对小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进行定制时,不仅要关注小组整体合作成绩,而且也要注意到小组组员自己的学习成绩,应考虑到班级每位学生,通过这样分方式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从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合作学习法确实具有极大的实效性与可行性,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应不断研究与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秦杰,刘开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51.
[2]崔德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