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分析,包括适用性原则、预见性原则、对等衔接原则、综合发展原则等,结合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现状,通过研究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等策略,目的在于优化曲棍球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提高相关人才的综合培养水平。
关键词:曲棍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适用性原则
曲棍球作为一项竞技类体育项目,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相比于我国其他的传统经济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曲棍球目前面临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高水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加高水准曲棍球人员储备量,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曲棍球人才的储备数量。
1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原则
1.1适用性原则
虽然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很多区域都有建立,但是传统体系缺乏针对性,只是针对大范围人员展开技能培训,这也会造成曲棍球后备人才综合水平不一的情况。所谓适用性原则是根据所处培养阶段、对于不同个体、不同个性制定针对性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不仅要满足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而且也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很多地方机构都成立了曲棍球业余俱乐部、运动学校、青少年培训结构等,不同类型的区域结构,本身接纳的人群年龄层次存在差异,针对青少年应着重于身体素质的培养,而成年人则需要重点关注战术技能培养,从而为曲棍球人员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预见性原则
在传统曲棍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着重点是竞技体育的训练,对于人才的文化素养教育重视度相对较低。对此在构建培养体系时,需要将文化素养添加到培训内容当中,促进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也为其后续提供出路。曲棍球本身属于竞争相对激烈的运动,在比赛或日常训练或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如果较为严重可能无法再上场比赛,那么这些人才的退路是什么,也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综合考量的,对此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构建预见性的双服务培养模式,即体育竞技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同时进行,在人才离队之后也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为自己获取到其他的就业机会。
1.3对等衔接原则
正如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顺序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或者更高的学位,遵循的是对等衔接原则,即在什么能力水平阶段便需要匹配什么階段的知识要点。同理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也需要构建梯队性训练内容,例如,在业余队训练的过程中,着重点在于一些防守或攻击技巧,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知识,对于专业队进行训练时,则需要融入技战术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快速提升队员的综合能力,而国家队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也更高,需要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以满足瞬息万变的竞技形式。
1.4综合发展原则
除了属于构架原则以外,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综合发展原则,所谓综合发展原则是指,在曲棍球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运动员的体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职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储备的曲棍球人才可以得到全面化的应用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和传统培养模式一般,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培养,而是进行综合方面的拓展培养,让运动员的退役生活得到保障,从而提高储备人才的参与积极性[1] 。
2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现状
2.1培养方式适用性较差
我国很多区域都构建了曲棍球人才培养体系,如一些俱乐部、运动类学校等,不过其存在着共同的问题,那便是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相对较低。曲棍球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只是体育培养,而且也是个人培养的过程,不过现阶段的应用模式对于体育培养的关注度较高,无法针对运动员特点,制定有利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培养方案适用性降低,运动员的参与积极性降低[2] 。
2.2训练项目相对单一
竞技类体育项目都具备非常强实践性,曲棍球作为多人同时上场的团队活动,对于团队间配合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实际的培养需求,需要将训练项目进行细致化梳理,从而针对性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训练项目单一的情况,只是对运动员进行笼统性训练,这对于运动员能力的快速提升帮助较小,降低了后备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3] 。
2.3战术技能培训较少
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竞技项目,战术技能培训属于非常重要的应用内容,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战术技能培训较少的情况,导致在赛场上,运动员的灵活应变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比赛的发展趋势。
3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为曲棍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目前发展形式来看,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非常高的适用性,并且 对于提升曲棍球项目社会认知度,提升项目吸引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未来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先进的教育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培训基地的纵向联合培养形式,促使曲棍球和教育相融合,使得少年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回归于正常教育,对优秀运动员的培训逐渐形成院校化体系,进而实现“教体结合”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共建”的发展目标。
3.2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
通过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培养,加快运动员综合实力的提升速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对其进行不同方式、强度的强化训练,全面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塑造高战术素养、身体素质好、球技高超等曲棍球运动员团队。与此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不定期对曲棍球特色院校进行督促检查,对于表现良好的院校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促进院校加大对训练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训练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方面也需要更加完善训练条件,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来让队员之间或是校与校之间进行比赛,努力让这样的比赛成为常态。
3.3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
通过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可以提升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掌握能力,在赛场上灵活应对比赛局势,从而提高获胜几率。该阶段各级部门要创建高水平曲棍球球队,以此配合高水平训练员,进而强化出一批国家高级曲棍球运动人才。由此,才能进一步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即不断提升运动员球技、战术等水平。同时要帮助其大量积累实战经验,才能较好的发挥所学。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对现有曲棍球比赛机制进行完善,同时筹划正规化的全国大学生曲棍球联赛、省内高校曲棍球联赛等各类曲棍球比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法来全面提升曲棍球运动员实战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培养,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可以提升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掌握能力。通过采用科学性手段构建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促进我国曲棍球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淑芳.曲棍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8(01):191.
[2] 张艳艳.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与策略研究[J].才智,2018(28):3.
[3] 德力英.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天津男子曲棍球队为例[J].运动,2018(05):17-18.
