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设问要做好铺陈,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四度”。即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亮度。凸显“三问”,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敢问、想问和会问。只有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德育品质的提高。
【关键字】课堂提问;问题四度;主体三问;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体验和形成过程。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课堂教学在强调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需要凸显所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创新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要围绕一个“中心”,创设好一个“铺垫”。
围绕教学目标,一切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中心”。同时,教学中要联系重点、难点展开提问,把问题的指向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融为一体。切忌提问时“为了提问而设置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有助于学生驾轻就熟,克服本课的重点、难点,并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觉地增强和提高学习能力。
提问要做好铺陈,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联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情境设置要依据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贴近学生认知起点。创设情境,形象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经历探索和创新,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杜绝填鸭式的提问,少做随意性提问,少问“是什么”。提倡教师发问:“假如你是某某某,你可以怎样做(你会怎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为了提高“涉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提问要把握提问的“四度”,即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亮度。
一、把握深度和广度
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力戒面面俱到。要精心设计“提问什么”,还要考虑周全:“怎样的提问方式,提问多少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才能把握提问的广度,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设问”在教学中的有效功能,让师生在课堂的互动中闪出智慧的火花。
注意广度的同时,更要确定问题深度。明确教材到底有多深,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超纲的题不宜多挖。依据课程标准,参透教材和教参,设计问题由表及里,既突出知识点,又强化问题的深刻性。问题的解答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又能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能够让学生深刻透彻地“通过问题理解问题”“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时时反思课堂提问的效率,是否出现学生对问题参与不积极、发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必须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当堂或以后及时纠正。师生才能增进互信、交流和共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把握难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班级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总能让学生学生看题可思,有话可说。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差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必须了解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即使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找准能力提高的角度,渲染问题的亮度
思想品德课要切实改变应试教育下的“照本宣科”、“一言堂”、“板起面孔训人”等满堂灌唱高调的古板说教,这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形成。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提问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新鲜事物的特点,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亮度,就是教师的提问要注重讲究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渲染或幽默。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身上“闪烁”的亮点,要联系新闻时事的热点,不失时机,创设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辩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解疑,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对问题的全面深刻认识。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第16课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一课,针对近日“香港禁止大陆居民购买婴幼儿奶粉并对违规处罚”热点新闻,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香港特区政府为什么出台有点“滑稽”的限购政策?2.如果你是大陆生产婴幼儿奶粉的厂商,你该怎么做?教师必须坚持不割裂现实,不割裂生活,不断创新,弘扬正义,巧妙设问,发掘问题的亮度,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更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再次,提问的数量、质量是否有效,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着重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凸显“三问”,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让学生敢问
学生懒于思考,不敢质疑,原因是教师没有搭建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才能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还要善于改进交流方式,开展真诚对话,并能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分析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对学生应处处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时时体现平等的关爱、民主的气氛和宽容的风度。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对不同的提问(质疑者)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并提出不足。有位教师讲得好:课堂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我们的教师要交给同学一匹骏马,让他们去驰骋,去经历风雨和阳光,哪怕摔跤,也是美妙的,因为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2.让学生想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经过积极思考,才有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自由辩论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九年级思想品德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第一框“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中,我在讲遗产继承时,对给出的材料不附上相应问题,而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内容,在稍加引导以后,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其它组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谬论”,必须“宽容”,其次作出判断和解决。
3.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懒于思考,不想问,更不会问。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可能是找不到问题的要点或提问的切入点。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求异思维、多向思维、针对结论的演绎和归纳等。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自由,把教师的提问权下放给学生。教师要不断汲取经验和知识,创新“设问”情境和学生会想、会问的气氛,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心中的求知欲和疑问。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的进程,更是能让学生生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过程。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不断引导和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关注和分析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用不断丰富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交流增强学生的经验性,让学生多多尝试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课堂。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在联系生活和社会中,才能会问,无论什么问题必然充满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通过教师的积极探索,追求创新,“提问”和课堂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的“提问”,必定引起双方共鸣,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在的智能得到激发,良好的思维品德得到培养,最终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和人的全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波,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3期
