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的理解与适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lker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79条相较原刑诉法主要变化有三个方面:一是将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即对逮捕必要性要件予以细化,共列出了 5 种情形;二是增加了两种逮捕情形:即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以上刑罚以及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身份不明;三是增加了可以逮捕的情形:违反取保或监视规定,情节严重的。从司法实践角度看,修订后的刑诉法对逮捕条件进一步细化,切实保护了公民人身权利,也更有利于侦查监督人员准确掌握逮捕条件。
  一、对于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的理解
  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标准仅限五种,我们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要进一步加深对修改后刑诉法的理解,以期更好地把握新逮捕条件并将其正确应用于审查逮捕工作中去。????????
  (一)对“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理解。“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证据,一般存在于已经查证的证据材料之中,需要综合分析并说明理由,同时也需要统一对该规定的理解。《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129 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提请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在根据第一款的规定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时,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说明理由。”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 139 条第(一)项规定“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即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其主观恶性、犯罪习性表明其可能实施新的犯罪,以及有一定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始策划、预备实施犯罪的……”因此首先应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犯罪性质、认罪态度、犯罪习性等情况提取证据。其次应从客观上已经发生了的危险,即案发前后表现出的某种迹象,如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已经养成犯罪的习性、或者已经开始策划、预备实施某种犯罪等方面提取证据。从这几方面综合全案情况对“可能实施新的犯罪”进行全面理解判断。
  (二)对“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理解。对该款的理解应结合是否有一定的证据表明或者有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正在积极策划、组织或者进行准备,极有可能实施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将此项社会危险性的行为程度定位为重大违法犯罪行为,说明只要犯罪嫌疑人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性达到了重大违法的程度,就可将其认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而无需要求达到犯罪的程度,这也是该项与第一项的主要区别。
  (三)对“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理解。“毁灭、伪造证据”包括积极销毁已经存在的证据、制造虚假的证据、伪造变造证据的真实属性和其所承载信息的行为。干扰证人作证包括以暴力、威胁、恐吓、引诱、收买证人等形式对共同被告人、证人或者鉴定人施加不当影响,阻挠证人作证或者不如实作证,或者指使、威胁、贿赂他人采用上述方式阻挠证人作证或者不如实作证的行为,串供则为利用未被羁押的便利条件与其他同案犯建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的行为。犯罪嫌疑人实施上述行为的时间包括归案前也包括归案后的整个诉讼阶段。?
  (四)对“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理解。打击报复即是采取暴力方法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进行的伤害或者意图伤害行为,进行的威胁、恐吓、对人格名誉进行诋毁、攻击行为,利用职权地位进行刁难、要挟、迫害等。此种情形的设定能更好地保护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他们能有条件、有能力、有可能的在刑事诉讼中如实陈述证言、指控犯罪事实,鼓励与犯罪作斗争,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对“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理解 。如果犯罪嫌疑人归案前就曾经自杀或逃跑未遂,或者归案后还在做自杀、逃跑的努力,如其表现出强烈的轻生念头或者仍通过会见等方式积极联系他人帮助其逃跑等,都是对诉讼活动的干扰与破坏,具有社会危险性。?
  二、社会危险性审查的适用
  ?对社会危险性内容的准确理解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审查社会危险性的内容也很重要,这就涉及到社会危险性审查应用方法、对策的问题,实质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结合当前司法实践的探索和法律规定的可能性拓展的方式,认为社会危险性审查的应用对策有:?
  (一)制定社会危险性双向说理制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是侦查机关有时没有提供社会危险性的说明,或者提供的说明笼统不详细,具体属于哪一类型难以鉴别。社会危险性双向说理对于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统一执法,规范、加强逮捕工作,准确把握逮捕条件、提高逮捕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防止对认定社会危险性情形的泛化,但是达到这种程度得结合社会危险性的证明制度,因为通过充分的社会危险性证明,才能给双向说理提供素材。
  对有无社会危险性的认定应当有客观依据。为此,应建立对社会危险性的证明和双向说理制度。侦查机关提请逮捕应提供证据材料来证实或说明犯罪嫌疑人具有上述社会危险性,检察机关审查逮捕则要全面审查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材料以认定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侦查机关未提供证据材料或证据材料不足以证明或表明有社会危险性的,不能批准逮捕。检察机关以没有社会危险性为由不批捕的,应向侦查机关说明理由。双向说理是指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时除提供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证据外,还应当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社会危害性进行说明,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在做出不捕决定的同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理由。?
