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生态足迹作为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工具,是近几年学者纷纷研究的对象。本文回顾我国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发展,并指出我国旅游生态足迹在研究当中的优缺点。关键词:旅游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评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0 前沿
生态足迹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潮中产生的,并逐渐产生了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种简单、直观、易操作的计算方法和模式。在近年,学者们将生态足迹运用到旅游业中,研究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最终用来衡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概念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由Wackernagel于1996年创建。
1 生态足迹理论及研究进展概述
William Rees及Wackernagel Mathls认为生态足迹是指生产个或一群人所需要的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及吸纳这些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研究特征:空间上逐步从大尺度范围扩展到小尺度范围,从全球、国家、省市县级到景区、学校、企业、家庭甚至个人等;时间上从原来某时刻的静态研究到大跨度时间段动态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例如交通业、旅游业、资源、贸易、生态安全、生态农业、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等诸多方面。
2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也随着旅游地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逐渐在旅游业应用,从目前来看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旅游生态足迹最早是由国外的学者Wackernagel提出,而后Colin Hunter最先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概念、划分对象、指出目标等。在我国最初是2004年学者杨桂华、李鹏开始研究。
旅游生态足迹是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旅游的相关理论形成的种体现了旅游的特征、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旅游领域内具体各项的可持续发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2.1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研究
章锦河、张捷(2004)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6大旅游产品的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杨桂华、李鹏(2005)论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提出并评价了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6个方面的测度功能。杨桂华、李鹏(2007)提出旅游生态足迹不仅仅是分析方法也是种认知理念,探索出了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刘丽佳(2010)创造性的提出生产性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确立了省域尺度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从而减少了传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产生的误差。
2.2旅游地生态足迹研究
2.2.1大尺度范围
王莉霞、李军芳(2008)在研究分析2004年兰州市旅游生态足迹时,提出了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性引起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与交换。刘丽佳(2010)在研究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时提出生产性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确立了省域尺度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范秋梅、孙铁珩(2010)对辽宁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时采用动态分析的办法,对2000-2005年间旅游生态赤字及旅游生态压力也进行了纵向分析。马玉香等(2010)用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曲线图来说明2003 2008新疆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2.2小尺度范围
曹辉、陈秋华(2007)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分析,城市森林公园是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低、生态占用低的旅游方式。韩光伟(2008)通过对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本底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景秀艳(2010)对2009年泰宁国家风景区生态足迹各环节计算并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后分析得出该风景区生态处于安全状态,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李偲、海米提·依米提(2011)提出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和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并用目的地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了喀纳斯景区07年生态足迹。
2.2.3关于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构建生态安全评价、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本身就具有关联性,很多学者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时候会把它与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相互联系起来,来评价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情况。
王辉、姜斌(2005)创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模型。刘年丰等(2005)提出了“生态占用率”和“生态占用黄金分割法”并将它用来测量湖北中华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承载力。曹新向(2006)利用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用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开封市为例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得出2004、2005年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程春旺等(2006)首次提出构建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用其衡量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章锦河等(2008)提出并阐释了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贾宁、金玲(2009)对甘肃省2000-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
2.2.4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生态足迹是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故其产生就具有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它的理论意义,慢慢对于具体旅游地的生态足迹研究当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章锦河等(2005)等提出九寨沟要建立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这样九寨沟的自然资源才能得到社会的保护和保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陈为忠、王英利(2008)提出黄海滩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破除现在的旅游发展迟滞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政府之间协调统规划,设定不同的定位方向,进行产业组合,加大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舒肖明(2008)通过对星级饭店的生态足迹收入的比较提出要大力发展二星和四星级饭店,三星次之,其余控制。钟凤、黄海燕(2009)认为要通过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引导游客选用能耗低的交通工具来实现抑制旅游交通生态足迹需求的快速增长。
2.3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研究(交通、餐饮、住宿、固废、购物、游览、休闲娱乐、用水)
最初研究者将旅游生态足迹消费项目划分为,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后又将旅游景区生态足迹计算账户增加了废弃物和水资源。以下分别从这八个方面展开说明。
谢雨萍、向悟生(2008)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数据为例计算了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后,分析得出而餐饮和交通是影响旅游生态足迹的关键因素。章锦河(2008)首次提出了旅游废弃物的概念,并构建了生态足迹的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并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舒肖明(2008)简单介绍了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方 法,将旅游生态足迹收入的方法引入计算星级饭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刘建峰等(2009)提出旅游垃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同时以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雨崩景区为例探讨找出旅游垃圾产生的主要原因。徐娥(2010)构建旅游交通生态的足迹模型,并通过江苏盐城海滨湿地具体阐释了该模型与计算方法。田至美、南丁(2010)计算分析2004-2006年北京市外来旅游者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肖建红等(2011)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和可持续交通观念是相联系的,提出了旅游过程中消耗能源最多的是旅游交通。
2.4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
旅游是由旅游者参加的
项活动,因此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时就定要研究作为活动者的生态足迹。当然在目前有很多的研究者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地,来衡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有学者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区分研究,也有学者对“所有的旅游都是高消费的活动”提出质疑。
