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自我肯定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入手,综述了自我肯定训练效果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分别列举了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关于自我肯定训练在儿童、青少年、女性、精神病患者以及企业员工等被试对象上的训练效果。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自我肯定训练在改善人际互动、提高自我概念方面有显著效果,鉴于此,在我国开发自我肯定训练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我肯定训练;人际关系;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阎兰(1985-),女,天津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发展。(浙江 金华 321004)
一、自我肯定训练的理论基础
自我肯定性是指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的能力。[1]与自我肯定性相对应的人格特征为 “激发性人格”(excaitatory personality)和“抑制性人格”(inhibitory personality)。具有激发性人格者,也就是自我肯定的人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直接而坦诚,自然而不做作,视生活为一种挑战,任何障碍都能克服,能爱别人,但不因别人未回报而烦恼,面对问题能立即开展有建设性的行动。相反,具有抑制性人格者,即非自我肯定性的人,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在其一生中总是被置于不重要的地位,总想取悦别人,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并附和别人的看法,从不拒绝别人,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优柔寡断,自我满意度较低,生活在不快乐中。[2]Andrew Salter将“激发性反射”大量使用到各种个案研究,如害羞、低自我满意度及压力等问题,治疗目标在于帮助个体减少抑制型人格形态,使个体从抑制型逐渐转移至激发型人格,这就是自我肯定训练的前身。
自我肯定训练(Assertion Training,简称AT),又译为自我决断训练。20世纪70年代初,Alberti等人提出了系统的自我肯定训练理论并对其加以发展。他们两人首先区别了自我肯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并提出个人自我肯定的权利,并利用各种角色扮演的程序作为自我肯定训练的一部分。自此之后,很多研究者使用自我肯定训练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认知与行为培训并分析调查这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如今,自我肯定训练以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为基础,成为了行为疗法中常用的社会交往技巧训练之一。[3]
自我肯定行为有着多层次的内涵,Alberti在他的书中指出自我决断行为包括四种反应内涵:(1)说不的能力——不会因为对人说不而产生罪恶感;(2)请求的能力——不会事先担心;(3)进行谈话、维持交谈和终止谈话的能力;(4)表达正向和负向情感的能力。[4]
另外,台湾学者夏萍回(台湾,1996)则将自我肯定行为的内涵分为了六种模式:基本(basic)——清楚明白地说出自身需求、信念意见及感受,亦可用来提供事实或称赞他人;谅解(empathetic)——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矛盾(discrepancy)——当原有计划、事情或未来与自己所想不符合时,能重新加以约定或追究原因;直言(negatire feeling assection)——直言不讳地提出问题;影响(concequence)——告诫对方若不改善,可能造成的后果;询问(responsire)——控制谈话的音量、速度,强调从询问中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意见等。[5]
二、自我肯定训练形式及内容
自我肯定训练可以用于个别治疗的过程,也可以团体方式进行,而团体训练比个别训练更有效果,也更能达到目的。一般的团体至少有两位治疗者,6至10位成员,多人共同参与的好处是可运用“脑力激荡”,脑力激荡时每位成员都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这种方式往往对所谓“合适的自我肯定行为”有更多的共识,使个案的行为演练更合乎现实,另一方面,不同个案尝试不同的情景练习时,可提供多样化的示范作用,而团体成员也可彼此给予更多、更有用的回馈及社会增强作用。[6]
自我肯定训练的核心内容由行为演练(behavioral rehearsal)和认知演练(cognitive rehearsal)两部分组成。
行为演练多以角色扮演(role-playing)的方式进行,也就是由成员演出问题情境,演练过程中进行角色互换,也可由治疗者进行行为演示,使个案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感受或反应。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表现更多的自我肯定行为,团体给行为演练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使之在团体中进行演练。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对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一套自己的考模式。同样,非自我肯定行为或是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地有其认知上的支持,如何矫正个案的认知方式,对增加其自我肯定行为有重要意义。认知演练的步骤的第一步为描述问题情境,是每位成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该情境,并请个案描述在问题情境发生之前、之中、之后,他所产生的思考,其他成员则尽量帮助他澄清他的想法。接着,个案须确定认知目标,明白地表示在该情境下他希望有的应变思考。随后的脑力激荡,团体成员可提供各种自我伸张的想法,以便个案从其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情境的认知思考。[6]
