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阅读都成为你的宝物,在你面对世界时,既能为你加油喝彩,又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剑锋芒。
在我从教二十年的生涯中,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买书、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划算的买卖。”试想,一本书价钱由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仅仅是一顿午餐的价格,却能买下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生。书籍,将无价的至宝量化,用最亲民的价格将熔铸了心血的故事交给素昧平生的读者。
我鼓励自己的学生阅读,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静心思考,用心去体悟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阅读,是一个沉下心的过程,它能建起一片宽广而静谧的私人天地。
这应该是阅读的真正状态——一本大部头的书,一段安静的时光,由文字构筑一个个故事,展现悲欢离合,让人沉静思考。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被打破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上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大批涌现,阅读似乎不再是它本来的样子,它被抽离出整体,被切割成碎片。
而现在,我很难能找到一个愿意把一本大部头的作品从头至尾、完完整整看完的学生了。
大行其道的碎片化阅读
曾经,我在课堂上鼓励班上的学生说出激励自己前进的名人名言。学生们踊跃举手,一个个妙语如珠,金句涌现。可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名言的出处吗?”班上鸦雀无声,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
他们不知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毛泽东在长沙的秋天,看着满眼秋景,书写下来的壮志豪情;他们不知道,“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出自伟大的哲人尼采;他们不知道,说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当时正怀揣着忧国忧民的痛楚……
他们不知道这些句子因何而生,为何而写;不知道说出这些句子的人是谁,当时是怎样的境遇;他们甚至对这些句子的含义都一无所知。他们只是读到过、看到过,觉得优美就将其记下。
我问过班里的学生是如何获知这些句子的。大部分回答都是网上、微博上、知乎上或者随便看的,很少听见有学生说是从书中看到的。是的,快捷的社交网络能让学生们更快地获知更多知识,但这种阅读模式正逐渐掩埋读书的本质。
以前,我们记住一个句子,往往是读了一本书,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话语,然后铭记于心。于是,这句话能被我们记很多年,我们能说出这句话的背景与含义,甚至能说出当时读到这句话时的心情与境遇。现在,学生只是从网络上快速获知一个句子,却不知道由来、含义,他们与文字的交流,仅仅只是看到,然后记下。
为什么会这样?人与文字之间是有某种勾连的,人与文字之间应存在某种内在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离不开文字产生的背景,让人与文字共通,让文字真正与人融为一体。
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自幼热爱读书,父母也努力培养她阅读经典名著。所以,比起同龄人,她能很自如地运用储备的文学知识,几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在同龄人中,她是为数不多读过很多经典文学名著的孩子。
我问她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无聊,她说“其实也会”。我又问她,既然无聊为什么依然会读下去呢?她说:“因为读完一本书,是对这本书的尊重。即使有乏味的片段,也会有一两句话从乏味中发出光来。”
没错,读者虽然可能无法获知一本书的全部内涵,无法对一本书的所有内容产生兴趣。但是,这“乏味”中的一分光,就是我们阅读的目的与意义。
故事应该是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不仅仅是对这本书的尊重,也是对书里闪着光的句子的尊重。只有读完一个故事,才知道这句描述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只有读完一篇论证,才能知道这个观点为什么这样精巧准确;只有经历完整的阅读,才能知道优美句子的由来。
把自己沉下去,沉在书海,一字字一行行,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才能知道你所喜欢的句子,究竟为什么这样深深地将你吸引。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危害
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浮躁。曾经有段时间,班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父母应该“迁就”他们,正如当时很多公众号鼓吹的“爱是无条件的”。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无条件的爱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形式,也不知道这句话里,对于爱的定义是什么。他们这样认为,只是因为网上的“鸡汤文章”这么写。
一个不曾读过经典的孩子,仅仅进行碎片化阅读是危险的。这些观点就像四面八方的风,把孩子们变成了摇摆不定的草。
有些网络写手,在进行碎片化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不论证、不举例,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他们的想法足够另类,具有强大的煽动性,就能鼓动、说服甚至影响年幼的孩子。这些话看似有道理,但观点是不完整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学生被一两句蛊惑性的话语迷惑,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这句话本身究竟有没有道理。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吸收知识,殊不知,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只是迎合了时下流行的“价值观”。
碎片阅读对思想的影响是浅显的,也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实上,他们在欺骗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忽略了思想本身能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希望能告诉广大学生,真正能指引人生的,必须是深度阅读,是那些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经典,是那些让一代代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经典。深度阅读,才能给你指路。
