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未来体育人才培养以及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角度来说,游泳运动有助于青少年心肺功能的有效提升,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本文着眼于高中生群体参与游泳运动的实际效用与实际价值,对高中阶段开展游泳运动中学生心理障碍具体表现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给予必要的建议。
关键词:游泳教学 心理障碍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地球上超过50%的领土面积都是由海洋、湖泊、江河等水域组成的,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休闲健身,都会与水打交道。因此,进行游泳学习,是一种自我身体素质提升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的积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将游泳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我国,目前在高中教学刚刚出现初期的教学“浪潮”。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游泳运动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是让学生快速掌握游泳技能的前提。对此,游泳的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胆怯、惧怕、焦虑等心理障碍,不断理清学生内心中存在的障碍原因,从而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掌握游泳运动的技能,享受游泳带来的运动乐趣。
一、游泳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反应。相对于其它运动教学项目来说,游泳学习强调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要从陆地转移到水中进行学习,自然反应会自然而生,对女生来说尤其如此,接触水环境的陌生感会更为强烈。部分学生对进入水中进行运动有强烈的内心叛逆感,从其自身发展来看,特别不适宜进行这项运动,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人为因素。在自然反应较为剧烈的情况下,学生本身会出现强烈的人为排斥感,对于游泳项目有天生的抗拒行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人为地抵制学习,成为教学中面临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人为产生的心理障碍,而有别于自然反应出现的心理障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克服,最终正常和正确面对游泳项目的学习。
二、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缘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分析出学生自身产生障碍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一)游泳环境导致。由于游泳离不开水环境,因此,对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一方面要克服对于恐惧感的惧怕,另外一方面需要让自身快速适应水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浮力、阻力等。通过学习中的实际接触,学生对于这些因素产生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外在障碍因素。
(二)教师教法存在不当。由于教师自身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能导致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游泳学习的抵触情绪,如果教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内心中产生厌恶感,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游泳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游泳学得好与坏并没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发展阶段,身体变化的异常,让学生心中存在较大的害羞感,也是对游泳课产生冷漠感的一种表现。
(四)学生意志薄弱所致。目前学生主体基本为“90后”,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遇到自己不熟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不是去积极地面对,勇于克服困难,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三、消除游泳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游泳运动的归属感。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游泳运动有归属感,才能让学生主动接触游泳运动,深刻理解和体会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和实际效能。通过对游泳运动的学习,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通过实际的锻炼行为,可以让学生获益匪浅,掌握这一技能,在发生溺水等意外时,学生不但能自救,还可以营救他人,学会游泳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带着这样的感悟进行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更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从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的安排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要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要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泳姿的传授,一般要通过高度概括和实际演练相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感受学习内容,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游泳教学中,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可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先从熟悉水性开始,一个动作(腿或臂)的教学,可以按照如下顺序依次进行:陆地讲解示范——陆上模仿练习——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打水板的辅助练习——水中无支撑练习——各种分解动作及配合练习,构成整体教学。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练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游泳项目开展的特点,根据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教学,对于天生对水恐惧的学生,要多方面进行引导,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手把手传授进行,并结合必要的教学手段促进学习。特别是女同学胆量较小,消除其恐惧心理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传授与学生传授相互结合,进行不断鼓励,让学生建立勇敢、坚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使之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痛苦的心理。
总之,游泳教学中,处于心理素质养成期的高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是一种必然,这需要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恐惧水的心理障碍,助推学生成功掌握游泳运动的要领。
参考文献:
[1]赵骥,徐志超浅析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游泳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体育院校编写组.游泳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
[3]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游泳[M].高等教出版社
关键词:游泳教学 心理障碍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地球上超过50%的领土面积都是由海洋、湖泊、江河等水域组成的,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休闲健身,都会与水打交道。因此,进行游泳学习,是一种自我身体素质提升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的积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将游泳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我国,目前在高中教学刚刚出现初期的教学“浪潮”。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游泳运动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是让学生快速掌握游泳技能的前提。对此,游泳的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胆怯、惧怕、焦虑等心理障碍,不断理清学生内心中存在的障碍原因,从而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掌握游泳运动的技能,享受游泳带来的运动乐趣。
一、游泳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反应。相对于其它运动教学项目来说,游泳学习强调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要从陆地转移到水中进行学习,自然反应会自然而生,对女生来说尤其如此,接触水环境的陌生感会更为强烈。部分学生对进入水中进行运动有强烈的内心叛逆感,从其自身发展来看,特别不适宜进行这项运动,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人为因素。在自然反应较为剧烈的情况下,学生本身会出现强烈的人为排斥感,对于游泳项目有天生的抗拒行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人为地抵制学习,成为教学中面临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人为产生的心理障碍,而有别于自然反应出现的心理障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克服,最终正常和正确面对游泳项目的学习。
二、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缘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分析出学生自身产生障碍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一)游泳环境导致。由于游泳离不开水环境,因此,对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一方面要克服对于恐惧感的惧怕,另外一方面需要让自身快速适应水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浮力、阻力等。通过学习中的实际接触,学生对于这些因素产生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外在障碍因素。
(二)教师教法存在不当。由于教师自身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能导致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游泳学习的抵触情绪,如果教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内心中产生厌恶感,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游泳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游泳学得好与坏并没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发展阶段,身体变化的异常,让学生心中存在较大的害羞感,也是对游泳课产生冷漠感的一种表现。
(四)学生意志薄弱所致。目前学生主体基本为“90后”,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遇到自己不熟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不是去积极地面对,勇于克服困难,而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三、消除游泳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游泳运动的归属感。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游泳运动有归属感,才能让学生主动接触游泳运动,深刻理解和体会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和实际效能。通过对游泳运动的学习,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通过实际的锻炼行为,可以让学生获益匪浅,掌握这一技能,在发生溺水等意外时,学生不但能自救,还可以营救他人,学会游泳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带着这样的感悟进行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更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从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的安排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要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要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泳姿的传授,一般要通过高度概括和实际演练相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感受学习内容,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游泳教学中,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可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先从熟悉水性开始,一个动作(腿或臂)的教学,可以按照如下顺序依次进行:陆地讲解示范——陆上模仿练习——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打水板的辅助练习——水中无支撑练习——各种分解动作及配合练习,构成整体教学。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练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游泳项目开展的特点,根据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教学,对于天生对水恐惧的学生,要多方面进行引导,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手把手传授进行,并结合必要的教学手段促进学习。特别是女同学胆量较小,消除其恐惧心理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传授与学生传授相互结合,进行不断鼓励,让学生建立勇敢、坚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使之逐渐消除紧张、恐惧、痛苦的心理。
总之,游泳教学中,处于心理素质养成期的高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是一种必然,这需要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恐惧水的心理障碍,助推学生成功掌握游泳运动的要领。
参考文献:
[1]赵骥,徐志超浅析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游泳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体育院校编写组.游泳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
[3]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游泳[M].高等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