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是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一举成功的奇效。好的课堂教学到如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意,学生在教是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处于新旧认知的冲突之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导入的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可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1 故事情境导入式。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导入素材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而创设故事情境导入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的路子。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则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可编如下故事来导入:小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放在桌上的盘子里,然后外出活动,这时有2只老鼠走出来,各偷走一个桃子,小猴子团来时,盘子里有没有桃子呢?当学生讲出“没有”时,教师及时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什么表示‘没有’。”
  2 游戏情境导入式。爱好游戏,这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的导人中就可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童话世界之中。例如“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一课的练习课,有位教师采用了“帮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二幅有许多小动物正在找家的美丽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发给学生些算式为5+4、7+2、8+1、6+3、9+2、9+5、9+7、9+0的卡片,并给这些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头饰,让他们随着乐曲,快乐地跳到与算式结果相应的房屋前,并展示给其他学生看,看哪一只小动物准确地找到了家。这样为学生创设可小动物物找家的情境,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融入美丽的童话世界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3 情境导入式。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教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啪”的一声,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学生。小明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得赶紧去配一块,可是,玻璃尺寸大小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人!”学生小聪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碎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教师问学生应该拿哪一块呢?学生认真地观察着这些碎玻璃,进行着思考和想象。过了一会儿,大家热烈地展开了讨论:有些学生认为选择留着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些学生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玻璃大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地形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的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大小也是确定的。)此时教师问学生想提出什么问题后,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为什么用有两个角的这块玻璃可以配上与原来相同的玻璃’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要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这一新课导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一下子对怎样配玻璃的问题吸引住了。注视着屏幕上的碎玻璃想象着、思考着,进行不同的猜测由生活情境中引发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中去。而当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将会领悟“为什么要三角形的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和“为什么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的道理,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情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4 问题情境导入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一位教师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和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学生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这一提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5 巧设悬念导入式。巧设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好奇心使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越来越慢。但教师始终很快就能判断出结果。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6 以旧引新导入式。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和延伸。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4个月饼说:“4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1个月饼问:“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导入。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7 谈话导入式。谈话导入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有位教师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然,导入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关键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变的原则。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起到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责任编辑 孙恭伟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课堂导入作为数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让学生对一堂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其产生这样的效应呢?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是怎么发育的?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导入设计一]  (播放课件,配以动情的描述和低沉的背景音乐。)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看,这就是当时的情景,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生:花草树木和庄稼也都干枯了,像要着火似的。  生:人和动物都快要渴死了。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