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GIST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来源: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全瘤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54例.其中在内镜下切除肿瘤患者23例,为内镜治疗组;通过外科开腹行胃局部或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1例,为外科手术组.为减少操作者技术水平不同而带来的偏倚,2组手术操作者尽量选择同一医师或有同等经验的医师。

其他文献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精神应激刺激与FGID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一、精神应激应激刺激是指对机体稳态的急性威胁,这种威胁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机体自身,可以是真正身体上的威胁,也可以是感知到的精神上的威胁,这里所说的精神应激刺激是指精神上的威胁,应激可引起神经系统、神经生物化学、内分
期刊
2013年9月21日至24日,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世界胃肠病学会、世界消化内镜学会、世界胃肠病及内镜护理学会、亚太消化疾病联盟主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工程院、中华医学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协办,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第四军医大
期刊
结肠镜检查和结肠镜下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的早期切除是行之有效的结直肠癌预防手段.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者则低于10%.但结直肠癌患者中早期确诊者仅占5%,60%~70%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且术后复发率高达30%.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
期刊
患者女,63岁,因无意发现下颌前牙区牙龈肿物20 d余就诊.口腔科检查见,左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舌侧牙龈游离端有一2.5 cm×2.0 cm×1.0 cm大小的红色分叶状肿物,质中偏软,界尚清,有较宽的蒂部,表面糜烂,触诊易出血.牙齿松动、移位.全景片示左下颌中切牙倾斜错位,与2.0cm×2.0cm×1.0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重叠(图1).拟诊断为"下前牙牙龈瘤"收治入院.体格检查:心、肺
期刊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CMSE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CMSEP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文献讨论CMSE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CMSEP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45和75岁,其中2例位于横结肠,1例位于直肠.肠镜下,3例均表现为长蒂息肉,其中2例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与肠黏膜相近;1例息肉顶部糜烂充血.光学显微镜下3例病变相似,
最新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逾百万,因结直肠癌死亡的人数超过50万[1].我国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和第5位,且呈明显增长趋势[2-3].无论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环境因素均是影响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消化动力沙龙、《中医杂志》社(英文版科学引文索引)主办的首届北京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于2013年6月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夏志伟教授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彭丽华教授共同主持,以国医大师路志正及中国
期刊
CD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黏膜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有多个遗传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CD有关,由于多种遗传易感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免疫有关,目前多认为C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噬相关免疫相关性三磷酸鸟苷基因(immunity—relatedGTPasefamilyM,
期刊
病历摘要患者女,25岁,因"腹痛2年,加重伴发热、便血6个月"于2009年7月入院.2007年初患者间断出现上腹及右下腹胀痛,进食后加重.2009年1月起发热,体温最高40℃,腹痛加重,伴畏寒,排暗红色血便6~7次/d.无咳嗽、咳痰、盗汗,无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视力改变.外院结肠镜检查示:回肠末段多发不规则深溃疡,周围黏膜隆起,病变处肠腔轻度狭窄,病变间小肠黏膜正常.回盲瓣及结直肠未见异常.活
期刊
IBD是病因尚不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遗传、饮食、肠道共生菌、黏膜屏障功能、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等因素均与其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1].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聚集地,有数量超过1×1014的细菌,是人体全身细胞数的10倍[2].有研究提示IBD患者的微生物菌群和健康者存在差异[3],但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致病菌种.临床上通过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改善疾病的严重程度,这已成为I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