[2]张文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之探究,《学周刊》,2012期23期
[3]张登月,课堂提问应科学合理[J],宁夏教育,2009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关键字】课堂提问;问题四度;主体三问;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体验和形成过程。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课堂教学在强调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需要凸显所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创新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要围绕一个“中心”,创设好一个“铺垫”。
围绕教学目标,一切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中心”。同时,教学中要联系重点、难点展开提问,把问题的指向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融为一体。切忌提问时“为了提问而设置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有助于学生驾轻就熟,克服本课的重点、难点,并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觉地增强和提高学习能力。
提问要做好铺陈,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联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情境设置要依据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贴近学生认知起点。创设情境,形象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经历探索和创新,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杜绝填鸭式的提问,少做随意性提问,少问“是什么”。提倡教师发问:“假如你是某某某,你可以怎样做(你会怎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为了提高“涉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提问要把握提问的“四度”,即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亮度。
一、把握深度和广度
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力戒面面俱到。要精心设计“提问什么”,还要考虑周全:“怎样的提问方式,提问多少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才能把握提问的广度,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设问”在教学中的有效功能,让师生在课堂的互动中闪出智慧的火花。
注意广度的同时,更要确定问题深度。明确教材到底有多深,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超纲的题不宜多挖。依据课程标准,参透教材和教参,设计问题由表及里,既突出知识点,又强化问题的深刻性。问题的解答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又能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能够让学生深刻透彻地“通过问题理解问题”“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时时反思课堂提问的效率,是否出现学生对问题参与不积极、发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必须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当堂或以后及时纠正。师生才能增进互信、交流和共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把握难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班级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总能让学生学生看题可思,有话可说。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差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必须了解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即使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找准能力提高的角度,渲染问题的亮度
思想品德课要切实改变应试教育下的“照本宣科”、“一言堂”、“板起面孔训人”等满堂灌唱高调的古板说教,这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形成。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提问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新鲜事物的特点,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亮度,就是教师的提问要注重讲究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渲染或幽默。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身上“闪烁”的亮点,要联系新闻时事的热点,不失时机,创设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辩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解疑,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对问题的全面深刻认识。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第16课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一课,针对近日“香港禁止大陆居民购买婴幼儿奶粉并对违规处罚”热点新闻,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香港特区政府为什么出台有点“滑稽”的限购政策?2.如果你是大陆生产婴幼儿奶粉的厂商,你该怎么做?教师必须坚持不割裂现实,不割裂生活,不断创新,弘扬正义,巧妙设问,发掘问题的亮度,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更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再次,提问的数量、质量是否有效,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着重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凸显“三问”,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让学生敢问
学生懒于思考,不敢质疑,原因是教师没有搭建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才能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还要善于改进交流方式,开展真诚对话,并能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分析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对学生应处处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时时体现平等的关爱、民主的气氛和宽容的风度。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对不同的提问(质疑者)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并提出不足。有位教师讲得好:课堂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我们的教师要交给同学一匹骏马,让他们去驰骋,去经历风雨和阳光,哪怕摔跤,也是美妙的,因为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2.让学生想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经过积极思考,才有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自由辩论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九年级思想品德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第一框“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中,我在讲遗产继承时,对给出的材料不附上相应问题,而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内容,在稍加引导以后,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其它组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谬论”,必须“宽容”,其次作出判断和解决。
3.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懒于思考,不想问,更不会问。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可能是找不到问题的要点或提问的切入点。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求异思维、多向思维、针对结论的演绎和归纳等。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自由,把教师的提问权下放给学生。教师要不断汲取经验和知识,创新“设问”情境和学生会想、会问的气氛,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心中的求知欲和疑问。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的进程,更是能让学生生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过程。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不断引导和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关注和分析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用不断丰富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交流增强学生的经验性,让学生多多尝试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课堂。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在联系生活和社会中,才能会问,无论什么问题必然充满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通过教师的积极探索,追求创新,“提问”和课堂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的“提问”,必定引起双方共鸣,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在的智能得到激发,良好的思维品德得到培养,最终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和人的全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波,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3期
[2]张文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之探究,《学周刊》,2012期23期
[3]张登月,课堂提问应科学合理[J],宁夏教育,2009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