三、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由于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较之个别治疗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设置为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的训练效果,以下列举台湾及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
1.儿童及青少年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许文明(台湾,1989)为比较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与行为式决断训练对小学害羞儿童的自我肯定性、害羞程度及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派为认知行为组、行为组与控制组。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对于增进被试的“自我肯定性”、减少被试“害羞程度”及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等三个非理性信念方面有显著的立即效果,且上述效果在二个月后的追踪测量上,仍继续维持;行为式决断训练对于增进被试的“自我肯定性”、减少“被试自陈之害羞程度”有显著的立即效果,但在减少“非理性信念”方面,则未见功效,上述效果在二个月后的追踪测量上,伋继续维持。而在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等三个非理性信念上显示出长期效果来;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在减少“害羞程度”方面无论立即效果或长期效果均优于行为式决断训练;在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非理性信念方面的长期效果上亦优于行为式决断训练。[7]
Kobelt(1983)为探讨问题解决训练和自我肯定训练的成效,将48 位小学生分为四组:自我肯定组及综合问题解决技巧组、自我肯定组、问题解决技巧组、控制组,利用问题解决测量、儿童自我肯定行为测验等量表进行前后测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参与哪一组,儿童的人际关系并无显著的改善;参与过训练的儿童,其自我肯定性较没接受训练的儿童高。[8]然而,Wise(1991)的研究结果与Kobelt不同,他以42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小学生对同侪互动的正确认知有显著性提升,而六个月后的追踪效果成效也为显著。
周淑玲(台湾,1993)根据中学生害羞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其可能遭遇的生活困扰,设计一套自我肯定训练课程,并探讨其辅导效果。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并在课程结束八周后再进行追踪测验。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中学生害羞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部分的立即效果与部分的长期效果;对害羞程度的降低缺乏立即效果,但长期效果则为正向显著;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具有正向的立即效果,且同时具有正向的长期影响效果。[9]
叶宗文(台湾,1989)的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肯定训练对育幼院院童、单亲儿童自我观念、人际关系的训练效果。研究对象为59名育幼院院童及单亲儿童,依分层随机方式分至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施予十周计二十一小时的自我肯定训练;控制组则不做任何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实验组的自我观念在容貌、幸福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具有延续效果;在改善人际关系的效果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大都表示参加团体辅导之后,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而且与同学相处也变得更为融洽。[10]
Hon与Watkins(1995)则是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辅导成效评估,其研究结果表示自我肯定训练有助于改善社交技巧和自尊,亦能增进人际关系。[11]
2.女性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Kidder,Boell与Moyer(1983)为评估女大学生接受自我肯定训练后其拒绝技巧、社交恐惧、情绪管理等方面是否有进步及是否了解自身的权利。研究结果指出成员经过训练可以了解如何避免吃亏,且更能体会到以往无法行使的拒绝、请求等基本权利,同时更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情形。
Lazaroff(1981)对自我肯定训练改善女性慢性疾病患者的人际行为成效进行了研究,共有40位风湿性关节炎和36位糖尿病患者同意参与此项研究。Lazaroff的研究采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接受每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共八次的自我肯定训练课程。主要是利用自陈式的人际行为量表(IBS)和Rathus的自我肯定量表,评估成员的自我肯定性、攻击性和与他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于改善女性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肯定性和人际互动有显著效果。[12]
Edmands(1986)针对不知如何拒绝、沟通困难、无法表达思想和感觉、希望降低冲突的护士,设计一套为期六周,每周两小时,共计十二小时的自我肯定训练课程。团体结束后,参与的成员自陈表示更能表现自我肯定行为;拒绝时不再有罪恶感;与人沟通时焦虑减轻而不会紧张。