作者简介:
杨暖,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曲棍球教练,1979年3月出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对现代曲棍球训练中专项速度训练的探析
(作者单位: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关键词:曲棍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适用性原则
曲棍球作为一项竞技类体育项目,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相比于我国其他的传统经济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曲棍球目前面临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高水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加高水准曲棍球人员储备量,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曲棍球人才的储备数量。
1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原则
1.1适用性原则
虽然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很多区域都有建立,但是传统体系缺乏针对性,只是针对大范围人员展开技能培训,这也会造成曲棍球后备人才综合水平不一的情况。所谓适用性原则是根据所处培养阶段、对于不同个体、不同个性制定针对性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不仅要满足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而且也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很多地方机构都成立了曲棍球业余俱乐部、运动学校、青少年培训结构等,不同类型的区域结构,本身接纳的人群年龄层次存在差异,针对青少年应着重于身体素质的培养,而成年人则需要重点关注战术技能培养,从而为曲棍球人员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预见性原则
在传统曲棍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着重点是竞技体育的训练,对于人才的文化素养教育重视度相对较低。对此在构建培养体系时,需要将文化素养添加到培训内容当中,促进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也为其后续提供出路。曲棍球本身属于竞争相对激烈的运动,在比赛或日常训练或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如果较为严重可能无法再上场比赛,那么这些人才的退路是什么,也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综合考量的,对此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构建预见性的双服务培养模式,即体育竞技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同时进行,在人才离队之后也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为自己获取到其他的就业机会。
1.3对等衔接原则
正如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顺序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或者更高的学位,遵循的是对等衔接原则,即在什么能力水平阶段便需要匹配什么階段的知识要点。同理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也需要构建梯队性训练内容,例如,在业余队训练的过程中,着重点在于一些防守或攻击技巧,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知识,对于专业队进行训练时,则需要融入技战术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快速提升队员的综合能力,而国家队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也更高,需要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以满足瞬息万变的竞技形式。
1.4综合发展原则
除了属于构架原则以外,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综合发展原则,所谓综合发展原则是指,在曲棍球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运动员的体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职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储备的曲棍球人才可以得到全面化的应用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和传统培养模式一般,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培养,而是进行综合方面的拓展培养,让运动员的退役生活得到保障,从而提高储备人才的参与积极性[1] 。
2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现状
2.1培养方式适用性较差
我国很多区域都构建了曲棍球人才培养体系,如一些俱乐部、运动类学校等,不过其存在着共同的问题,那便是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相对较低。曲棍球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只是体育培养,而且也是个人培养的过程,不过现阶段的应用模式对于体育培养的关注度较高,无法针对运动员特点,制定有利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培养方案适用性降低,运动员的参与积极性降低[2] 。
2.2训练项目相对单一
竞技类体育项目都具备非常强实践性,曲棍球作为多人同时上场的团队活动,对于团队间配合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实际的培养需求,需要将训练项目进行细致化梳理,从而针对性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训练项目单一的情况,只是对运动员进行笼统性训练,这对于运动员能力的快速提升帮助较小,降低了后备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3] 。
2.3战术技能培训较少
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竞技项目,战术技能培训属于非常重要的应用内容,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战术技能培训较少的情况,导致在赛场上,运动员的灵活应变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比赛的发展趋势。
3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为曲棍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目前发展形式来看,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非常高的适用性,并且 对于提升曲棍球项目社会认知度,提升项目吸引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未来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先进的教育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培训基地的纵向联合培养形式,促使曲棍球和教育相融合,使得少年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回归于正常教育,对优秀运动员的培训逐渐形成院校化体系,进而实现“教体结合”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共建”的发展目标。
3.2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
通过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培养,加快运动员综合实力的提升速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对其进行不同方式、强度的强化训练,全面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塑造高战术素养、身体素质好、球技高超等曲棍球运动员团队。与此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不定期对曲棍球特色院校进行督促检查,对于表现良好的院校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促进院校加大对训练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训练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方面也需要更加完善训练条件,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来让队员之间或是校与校之间进行比赛,努力让这样的比赛成为常态。
3.3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
通过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可以提升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掌握能力,在赛场上灵活应对比赛局势,从而提高获胜几率。该阶段各级部门要创建高水平曲棍球球队,以此配合高水平训练员,进而强化出一批国家高级曲棍球运动人才。由此,才能进一步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即不断提升运动员球技、战术等水平。同时要帮助其大量积累实战经验,才能较好的发挥所学。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对现有曲棍球比赛机制进行完善,同时筹划正规化的全国大学生曲棍球联赛、省内高校曲棍球联赛等各类曲棍球比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法来全面提升曲棍球运动员实战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行教体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构建特色性的训练项目,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培养,加强战术技能的培训,可以提升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掌握能力。通过采用科学性手段构建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促进我国曲棍球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淑芳.曲棍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8(01):191.
[2] 张艳艳.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与策略研究[J].才智,2018(28):3.
[3] 德力英.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天津男子曲棍球队为例[J].运动,2018(05):17-18.
作者简介:
杨暖,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曲棍球教练,1979年3月出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对现代曲棍球训练中专项速度训练的探析
(作者单位: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