王辉、姜斌(2005)创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模型以它来衡量个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符国基(2006)通过对2004年海南外来旅游者和本地人均生态足迹比较得出,旅游活动是项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生活方式。邵小慧等(2010)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对三亚市观光和度假旅游者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比较分析结果,从来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张群、杨桂华(2010)首次将旅游净生态足迹的思想首次引入国内,具体解释了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都是高消耗活动,雨崩村的徒步旅游者旅游次的旅游净生态足迹值就很小。
3 评价
3.1优点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已经从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发展为较快增长并逐步转向成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它的研究已经涵盖了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较新的研究点。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对旅游活动、旅游地均有着比较实际的研究意义。
(1)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旅游生态足迹作为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它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能够简单明了的评价个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往往能够找出问题所在,为当地旅游去长久健康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细化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突破了初期的个大范围或者是某个旅游景区的研究,有学者将旅游分成旅游者、旅游产品等,同时又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类,具体研究某个要素的生态足迹。研究越来越专项和细化。
(3)简便、实用性
旅游生态足迹是学者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计算模型。我国学者是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进步研究的,它的计算模型是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很自然的构建出来的,较为简单并且很容易运用到旅游地生态足迹的研究当中,实用性很强。
3.2缺点
旅游生态足迹在我国有了六七年的发展,虽然它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在不断的改进中,但仍然有着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数据不够准确性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是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它很多数据都是直接采用生态足迹的经验值。而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都是在对
些国家地区基本数据的调查基础上的,数据的真实性、精确度就影响了生态足迹的研究从而也降低了研究的可靠性。例如在研究个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时候,在搜集统计资料上有困难,研究人员没有办法得到旅游者旅游活动中所有资源的利用。因此以后的研究需要调查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扩展数据收集的途径。
(2)缺乏明确的现实指导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而没有作为具体的指导性工具。在研究提出建议时大多是千篇一律理论性的建议,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具体分析存在问题并指出如何改进的文章还很少。旅游业有高度的复杂性,旅游产品是与其他行业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单独存在;旅游业为旅游所提供的服务及设施,也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所用,很难将二者分开。所以如何界定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在旅游消耗所占比例是个难题,更加为提供建议对策增加了障碍。例如在研究某个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时,其结论皆是探索出新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教育等,因此将具体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衔接好,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以后仍需要努力的地方。
(3)研究不够系统全面
旅游生态足迹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了旅游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都是关注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很少有人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影响(如品牌定位)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是具有相关性的,在研究时要将它们列入其中全面分析考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后旅游生态足迹还有待发展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0 前沿
生态足迹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潮中产生的,并逐渐产生了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种简单、直观、易操作的计算方法和模式。在近年,学者们将生态足迹运用到旅游业中,研究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最终用来衡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概念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由Wackernagel于1996年创建。
1 生态足迹理论及研究进展概述
William Rees及Wackernagel Mathls认为生态足迹是指生产个或一群人所需要的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及吸纳这些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研究特征:空间上逐步从大尺度范围扩展到小尺度范围,从全球、国家、省市县级到景区、学校、企业、家庭甚至个人等;时间上从原来某时刻的静态研究到大跨度时间段动态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例如交通业、旅游业、资源、贸易、生态安全、生态农业、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等诸多方面。
2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也随着旅游地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逐渐在旅游业应用,从目前来看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旅游生态足迹最早是由国外的学者Wackernagel提出,而后Colin Hunter最先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概念、划分对象、指出目标等。在我国最初是2004年学者杨桂华、李鹏开始研究。
旅游生态足迹是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旅游的相关理论形成的种体现了旅游的特征、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旅游领域内具体各项的可持续发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2.1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研究
章锦河、张捷(2004)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6大旅游产品的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杨桂华、李鹏(2005)论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提出并评价了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6个方面的测度功能。杨桂华、李鹏(2007)提出旅游生态足迹不仅仅是分析方法也是种认知理念,探索出了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刘丽佳(2010)创造性的提出生产性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确立了省域尺度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从而减少了传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产生的误差。
2.2旅游地生态足迹研究
2.2.1大尺度范围
王莉霞、李军芳(2008)在研究分析2004年兰州市旅游生态足迹时,提出了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性引起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与交换。刘丽佳(2010)在研究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时提出生产性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确立了省域尺度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范秋梅、孙铁珩(2010)对辽宁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时采用动态分析的办法,对2000-2005年间旅游生态赤字及旅游生态压力也进行了纵向分析。马玉香等(2010)用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曲线图来说明2003 2008新疆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2.2小尺度范围
曹辉、陈秋华(2007)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分析,城市森林公园是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低、生态占用低的旅游方式。韩光伟(2008)通过对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本底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景秀艳(2010)对2009年泰宁国家风景区生态足迹各环节计算并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后分析得出该风景区生态处于安全状态,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李偲、海米提·依米提(2011)提出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和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并用目的地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了喀纳斯景区07年生态足迹。