Baggs(1990)则是对低自我肯定之妇女进行研究,采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能有效降低社交压力和提升社交技巧;三个月及六个月的追踪效果能达显著,此与杨基铨(1985)的研究结果相同,参与自我肯定训练之女性,其自我肯定性与社会焦虑均有帮助。[13]
3.精神病患者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Sharon(1997)以37名精神分裂或忧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20名施与自我肯定训练,而控制组17名则不参与处理。Sharon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患者在人际反应及自我肯定均有显著的提升,且不舒服及焦虑的情形亦有显著的下降。[14]
Cox-Steiner(1981)为探讨自我肯定训练是否能对戒毒治疗中的病患产生成效,假设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成员能学到决断行为、降低他们的社会焦虑并且促进其了解自己的感觉,更进一步假设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病患能减少不适当的行为、拥有较低的流失率,且比没有参与的病患获得更多的正向行为。研究发现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病患其自我肯定的纸笔测验成绩显著优于控制组,然而关于实际决断行为评估与其他测量的变项(社会焦虑、自我概念),实验组与控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15]
4.大学生及公司员工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Korsgaard, Roberson与Rymph(1998)为评估自我肯定训练对一般员工的人际互动、自我态度评价、对上司的信任度和责任感是否有辅导的效益。研究者将128名员工分为自我肯定训练组、提升自我评价训练组和控制组三组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能有效提升人际间正向互动之行为、自我态度评价、对管理者的信任,但责任感方面则未达显著差异。
林彦如(2003)的研究则是为探讨影响国防医学院学生自我肯定之因素和参加自我肯定训练团体的成效。研究结果显示:国防医学院学生其内外控信念与自我肯定具有显著性相关。内控信念者其自我肯定分数高于外控信念者;国防医学学生其性别角色与自我肯定具有显著性相关;实验组成员在接受自我肯定训练后其自我肯定和自尊有显著的提升,而沟通满意度则未有显著提升。[16]
综合以上列出文献,以及其他研究结果,可见自我肯定训练或课程运用于改善人际互动、提高自我概念等方面,除少数例外,多数可见显著效果。自我肯定训练运用于改善人际互动技巧方面,能减少害羞程度(周淑玲,1993;许文明,1989)、提升与同僚互动之正确认知(Wise,1991)、增进人际关系与改善社交技巧(周淑玲,1993;Baggs, 1990;Edmands,1986;Kidder, Boell & Moyer, 1983;Korsgaard, Roberson & Rymph, 1998;Lazaroff, 1981)、降低社交恐惧(Baggs, 1990;Kidder, Boell & Moyer, 1983;Sharon, 1997),但也有研究指出并无帮助(李翠月,2003;吴锦钗,1985;叶宗文,1989;Cox-Steiner, 1981;Kobelt, 1983;Kim, 2003)。
三、自我肯定训练的现实意义及研究展望
由诸多研究可发现,自我肯定训练直接对人际互动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快乐生活的基础,成熟的人际互动亦可以增长个体的自我了解,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因此提倡更多的研究者研发适合我国价值观取向的自我肯定训练策略,这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onnor JM,Dann LN,Twentyman CT.A self-report measure of assertiveness in young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82,(38):101-106.
[2]Andrew Salter.Conditioned Reflex Therapy[J].Wellness Institute,2002,(4).
[3]Corey,G.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6thed.)[J].Stamford Conn:Brooks/Cole,2001.
[4]Alberti,R.E.,Emmos,M.L.Your Perfect Right:A Guide to Assertive Behavior[M].San Luis Obispo:Impact,1970,1974.
[5]夏萍回.自我肯定训练,医学继续教育[J].1996,6(6):588-592.
[6]洪志美,黄志康.自我肯定训练——团体手册[M].桂冠图书,1992.
[7]许文明.自我肯定训练对国小害羞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89.
[8]Kobelt,P.C..Individual and combined influence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olving and assertiveness training on fourth grader’s performance on a real-life situation test.[M]PH.D.Dissertation.Syracuse University,1983.
[9]周淑玲.自我肯定训练对国中害羞学生影响昂成效之研究[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1993.
[10]叶宗文.自我肯定训练对幼育院院童、单亲儿童自我概念、人际关系效果之研究[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学院,1989.
[11]Hon,C.C.,Watkins,D..Evaluating a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Hong Kong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27-8.
