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的计算”非常重要,以至于占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仔细分析;(2)多样口算、细心计算;(3)善于提问、积极思考;(4)耐心检验、独立纠错;(5)总结反思、持之以恒。
【关键词】计算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和学生作业、考试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计算上常有失误。于是便把学生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分析原因,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没有牢固的理清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所造成的而并非是学生的智力因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呢?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
抓好审题训练习,做题时养成认真审题、细心求解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审题训练能培养学生最初定向能力,增进运算方向的正确性。要做一个运算问题,首先要做到审视性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以确定运算方向,过好审题关。大部分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常常是看到题就做,特别是在做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往往没有审题和分析环节,导致计算结果不是错误就是不合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要做到:一看,就是需看清题目结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想想运算顺序和所要用到的计算法则、简算定律及运算性质。三做,在看清题目、想清楚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开始动笔计算;四查,就是耐心检查、验算。这样通过审题,感知了题目、建立了完整的题目“图像”,为寻找合理正确的解题方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多样口算、细心计算的习惯。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如果用以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地计算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根据算式中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学生通过思考,合理利用所学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选择简便计算的思路。在四则计算题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习惯。做到在计算时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冷静思考,切忌急躁。对于细心计算、准确率高的的学生,我总是即时的给予表扬;对于粗心大意、计算马虎的学生;我即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就等于学习成功了一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或者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设问要考虑怎样教,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运算,把为学、算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学生解答问题时,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嚼碎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和准确运算的乐趣。学生只有通过静心地思考,才能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晰,真正掌握它,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独立纠错的习惯。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惰性较大,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要求学生计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做完一道题后,先要核对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抄的正确,再分析计算思路是否恰当,最后核实每一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即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措施,保证运算的正确。教师同时通过加强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书写格式,这样既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同时防止错字漏字数学的运算符号。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过程中,既养成了自觉检查、演算和独立纠错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总结反思、持之以恒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专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在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摘录在错题集上,并在每道题的后边标注错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伙伴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这样让学生吸取错误的教训,在以后计算中避免错误的再次产生。勤做并加以反思的好习惯对提高计算能力非常重要。
古语说的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业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坚持进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的无穷乐趣。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结果我班学生的计算能力进步很大。
数学是一门严谨、缜密的科学,若毫厘之差,则失之千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经常性的计算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要我们精心培养、正确引导、常抓不懈,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习成绩就一定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关键词】计算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和学生作业、考试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计算上常有失误。于是便把学生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分析原因,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没有牢固的理清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所造成的而并非是学生的智力因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呢?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
抓好审题训练习,做题时养成认真审题、细心求解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审题训练能培养学生最初定向能力,增进运算方向的正确性。要做一个运算问题,首先要做到审视性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以确定运算方向,过好审题关。大部分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常常是看到题就做,特别是在做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往往没有审题和分析环节,导致计算结果不是错误就是不合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要做到:一看,就是需看清题目结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想想运算顺序和所要用到的计算法则、简算定律及运算性质。三做,在看清题目、想清楚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开始动笔计算;四查,就是耐心检查、验算。这样通过审题,感知了题目、建立了完整的题目“图像”,为寻找合理正确的解题方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多样口算、细心计算的习惯。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的训练。如果用以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口算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地计算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根据算式中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学生通过思考,合理利用所学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选择简便计算的思路。在四则计算题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习惯。做到在计算时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冷静思考,切忌急躁。对于细心计算、准确率高的的学生,我总是即时的给予表扬;对于粗心大意、计算马虎的学生;我即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就等于学习成功了一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或者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设问要考虑怎样教,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运算,把为学、算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学生解答问题时,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嚼碎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和准确运算的乐趣。学生只有通过静心地思考,才能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晰,真正掌握它,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独立纠错的习惯。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惰性较大,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要求学生计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做完一道题后,先要核对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抄的正确,再分析计算思路是否恰当,最后核实每一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即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措施,保证运算的正确。教师同时通过加强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书写格式,这样既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同时防止错字漏字数学的运算符号。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过程中,既养成了自觉检查、演算和独立纠错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总结反思、持之以恒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专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在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摘录在错题集上,并在每道题的后边标注错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伙伴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这样让学生吸取错误的教训,在以后计算中避免错误的再次产生。勤做并加以反思的好习惯对提高计算能力非常重要。
古语说的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业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坚持进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的无穷乐趣。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结果我班学生的计算能力进步很大。
数学是一门严谨、缜密的科学,若毫厘之差,则失之千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经常性的计算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要我们精心培养、正确引导、常抓不懈,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习成绩就一定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