2.2.3关于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构建生态安全评价、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本身就具有关联性,很多学者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时候会把它与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相互联系起来,来评价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情况。
王辉、姜斌(2005)创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模型。刘年丰等(2005)提出了“生态占用率”和“生态占用黄金分割法”并将它用来测量湖北中华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承载力。曹新向(2006)利用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用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开封市为例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得出2004、2005年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程春旺等(2006)首次提出构建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用其衡量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章锦河等(2008)提出并阐释了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贾宁、金玲(2009)对甘肃省2000-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
2.2.4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生态足迹是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故其产生就具有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它的理论意义,慢慢对于具体旅游地的生态足迹研究当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章锦河等(2005)等提出九寨沟要建立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这样九寨沟的自然资源才能得到社会的保护和保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陈为忠、王英利(2008)提出黄海滩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破除现在的旅游发展迟滞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政府之间协调统规划,设定不同的定位方向,进行产业组合,加大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舒肖明(2008)通过对星级饭店的生态足迹收入的比较提出要大力发展二星和四星级饭店,三星次之,其余控制。钟凤、黄海燕(2009)认为要通过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引导游客选用能耗低的交通工具来实现抑制旅游交通生态足迹需求的快速增长。
2.3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研究(交通、餐饮、住宿、固废、购物、游览、休闲娱乐、用水)
最初研究者将旅游生态足迹消费项目划分为,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后又将旅游景区生态足迹计算账户增加了废弃物和水资源。以下分别从这八个方面展开说明。
谢雨萍、向悟生(2008)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数据为例计算了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后,分析得出而餐饮和交通是影响旅游生态足迹的关键因素。章锦河(2008)首次提出了旅游废弃物的概念,并构建了生态足迹的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并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舒肖明(2008)简单介绍了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方 法,将旅游生态足迹收入的方法引入计算星级饭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刘建峰等(2009)提出旅游垃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同时以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雨崩景区为例探讨找出旅游垃圾产生的主要原因。徐娥(2010)构建旅游交通生态的足迹模型,并通过江苏盐城海滨湿地具体阐释了该模型与计算方法。田至美、南丁(2010)计算分析2004-2006年北京市外来旅游者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肖建红等(2011)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和可持续交通观念是相联系的,提出了旅游过程中消耗能源最多的是旅游交通。
2.4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
旅游是由旅游者参加的
项活动,因此在研究旅游生态足迹时就定要研究作为活动者的生态足迹。当然在目前有很多的研究者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地,来衡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有学者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区分研究,也有学者对“所有的旅游都是高消费的活动”提出质疑。
王辉、姜斌(2005)创建了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模型以它来衡量个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符国基(2006)通过对2004年海南外来旅游者和本地人均生态足迹比较得出,旅游活动是项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生活方式。邵小慧等(2010)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对三亚市观光和度假旅游者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比较分析结果,从来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张群、杨桂华(2010)首次将旅游净生态足迹的思想首次引入国内,具体解释了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都是高消耗活动,雨崩村的徒步旅游者旅游次的旅游净生态足迹值就很小。
3 评价
3.1优点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已经从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发展为较快增长并逐步转向成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它的研究已经涵盖了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较新的研究点。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对旅游活动、旅游地均有着比较实际的研究意义。
(1)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旅游生态足迹作为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它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能够简单明了的评价个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往往能够找出问题所在,为当地旅游去长久健康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细化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突破了初期的个大范围或者是某个旅游景区的研究,有学者将旅游分成旅游者、旅游产品等,同时又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类,具体研究某个要素的生态足迹。研究越来越专项和细化。
(3)简便、实用性
旅游生态足迹是学者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计算模型。我国学者是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进步研究的,它的计算模型是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很自然的构建出来的,较为简单并且很容易运用到旅游地生态足迹的研究当中,实用性很强。
3.2缺点
旅游生态足迹在我国有了六七年的发展,虽然它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在不断的改进中,但仍然有着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数据不够准确性
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是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它很多数据都是直接采用生态足迹的经验值。而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都是在对
些国家地区基本数据的调查基础上的,数据的真实性、精确度就影响了生态足迹的研究从而也降低了研究的可靠性。例如在研究个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时候,在搜集统计资料上有困难,研究人员没有办法得到旅游者旅游活动中所有资源的利用。因此以后的研究需要调查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扩展数据收集的途径。
(2)缺乏明确的现实指导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而没有作为具体的指导性工具。在研究提出建议时大多是千篇一律理论性的建议,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具体分析存在问题并指出如何改进的文章还很少。旅游业有高度的复杂性,旅游产品是与其他行业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单独存在;旅游业为旅游所提供的服务及设施,也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所用,很难将二者分开。所以如何界定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在旅游消耗所占比例是个难题,更加为提供建议对策增加了障碍。例如在研究某个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时,其结论皆是探索出新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教育等,因此将具体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衔接好,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以后仍需要努力的地方。
(3)研究不够系统全面
旅游生态足迹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了旅游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都是关注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很少有人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影响(如品牌定位)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是具有相关性的,在研究时要将它们列入其中全面分析考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后旅游生态足迹还有待发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