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以下简称“双下沉、两提升”),成效显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12月发布的《2015年度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宁波市医疗卫生满意度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在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6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宁波市的“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及“公立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一、上下联动,构建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2014年11月出台《宁波市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中心城区,以5家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5个医联体。截至2016年6月,基层共开设52个市级专家社区门诊,119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同时实行基层骨干医生导师制培养,目前医联体内已有104名导师累计带徒132名。
二、逐级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浙江大学签订地校医学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积极推进甬台合作办医,将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委托台北医学大学运营管理。此外,北仑区人民医院、宁海县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还与浙江大学相关附属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推进市内优质资源下沉,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县(市)区的全覆盖;各县(市)区也分别通过医联体建设、城乡对口支援、牵手工程等多种途径,下沉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到重点乡镇,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新模式,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2011年,组建成立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目前共向全市14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业务量居全国首位。此外,以县域为单位,大力开展区域共享平台建设,目前 11个县(市)区已建成影像会诊中心11个、医学检验中心7个、心电会诊中心9个、消毒供应中心10个,有效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集约化和同质化。
四、加强培训,提升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实行基层新招聘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1+X”培训及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培训。做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训,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近300人次。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进一步充实基层医务人员队伍。
五、开拓创新,开展基层医疗云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采用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的O2O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全市已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等13个专业“云诊室”,已建成12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70余个基层云诊室,签约医生千余名,初步实现了“足不出户看云医、不出社区看名医、医生网上做随访、公共卫生云路径、我的健康我管理”的目标。
一、上下联动,构建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2014年11月出台《宁波市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中心城区,以5家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5个医联体。截至2016年6月,基层共开设52个市级专家社区门诊,119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同时实行基层骨干医生导师制培养,目前医联体内已有104名导师累计带徒132名。
二、逐级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浙江大学签订地校医学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积极推进甬台合作办医,将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委托台北医学大学运营管理。此外,北仑区人民医院、宁海县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还与浙江大学相关附属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推进市内优质资源下沉,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县(市)区的全覆盖;各县(市)区也分别通过医联体建设、城乡对口支援、牵手工程等多种途径,下沉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到重点乡镇,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新模式,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2011年,组建成立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目前共向全市14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业务量居全国首位。此外,以县域为单位,大力开展区域共享平台建设,目前 11个县(市)区已建成影像会诊中心11个、医学检验中心7个、心电会诊中心9个、消毒供应中心10个,有效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集约化和同质化。
四、加强培训,提升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实行基层新招聘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1+X”培训及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培训。做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训,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近300人次。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进一步充实基层医务人员队伍。
五、开拓创新,开展基层医疗云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采用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的O2O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全市已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等13个专业“云诊室”,已建成12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70余个基层云诊室,签约医生千余名,初步实现了“足不出户看云医、不出社区看名医、医生网上做随访、公共卫生云路径、我的健康我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