[12]Lazaroff,B.S..The effects of assertion training on two groups of females with chonic physical illness[M]PH.D.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1981.
[13]Baggs,K.,Spence,S.H..Effectiveness of booster session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of treatment gains following assertion training[J].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1990,58(6):845-854.
[14]Sharon,R.A..ssertion Training Therapy in Psychiatric Milieus
[J].Archives of Psychlatric Nursing,1997,11(1):46-51.
[15]Cox-Steiner,J.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rtion training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with drug addicts[J].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ami,1981.
[16]林彦如.自我肯定训练对国防医学院学生自我肯定、自尊、人际沟通满意度之影响[D].台北:国防医学院护理研究所,2003.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自我肯定训练;人际关系;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阎兰(1985-),女,天津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发展。(浙江 金华 321004)
一、自我肯定训练的理论基础
自我肯定性是指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的能力。[1]与自我肯定性相对应的人格特征为 “激发性人格”(excaitatory personality)和“抑制性人格”(inhibitory personality)。具有激发性人格者,也就是自我肯定的人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直接而坦诚,自然而不做作,视生活为一种挑战,任何障碍都能克服,能爱别人,但不因别人未回报而烦恼,面对问题能立即开展有建设性的行动。相反,具有抑制性人格者,即非自我肯定性的人,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在其一生中总是被置于不重要的地位,总想取悦别人,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并附和别人的看法,从不拒绝别人,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优柔寡断,自我满意度较低,生活在不快乐中。[2]Andrew Salter将“激发性反射”大量使用到各种个案研究,如害羞、低自我满意度及压力等问题,治疗目标在于帮助个体减少抑制型人格形态,使个体从抑制型逐渐转移至激发型人格,这就是自我肯定训练的前身。
自我肯定训练(Assertion Training,简称AT),又译为自我决断训练。20世纪70年代初,Alberti等人提出了系统的自我肯定训练理论并对其加以发展。他们两人首先区别了自我肯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并提出个人自我肯定的权利,并利用各种角色扮演的程序作为自我肯定训练的一部分。自此之后,很多研究者使用自我肯定训练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认知与行为培训并分析调查这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如今,自我肯定训练以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为基础,成为了行为疗法中常用的社会交往技巧训练之一。[3]
自我肯定行为有着多层次的内涵,Alberti在他的书中指出自我决断行为包括四种反应内涵:(1)说不的能力——不会因为对人说不而产生罪恶感;(2)请求的能力——不会事先担心;(3)进行谈话、维持交谈和终止谈话的能力;(4)表达正向和负向情感的能力。[4]
另外,台湾学者夏萍回(台湾,1996)则将自我肯定行为的内涵分为了六种模式:基本(basic)——清楚明白地说出自身需求、信念意见及感受,亦可用来提供事实或称赞他人;谅解(empathetic)——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矛盾(discrepancy)——当原有计划、事情或未来与自己所想不符合时,能重新加以约定或追究原因;直言(negatire feeling assection)——直言不讳地提出问题;影响(concequence)——告诫对方若不改善,可能造成的后果;询问(responsire)——控制谈话的音量、速度,强调从询问中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意见等。[5]
二、自我肯定训练形式及内容
自我肯定训练可以用于个别治疗的过程,也可以团体方式进行,而团体训练比个别训练更有效果,也更能达到目的。一般的团体至少有两位治疗者,6至10位成员,多人共同参与的好处是可运用“脑力激荡”,脑力激荡时每位成员都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这种方式往往对所谓“合适的自我肯定行为”有更多的共识,使个案的行为演练更合乎现实,另一方面,不同个案尝试不同的情景练习时,可提供多样化的示范作用,而团体成员也可彼此给予更多、更有用的回馈及社会增强作用。[6]
自我肯定训练的核心内容由行为演练(behavioral rehearsal)和认知演练(cognitive rehearsal)两部分组成。
