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碎片化阅读说不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阅读都成为你的宝物,在你面对世界时,既能为你加油喝彩,又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剑锋芒。
  在我从教二十年的生涯中,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买书、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划算的买卖。”试想,一本书价钱由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仅仅是一顿午餐的价格,却能买下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生。书籍,将无价的至宝量化,用最亲民的价格将熔铸了心血的故事交给素昧平生的读者。
  我鼓励自己的学生阅读,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静心思考,用心去体悟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阅读,是一个沉下心的过程,它能建起一片宽广而静谧的私人天地。
  这应该是阅读的真正状态——一本大部头的书,一段安静的时光,由文字构筑一个个故事,展现悲欢离合,让人沉静思考。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被打破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上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大批涌现,阅读似乎不再是它本来的样子,它被抽离出整体,被切割成碎片。
  而现在,我很难能找到一个愿意把一本大部头的作品从头至尾、完完整整看完的学生了。
  大行其道的碎片化阅读
  曾经,我在课堂上鼓励班上的学生说出激励自己前进的名人名言。学生们踊跃举手,一个个妙语如珠,金句涌现。可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名言的出处吗?”班上鸦雀无声,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
  他们不知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毛泽东在长沙的秋天,看着满眼秋景,书写下来的壮志豪情;他们不知道,“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出自伟大的哲人尼采;他们不知道,说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当时正怀揣着忧国忧民的痛楚……
  他们不知道这些句子因何而生,为何而写;不知道说出这些句子的人是谁,当时是怎样的境遇;他们甚至对这些句子的含义都一无所知。他们只是读到过、看到过,觉得优美就将其记下。
  我问过班里的学生是如何获知这些句子的。大部分回答都是网上、微博上、知乎上或者随便看的,很少听见有学生说是从书中看到的。是的,快捷的社交网络能让学生们更快地获知更多知识,但这种阅读模式正逐渐掩埋读书的本质。
  以前,我们记住一个句子,往往是读了一本书,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话语,然后铭记于心。于是,这句话能被我们记很多年,我们能说出这句话的背景与含义,甚至能说出当时读到这句话时的心情与境遇。现在,学生只是从网络上快速获知一个句子,却不知道由来、含义,他们与文字的交流,仅仅只是看到,然后记下。
  为什么会这样?人与文字之间是有某种勾连的,人与文字之间应存在某种内在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离不开文字产生的背景,让人与文字共通,让文字真正与人融为一体。
  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自幼热爱读书,父母也努力培养她阅读经典名著。所以,比起同龄人,她能很自如地运用储备的文学知识,几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在同龄人中,她是为数不多读过很多经典文学名著的孩子。
  我问她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无聊,她说“其实也会”。我又问她,既然无聊为什么依然会读下去呢?她说:“因为读完一本书,是对这本书的尊重。即使有乏味的片段,也会有一两句话从乏味中发出光来。”
  没错,读者虽然可能无法获知一本书的全部内涵,无法对一本书的所有内容产生兴趣。但是,这“乏味”中的一分光,就是我们阅读的目的与意义。
  故事应该是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不仅仅是对这本书的尊重,也是对书里闪着光的句子的尊重。只有读完一个故事,才知道这句描述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只有读完一篇论证,才能知道这个观点为什么这样精巧准确;只有经历完整的阅读,才能知道优美句子的由来。
  把自己沉下去,沉在书海,一字字一行行,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才能知道你所喜欢的句子,究竟为什么这样深深地将你吸引。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危害
  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浮躁。曾经有段时间,班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父母应该“迁就”他们,正如当时很多公众号鼓吹的“爱是无条件的”。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无条件的爱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形式,也不知道这句话里,对于爱的定义是什么。他们这样认为,只是因为网上的“鸡汤文章”这么写。
  一个不曾读过经典的孩子,仅仅进行碎片化阅读是危险的。这些观点就像四面八方的风,把孩子们变成了摇摆不定的草。
  有些网络写手,在进行碎片化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不论证、不举例,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他们的想法足够另类,具有强大的煽动性,就能鼓动、说服甚至影响年幼的孩子。这些话看似有道理,但观点是不完整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学生被一两句蛊惑性的话语迷惑,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这句话本身究竟有没有道理。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吸收知识,殊不知,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只是迎合了时下流行的“价值观”。
