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大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以人为本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
大发展: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发展是其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发展在内的整体范畴,是以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为基础和动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并进的过程,也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其中,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的整体和谐建立在区域和谐的基础之上,民族地区因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状况的特殊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鲜明对比可以深刻地体验到,当前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平底下,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以及人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此,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大发展,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没有大发展的支撑,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将是无源之水。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转变人的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发展自觉,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等原因,加之原来基础比较薄弱,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仍比较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生态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民族地区因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对落后和民族宗教关系的复杂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需要切实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发展目的上,要坚持把满足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选择和习惯,谋求并切实维护好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民主政治参与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以及促进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发展力量上,坚持把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力量之源,依靠民族地区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把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作为社会和谐的衡量标准;走群众路线,激发和整合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合力。在发展成果分配上,坚持和谐社会人人参建、和谐共享,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切实把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民生关怀,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让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让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让社会建设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关系以及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民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建设无从谈起。此外,还应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永续性,树立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观念,着眼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兼顾各方要求,正确处理好各类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平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
统筹兼顾: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和运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要求在工作中统一规划,同时照顾多个方面,平衡各个发展环节,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方面的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配置一切资源。统筹兼顾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经济重、社会轻”的失衡现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只有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才可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国家要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粒度和政策扶持;民族地区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向社会产业转变,多渠道筹措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相对较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体和谐。因此,要建立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和城乡“迁”、“引”的有效机制,促进城乡互动与协作,实现农村地区资源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畅通“迁流”,确保城市先进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向农村地区的“引入”,尤其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重经济开发、轻资源环境协调,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资源环境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要从统筹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出发,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好资源利用、保护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文化冲突等原因,比较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既要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又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让各民族、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做到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此外,还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人文精神的弘扬、培育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BKS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