行为演练多以角色扮演(role-playing)的方式进行,也就是由成员演出问题情境,演练过程中进行角色互换,也可由治疗者进行行为演示,使个案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感受或反应。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表现更多的自我肯定行为,团体给行为演练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使之在团体中进行演练。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对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一套自己的考模式。同样,非自我肯定行为或是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地有其认知上的支持,如何矫正个案的认知方式,对增加其自我肯定行为有重要意义。认知演练的步骤的第一步为描述问题情境,是每位成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该情境,并请个案描述在问题情境发生之前、之中、之后,他所产生的思考,其他成员则尽量帮助他澄清他的想法。接着,个案须确定认知目标,明白地表示在该情境下他希望有的应变思考。随后的脑力激荡,团体成员可提供各种自我伸张的想法,以便个案从其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情境的认知思考。[6]
三、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由于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较之个别治疗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设置为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的训练效果,以下列举台湾及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
1.儿童及青少年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许文明(台湾,1989)为比较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与行为式决断训练对小学害羞儿童的自我肯定性、害羞程度及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派为认知行为组、行为组与控制组。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对于增进被试的“自我肯定性”、减少被试“害羞程度”及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等三个非理性信念方面有显著的立即效果,且上述效果在二个月后的追踪测量上,仍继续维持;行为式决断训练对于增进被试的“自我肯定性”、减少“被试自陈之害羞程度”有显著的立即效果,但在减少“非理性信念”方面,则未见功效,上述效果在二个月后的追踪测量上,伋继续维持。而在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等三个非理性信念上显示出长期效果来;认知行为式决断训练,在减少“害羞程度”方面无论立即效果或长期效果均优于行为式决断训练;在减少“认可需求”、“逃避问题”、“完美主义”非理性信念方面的长期效果上亦优于行为式决断训练。[7]
Kobelt(1983)为探讨问题解决训练和自我肯定训练的成效,将48 位小学生分为四组:自我肯定组及综合问题解决技巧组、自我肯定组、问题解决技巧组、控制组,利用问题解决测量、儿童自我肯定行为测验等量表进行前后测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参与哪一组,儿童的人际关系并无显著的改善;参与过训练的儿童,其自我肯定性较没接受训练的儿童高。[8]然而,Wise(1991)的研究结果与Kobelt不同,他以42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小学生对同侪互动的正确认知有显著性提升,而六个月后的追踪效果成效也为显著。
周淑玲(台湾,1993)根据中学生害羞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其可能遭遇的生活困扰,设计一套自我肯定训练课程,并探讨其辅导效果。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并在课程结束八周后再进行追踪测验。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中学生害羞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部分的立即效果与部分的长期效果;对害羞程度的降低缺乏立即效果,但长期效果则为正向显著;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具有正向的立即效果,且同时具有正向的长期影响效果。[9]
叶宗文(台湾,1989)的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肯定训练对育幼院院童、单亲儿童自我观念、人际关系的训练效果。研究对象为59名育幼院院童及单亲儿童,依分层随机方式分至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施予十周计二十一小时的自我肯定训练;控制组则不做任何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实验组的自我观念在容貌、幸福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具有延续效果;在改善人际关系的效果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大都表示参加团体辅导之后,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而且与同学相处也变得更为融洽。[10]
Hon与Watkins(1995)则是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辅导成效评估,其研究结果表示自我肯定训练有助于改善社交技巧和自尊,亦能增进人际关系。[11]
2.女性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Kidder,Boell与Moyer(1983)为评估女大学生接受自我肯定训练后其拒绝技巧、社交恐惧、情绪管理等方面是否有进步及是否了解自身的权利。研究结果指出成员经过训练可以了解如何避免吃亏,且更能体会到以往无法行使的拒绝、请求等基本权利,同时更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情形。