  碎片阅读对思想的影响是浅显的,也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实上,他们在欺骗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忽略了思想本身能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希望能告诉广大学生,真正能指引人生的,必须是深度阅读,是那些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经典,是那些让一代代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经典。深度阅读,才能给你指路。
  读书吧,我亲爱的学生们,完完整整地读一本书,完完整整地看一个故事,完完整整地理解一个观点。让阅读成为你的宝物,在你面对世界时,既能为你加油喝彩,又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剑锋芒。
  (责编 宋行军)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区秋植蔗面积有较快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发展秋植蔗方面作了一些政策性规定,荏口安排、种苗来源、防霜冻等技术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经过几年的较大面积的试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当作让他学习的机会,要平心静气地面对孩子犯错,鼓励他们在错误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读三年级的女儿常常犯错,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没做好,我为此焦虑极了,不知不觉竟然把她每一次犯错都当成指责她的机会,借机数落她的不是,还总在她耳边唠叨,强调要注意做事的方法。然而,这样却没有丁点儿效果。  那天,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每一次犯
期刊
每当我发现女儿被“敏感”干扰时,就会指导或带着她参加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松弛身心,缓解不良情绪。  女儿小英进入初三后,出现多思和敏感的心理特征:由于感情的触角过于敏感而经常心绪不安,甚至多愁善感;容易兴奋,常常因为一点极微小的刺激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多疑、偏见、固执、易激动、爱生气、脾气古怪;另外,极易疲劳,在阅读、学习、写作时尤其明显。结果可想而知,女儿学习退步得很厉害。  看到女儿这样,我又着
期刊
你有没有看过那样的眼睛——彷徨、冷漠、麻木的眼睛,瞳仁之下掩埋着深深的悲哀.rn这一双双眼睛属于一群特殊的孩子——父母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桌案上的童话没人来读
期刊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现实中许多孩子却正好相反,他们自卑消极,畏畏缩缩,甚至抑郁。  心态形成的背后交织着无数的偶然和必然,但决定心态的核心要素是认知。良好的认知习惯、认知模式以及自我概念决定了良好的心态,而孩子的认知重在构建。  孩子的认知更多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或是隔辈老人呵护娇宠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摔倒了,奶奶指责地不好,
期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当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每天绞尽脑汁让孩子参加各种才艺班和培训班,他们普遍认为,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必须从娃娃抓起
期刊
如果孩子一有负面情绪,就被父母打断或转移,这会对孩子的情绪控制不利。  朋友小刘的孩子明宪从小跟着家人参加各种活动,小刘本身的修养很好,也常告诫孩子生气的坏处,希望明宪能做一个“不生气的好孩子”。只是明宪一直以来很天真、很单纯,表达能力稍弱,学习成绩一般,常受同学欺负。明宪的妹妹则个性直接,表达比哥哥流畅,俩人相处时,明宪常常要忍让妹妹,很少有自己的主张。  最近,老师发现明宪在学校会不断挑起一些
期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老师们不断更新完善教法,采取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相应措施。许多教师对课堂45分钟的把握较好,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有一些教师采取同样的措施,效果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处理英语课堂交际中的师生关系。  英语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言语情景的关键,它决定了整个课堂的交际氛围,即英语课堂融洽、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交际化的关键。  平等的
期刊
论点、论据、论证被称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所在.论点是灵魂,解决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血肉,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骨骼,解决的是通过什么
期刊
河湾村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追求梦想的无尽岁月里,书写了一阙含蓄隽永的诗词。  河湾村因在曲曲弯弯的大运河岸边而得名。河湾村不大,却很古老,它与流淌逾千年的大运河一样厚重、淳朴,有着同样“弯曲”的历史……  河湾村是一部记录时光的书,打开岁月苍凉的扉页,阅读河湾村人心灵的印记和疼痛,回忆就穿越了时空,那些隐藏在村民皱纹里的往事,颂唱着庄稼人的厚道、真诚和心迹。一代代负重的生命,延续着艰苦与辛酸。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