  (二)对于社会危险性的证明。社会危险性证明制度是指公安侦查机关在侦查取证过程中,除了收集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外,还要注重收集犯罪嫌疑人有无社会危险性以及社会危险性大小的证明性材料,并将这种材料及时报请检察机关审查,检察机关依据事实证据材料和其他证明材料,依法作出是否批准逮捕决定的制度。?
  这一制度使侦查机关综合考虑各种法律及社会因素,这些证据材料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对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情况进行证明。同时在提捕书中结合收集的证据对社会危险性的有无、大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三)以量化分析的方法对社会危险性进行判断。分析判断发生社会危险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去把握 “可能”的度,是以承办检察官的自由心证为准,还是制作一个可以将社会危险性量化的客观标准,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应当将二者相结合,制定一个可行的社会危险性量化操作标准,可以尝试将判断社会危险性的因素进行排列,根据影响的程度大小对各因素赋予相对应的分值,对具有增大社会危险性的因素进行加分。通过累加评分,总分在某个分数以上说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予以批准逮捕,在某个分数以下的,说明社会危险性低不批准逮捕,中间分数段的由承办检察官酌情决定,这样量化的批捕标准,既有章可循又能在标准化的程度上体现宽严相济的政策。
  (作者通讯地址: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检察院,辽宁 鞍山 114000)
其他文献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为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从开展至今已经为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当前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创新
期刊
摘 要:比较法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产物,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中国传播。通过对《比较法总论》粗浅的学习,笔者浅显的了解比较法的研究方法、特征以及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比较法。本文通过“比较法的概念和特征”、“比较法的发展过程”以及“比较法对于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比较法;发展过程;法治社会  一、比较法的概念和特征  比较法,有时也称比较法学,是指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法律
期刊
摘 要: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是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作为刑事责任客观基础而存在于刑法中,它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共同决定着渎职主体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定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定罪与量刑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渎职犯罪因果关系;认定;介入因素  在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如何判断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牵涉到解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问题,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大规模的流动。但由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许多农村家庭的部分家庭成员只能留在农村,于是就出现了富有农村特色的留守人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这三个留守人口群体中,留守妇女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但受到关注最少。  留守妇女通常指的是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她们承担了本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期刊
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中职务犯罪案件呈多发趋势,涉案环节、作案手段日趋多样化。环境保护领域的腐败引发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强烈关注。本文就2013年查办环境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人员为调查对象,从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入手,剖析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就如何和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  我们对2013年经自侦部门立案侦查的环境保护领域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环境保护领
期刊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和被害人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弥补被害人在案件中受到的伤害、恢复被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同时让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能够重返社会。这种诉讼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减少社会矛盾,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这是刑事和
期刊
摘 要:目前,电子数据鉴定证据已成为新的证据类型,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电子数据鉴定领域还没有完善而规范的规则,电子数据鉴定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约束。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分析了电子数据概念特性,电子数据鉴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于构建规范化电子数据鉴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数据;鉴定;规范化  自2013年实施的新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
期刊
摘 要: 从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到2010年修正案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从正式确立到逐步完善所走过的16年。作为国家赔偿法的重要问题的归责原则,也从旧法的违法确认归责引入了结果归责原则。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所采用的归责原则有其可贵之处,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弊端。笔者通过简要对比和评析美国及法国的相关制度,以期为我国国家赔偿归责体系的完善提出浅薄意见。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期刊
刑事犯罪案件当中有前科劣迹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主观恶性较大,存在一定社会危险性,在量刑时会从重处罚。经调查显示,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2013年共受理移送审查逮捕的犯罪嫌疑人477名,其中有前科劣迹的人员为216名,占比45.3%。而在这一数据背后潜藏了一个重大犯罪特征,即有同种类犯罪前科劣迹的人员为157名,占到全部前科劣迹人员的72.7%;更惊人的是有两次以上同种类犯罪前科劣迹的人员为93人,占比
期刊
一、基本案情介绍  被害人苏某与被告人闫某原系朋友关系。2005年5月31日,苏某借闫某的身份证到工商银行内江市中心支行新开了一个个人活期存折账户(密码由苏某设置,闫某不知),并陆续存放几十万余元人民币。2008年3月的一天,闫某陪同苏某到银行取钱,获知苏某在其账户上还有十万余元的存款,便心生不良念头。4月21日,闫某在苏某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身份证向银行进行了挂失,然后重新办理了存折、设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