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观点集萃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教育水平。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中等职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以适当的角色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友善、信任与关爱。(二)教师需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运用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记忆法、单词助记法、灵活变换法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作为新世纪的中等职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是难以预测的,需要教师结合新的形势,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寻找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到学习上。
  (《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19期 张葛)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
  
  由于职业学校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冲突。课程结构失调,课程目标偏离职业教育的目的,因此职业学校启动了课程改革。
  目前课程改革中存在以下的问题:(一)认识上存在以下的误区:课改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课改就是加强技能训练;课改就是项目教学。(二)课改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在课改实践中存在上下不同行。甚至出现矛盾的情况。(三)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校不能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企业工程人员没兴趣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只满足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实践没有引起课改教师和专家的关注。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的措施:(一)设立课改管理机构,将学术与行政机构有机结合,集多,方专家参与职教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及改革实验的指导工作。(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及先进的课改教育理念。(三)明确课改内容的要点,六个学期都应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四)把握课改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把其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第3期 杨永年)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浅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型是大势所趋,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
  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走百花齐放之路有其必然性:(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近几十年我国办过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各有各的主管部门,一直没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质量评价,现在将所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初级技术教育与培训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这个发展过程决定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对原来的各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是必然的。(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有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从社会经济看,为它服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必然要与之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从受教育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年龄、学历、目的上都存在巨大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必须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有所获、有所得。(三)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中等职业教育是为职业而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灵活的教育,灵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灵活的课程来实现;是社会化的教育;是市场化的教育,这些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年第17期 刘华)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实践为导向,因此建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工作本位的教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是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因此首先要重视对校内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的培训。其次要积极聘请一线的专家到校指导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教学。
  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改革目前尚停留在“学科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上,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就要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基于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高职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知识的应用:二是突出态度目标,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三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四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精彩的教学内容。
  (《职业技术》2008年第11期 高守雷)  
  (王小利 摘编)
其他文献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文化氛围,以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学校文化内容: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校园文化育人条件。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师必须有效运用学具,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且具体的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分析了学生通过“玩”学具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势。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 学具 学习兴趣  学具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或者理解知识的辅助工具,如果根据学具的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自
中职生计算机教学应包括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和能力教学。然而,很多用人公司反馈很多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很差。在调查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中发现,很多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出现了问题。在借鉴、融合美国著名教育家的发现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创设专业课社团教学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社团教学模式的理论定义  社团教学模式是一
摘要:高中生注重发展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学习技能的前提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飞跃学习。在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让学生积极投身课堂,收获数学学习的成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探索意识 培養  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基础、课堂问题、实践参与,对学生进行
怀抱清波浩淼的骆马湖碧玉,环绕秀美古朴的大运河飘带,秦汉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西楚霸王在这里叱咤风云;这里是“下草湾文化遗址”,这里是“第一江山春好处”——江苏省宿迁市。坐落在这座秀美新城之中的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迎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迈开了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精神,将一所普通的农职中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江苏省四星级、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以其独特的魅力,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本文从立足学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活动这三个方面着手,探究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生 核心素养  一、立足兴趣——唤起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无论是发现、发明,还是发展,都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展开的,学生的学
摘要: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扬人文旗帜,强化主体意识,注重文本的人文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英语教学的人文魅力,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职高 英语教学 人文关怀 道德教育  多年以来,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学科本位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真实需求。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教师一定要重新对英语教学进行价值定位,对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在当前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变革。因此,亟须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权力架构,积极探索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权力配置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学校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这种分配模式和作用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基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趣味教学理念,以“趣”径实现通幽的目标,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趣味导入新知,奠定趣味课堂构建基础  趣味课堂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点,旨在以“趣”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趣味课堂构建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号召应运而生。线上教学成为热门话题,也成了中小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线上教学使教师的教由教室转到网络、由线下转到线上,使学生由集中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时空的转换、教与学形式的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课前统筹,行之有方,即统筹学生管理、统筹教学计划、统筹教学改进;课中落实,教之有方,即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