读书吧,我亲爱的学生们,完完整整地读一本书,完完整整地看一个故事,完完整整地理解一个观点。让阅读成为你的宝物,在你面对世界时,既能为你加油喝彩,又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剑锋芒。
(责编 宋行军)
在我从教二十年的生涯中,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买书、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划算的买卖。”试想,一本书价钱由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仅仅是一顿午餐的价格,却能买下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生。书籍,将无价的至宝量化,用最亲民的价格将熔铸了心血的故事交给素昧平生的读者。
我鼓励自己的学生阅读,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静心思考,用心去体悟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阅读,是一个沉下心的过程,它能建起一片宽广而静谧的私人天地。
这应该是阅读的真正状态——一本大部头的书,一段安静的时光,由文字构筑一个个故事,展现悲欢离合,让人沉静思考。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被打破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上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大批涌现,阅读似乎不再是它本来的样子,它被抽离出整体,被切割成碎片。
而现在,我很难能找到一个愿意把一本大部头的作品从头至尾、完完整整看完的学生了。
大行其道的碎片化阅读
曾经,我在课堂上鼓励班上的学生说出激励自己前进的名人名言。学生们踊跃举手,一个个妙语如珠,金句涌现。可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名言的出处吗?”班上鸦雀无声,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
他们不知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毛泽东在长沙的秋天,看着满眼秋景,书写下来的壮志豪情;他们不知道,“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出自伟大的哲人尼采;他们不知道,说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当时正怀揣着忧国忧民的痛楚……
他们不知道这些句子因何而生,为何而写;不知道说出这些句子的人是谁,当时是怎样的境遇;他们甚至对这些句子的含义都一无所知。他们只是读到过、看到过,觉得优美就将其记下。
我问过班里的学生是如何获知这些句子的。大部分回答都是网上、微博上、知乎上或者随便看的,很少听见有学生说是从书中看到的。是的,快捷的社交网络能让学生们更快地获知更多知识,但这种阅读模式正逐渐掩埋读书的本质。
以前,我们记住一个句子,往往是读了一本书,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话语,然后铭记于心。于是,这句话能被我们记很多年,我们能说出这句话的背景与含义,甚至能说出当时读到这句话时的心情与境遇。现在,学生只是从网络上快速获知一个句子,却不知道由来、含义,他们与文字的交流,仅仅只是看到,然后记下。
为什么会这样?人与文字之间是有某种勾连的,人与文字之间应存在某种内在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离不开文字产生的背景,让人与文字共通,让文字真正与人融为一体。
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自幼热爱读书,父母也努力培养她阅读经典名著。所以,比起同龄人,她能很自如地运用储备的文学知识,几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在同龄人中,她是为数不多读过很多经典文学名著的孩子。
我问她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无聊,她说“其实也会”。我又问她,既然无聊为什么依然会读下去呢?她说:“因为读完一本书,是对这本书的尊重。即使有乏味的片段,也会有一两句话从乏味中发出光来。”
没错,读者虽然可能无法获知一本书的全部内涵,无法对一本书的所有内容产生兴趣。但是,这“乏味”中的一分光,就是我们阅读的目的与意义。
故事应该是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不仅仅是对这本书的尊重,也是对书里闪着光的句子的尊重。只有读完一个故事,才知道这句描述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只有读完一篇论证,才能知道这个观点为什么这样精巧准确;只有经历完整的阅读,才能知道优美句子的由来。
把自己沉下去,沉在书海,一字字一行行,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才能知道你所喜欢的句子,究竟为什么这样深深地将你吸引。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危害
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浮躁。曾经有段时间,班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父母应该“迁就”他们,正如当时很多公众号鼓吹的“爱是无条件的”。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无条件的爱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形式,也不知道这句话里,对于爱的定义是什么。他们这样认为,只是因为网上的“鸡汤文章”这么写。
一个不曾读过经典的孩子,仅仅进行碎片化阅读是危险的。这些观点就像四面八方的风,把孩子们变成了摇摆不定的草。
有些网络写手,在进行碎片化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不论证、不举例,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他们的想法足够另类,具有强大的煽动性,就能鼓动、说服甚至影响年幼的孩子。这些话看似有道理,但观点是不完整的,论述也是不完整的。学生被一两句蛊惑性的话语迷惑,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这句话本身究竟有没有道理。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吸收知识,殊不知,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只是迎合了时下流行的“价值观”。
碎片阅读对思想的影响是浅显的,也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实上,他们在欺骗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忽略了思想本身能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希望能告诉广大学生,真正能指引人生的,必须是深度阅读,是那些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经典,是那些让一代代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经典。深度阅读,才能给你指路。
读书吧,我亲爱的学生们,完完整整地读一本书,完完整整地看一个故事,完完整整地理解一个观点。让阅读成为你的宝物,在你面对世界时,既能为你加油喝彩,又能成为你手中的利剑锋芒。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