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习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以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意志力,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高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下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下,教师是传授知识这一活动的主体,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掌握与消化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交流、思考、相互合作。在以往的观念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都是不容怀疑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一知半解,就算是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一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督促学生学习,维护课堂秩序,及时表扬,个别辅导,点拨启发,不包办代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性学习中应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然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小结,最后是在掌握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探索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权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二、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
三、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学法指导要体现针对性和民主性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满怀信心做学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积极主动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在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中,应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他们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学习,让学生能对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同志也说过:对于一个初次进森林的青年猎手,不能只给他干粮和猎枪,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具有如何生存的本领和熟练掌握射击技术。这都告诉我们能力远比知识重要。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加强
1.以良好的契机入手,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入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钠》时,教师这样导入:“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呢?”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这是因为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呢?”学生非常好奇,急切地想找出答案。于是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这些问题的提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巩固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要求上进与发展,让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的观念,把学习这一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创新,学会创新,让学生不断地发展、提高、完善甚至超越。如在讲授乙酸羧酸内容时,在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实验中,收集乙酸乙酯时只考虑产物中有乙酸,为此本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实验。设计如下问题:在产物中可能还有哪些物质的存在?如何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应该如何除去这些物质?在反应中应如何控制适宜的温度?如何能够得到较纯的乙酸乙酯?你有什么设想把这个实验改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与探索,而学生有强烈的渴求找到答案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教师在教学时,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性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质疑、解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下,教师是传授知识这一活动的主体,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掌握与消化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交流、思考、相互合作。在以往的观念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都是不容怀疑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一知半解,就算是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一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督促学生学习,维护课堂秩序,及时表扬,个别辅导,点拨启发,不包办代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性学习中应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然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小结,最后是在掌握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探索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权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二、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
三、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学法指导要体现针对性和民主性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满怀信心做学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积极主动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在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中,应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他们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学习,让学生能对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同志也说过:对于一个初次进森林的青年猎手,不能只给他干粮和猎枪,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具有如何生存的本领和熟练掌握射击技术。这都告诉我们能力远比知识重要。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加强
1.以良好的契机入手,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入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钠》时,教师这样导入:“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呢?”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这是因为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呢?”学生非常好奇,急切地想找出答案。于是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这些问题的提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巩固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要求上进与发展,让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的观念,把学习这一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创新,学会创新,让学生不断地发展、提高、完善甚至超越。如在讲授乙酸羧酸内容时,在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实验中,收集乙酸乙酯时只考虑产物中有乙酸,为此本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实验。设计如下问题:在产物中可能还有哪些物质的存在?如何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应该如何除去这些物质?在反应中应如何控制适宜的温度?如何能够得到较纯的乙酸乙酯?你有什么设想把这个实验改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与探索,而学生有强烈的渴求找到答案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教师在教学时,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性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质疑、解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