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日语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日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日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笔者就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日语阅读教学理论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日语阅读 特点和重要性 理论 方法论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日语阅读教程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文章,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广泛阅读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尽可能“新”。同时日语阅读课程教学着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要下工夫。
二、日语阅读教学理论
在日语教授法中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教学处理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所写的句子、语句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就叫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字—词—句—文—段落”,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通常用于精读。而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常识、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推测、预料而确定假说,然后对教材进行摸索并确认假说的处理,即“推测—文章—文字”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阅读文章。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内容多、范围广,所以笔者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在词汇教学时,也会结合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法的一些优点。
三、日语阅读教学方法论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教学,就整体而言,以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其重点都是落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就现状来说,学生不是缺乏理论,需要的是强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精简语法、单词,淡化理论色彩。
对于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及单词、词汇,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法项目没有必要作毫无意义的讲授。并且在教学中要尽量淡化一些理论色彩,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理论之外,应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2)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应用。
学习语言规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规则的认识上,不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就很难使学习主体真正掌握这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实际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须得反复进行这种实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验证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必须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强化具体运用。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静态的阅读教学,是指以脱离具体的语言背景和语法结构作为分析对象的教学。动态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两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多是一种静态的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是必然的,但静态教学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强动态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教室的利用。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只是问题的设定者,理解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完成。所以对于教室的利用应该是教师要尽量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四五个人围成一桌,便能轻松地观察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加入其中。这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有的放矢地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2)教材的选编。
阅读教材的选定应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A.题材的广泛性;B.题材的切实性;C.题材的趣味性;D.题材的交叉性。交叉性是指从“纵”和“横”两点来开展的。所谓“纵”即从社会不同的层面来运用,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社会;所谓“横”即从报刊的各个栏目选出。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消极地接受信息。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强调要激活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教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教师只需对阅读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流程。
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阅读文章之前,应积极启发学生读解知识的能力,如何启发学生的读解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个尝试:A.就读解的题目跟学生进行交流;B.对难解的重要词汇进行重要讲解;C.对文章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D.对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第二阶段:阅读之后,对于文章中难懂的词汇由学生分组提出,并由教师统一讲解,最后针对文章设定问题。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让学生概括大意,找出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B.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C.对于难理解的单词,句子进行提问。
3.纠错与示正相结合
中外语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纠误”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我们教师都喜欢用一个非常长的复句作为例子让学生去理解。要理解正确,这个过程很艰难,会错误百出,而学生的阅读理解错误不但数量多,而且式样多,一味地纠误不一定能够完全奏效。因而除了纠正学生已犯的错误之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学生正确理解的意思。错误的理解千奇百怪,而正确的却有一定的轨道可循。“一正辟万邪”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示正。如果只是从消极的方面讲怎样理解是不好的,而没有积极地去讲该如何理解才好,那么会容易把学生引向谨小慎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路上去。纠正学生阅读理解的错误,还是应该从正面讲解和练习入手,多讲解如何正确地理解,告诉学生多练习错误自然会慢慢地减少。
因此,纠误与示正,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应该有机地结合。在纠误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而在示正时也可提醒学生怎么样的表达是不正确的,双管齐下,才能更为有效。
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学过的知识,了解日本社会,开阔视野,增强学习日语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 日语阅读 特点和重要性 理论 方法论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日语阅读教程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文章,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广泛阅读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尽可能“新”。同时日语阅读课程教学着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要下工夫。
二、日语阅读教学理论
在日语教授法中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教学处理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所写的句子、语句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就叫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字—词—句—文—段落”,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通常用于精读。而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常识、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推测、预料而确定假说,然后对教材进行摸索并确认假说的处理,即“推测—文章—文字”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阅读文章。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内容多、范围广,所以笔者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在词汇教学时,也会结合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法的一些优点。
三、日语阅读教学方法论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教学,就整体而言,以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其重点都是落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就现状来说,学生不是缺乏理论,需要的是强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精简语法、单词,淡化理论色彩。
对于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及单词、词汇,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法项目没有必要作毫无意义的讲授。并且在教学中要尽量淡化一些理论色彩,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理论之外,应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2)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应用。
学习语言规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规则的认识上,不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就很难使学习主体真正掌握这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实际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须得反复进行这种实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验证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必须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强化具体运用。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静态的阅读教学,是指以脱离具体的语言背景和语法结构作为分析对象的教学。动态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两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多是一种静态的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是必然的,但静态教学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强动态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教室的利用。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只是问题的设定者,理解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完成。所以对于教室的利用应该是教师要尽量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四五个人围成一桌,便能轻松地观察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加入其中。这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有的放矢地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2)教材的选编。
阅读教材的选定应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A.题材的广泛性;B.题材的切实性;C.题材的趣味性;D.题材的交叉性。交叉性是指从“纵”和“横”两点来开展的。所谓“纵”即从社会不同的层面来运用,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社会;所谓“横”即从报刊的各个栏目选出。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消极地接受信息。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强调要激活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教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教师只需对阅读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流程。
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阅读文章之前,应积极启发学生读解知识的能力,如何启发学生的读解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个尝试:A.就读解的题目跟学生进行交流;B.对难解的重要词汇进行重要讲解;C.对文章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D.对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第二阶段:阅读之后,对于文章中难懂的词汇由学生分组提出,并由教师统一讲解,最后针对文章设定问题。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让学生概括大意,找出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B.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C.对于难理解的单词,句子进行提问。
3.纠错与示正相结合
中外语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纠误”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我们教师都喜欢用一个非常长的复句作为例子让学生去理解。要理解正确,这个过程很艰难,会错误百出,而学生的阅读理解错误不但数量多,而且式样多,一味地纠误不一定能够完全奏效。因而除了纠正学生已犯的错误之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学生正确理解的意思。错误的理解千奇百怪,而正确的却有一定的轨道可循。“一正辟万邪”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示正。如果只是从消极的方面讲怎样理解是不好的,而没有积极地去讲该如何理解才好,那么会容易把学生引向谨小慎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路上去。纠正学生阅读理解的错误,还是应该从正面讲解和练习入手,多讲解如何正确地理解,告诉学生多练习错误自然会慢慢地减少。
因此,纠误与示正,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应该有机地结合。在纠误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而在示正时也可提醒学生怎么样的表达是不正确的,双管齐下,才能更为有效。
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学过的知识,了解日本社会,开阔视野,增强学习日语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