Lazaroff(1981)对自我肯定训练改善女性慢性疾病患者的人际行为成效进行了研究,共有40位风湿性关节炎和36位糖尿病患者同意参与此项研究。Lazaroff的研究采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接受每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共八次的自我肯定训练课程。主要是利用自陈式的人际行为量表(IBS)和Rathus的自我肯定量表,评估成员的自我肯定性、攻击性和与他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于改善女性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肯定性和人际互动有显著效果。[12]
Edmands(1986)针对不知如何拒绝、沟通困难、无法表达思想和感觉、希望降低冲突的护士,设计一套为期六周,每周两小时,共计十二小时的自我肯定训练课程。团体结束后,参与的成员自陈表示更能表现自我肯定行为;拒绝时不再有罪恶感;与人沟通时焦虑减轻而不会紧张。
Baggs(1990)则是对低自我肯定之妇女进行研究,采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能有效降低社交压力和提升社交技巧;三个月及六个月的追踪效果能达显著,此与杨基铨(1985)的研究结果相同,参与自我肯定训练之女性,其自我肯定性与社会焦虑均有帮助。[13]
3.精神病患者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Sharon(1997)以37名精神分裂或忧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20名施与自我肯定训练,而控制组17名则不参与处理。Sharon指出自我肯定训练对患者在人际反应及自我肯定均有显著的提升,且不舒服及焦虑的情形亦有显著的下降。[14]
Cox-Steiner(1981)为探讨自我肯定训练是否能对戒毒治疗中的病患产生成效,假设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成员能学到决断行为、降低他们的社会焦虑并且促进其了解自己的感觉,更进一步假设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病患能减少不适当的行为、拥有较低的流失率,且比没有参与的病患获得更多的正向行为。研究发现参与自我肯定训练的病患其自我肯定的纸笔测验成绩显著优于控制组,然而关于实际决断行为评估与其他测量的变项(社会焦虑、自我概念),实验组与控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15]
4.大学生及公司员工自我肯定训练的实证研究
Korsgaard, Roberson与Rymph(1998)为评估自我肯定训练对一般员工的人际互动、自我态度评价、对上司的信任度和责任感是否有辅导的效益。研究者将128名员工分为自我肯定训练组、提升自我评价训练组和控制组三组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指出自我肯定训练能有效提升人际间正向互动之行为、自我态度评价、对管理者的信任,但责任感方面则未达显著差异。
林彦如(2003)的研究则是为探讨影响国防医学院学生自我肯定之因素和参加自我肯定训练团体的成效。研究结果显示:国防医学院学生其内外控信念与自我肯定具有显著性相关。内控信念者其自我肯定分数高于外控信念者;国防医学学生其性别角色与自我肯定具有显著性相关;实验组成员在接受自我肯定训练后其自我肯定和自尊有显著的提升,而沟通满意度则未有显著提升。[16]
综合以上列出文献,以及其他研究结果,可见自我肯定训练或课程运用于改善人际互动、提高自我概念等方面,除少数例外,多数可见显著效果。自我肯定训练运用于改善人际互动技巧方面,能减少害羞程度(周淑玲,1993;许文明,1989)、提升与同僚互动之正确认知(Wise,1991)、增进人际关系与改善社交技巧(周淑玲,1993;Baggs, 1990;Edmands,1986;Kidder, Boell & Moyer, 1983;Korsgaard, Roberson & Rymph, 1998;Lazaroff, 1981)、降低社交恐惧(Baggs, 1990;Kidder, Boell & Moyer, 1983;Sharon, 1997),但也有研究指出并无帮助(李翠月,2003;吴锦钗,1985;叶宗文,1989;Cox-Steiner, 1981;Kobelt, 1983;Kim, 2003)。
三、自我肯定训练的现实意义及研究展望
由诸多研究可发现,自我肯定训练直接对人际互动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快乐生活的基础,成熟的人际互动亦可以增长个体的自我了解,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因此提倡更多的研究者研发适合我国价值观取向的自我肯定训练策略,这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onnor JM,Dann LN,Twentyman CT.A self-report measure of assertiveness in young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82,(38):101-106.
[2]Andrew Salter.Conditioned Reflex Therapy[J].Wellness Institute,2002,(4).
[3]Corey,G.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6thed.)[J].Stamford Conn:Brooks/Cole,2001.
[4]Alberti,R.E.,Emmos,M.L.Your Perfect Right:A Guide to Assertive Behavior[M].San Luis Obispo:Impact,1970,1974.
[5]夏萍回.自我肯定训练,医学继续教育[J].1996,6(6):588-592.
[6]洪志美,黄志康.自我肯定训练——团体手册[M].桂冠图书,1992.
[7]许文明.自我肯定训练对国小害羞儿童辅导效果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89.
[8]Kobelt,P.C..Individual and combined influence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olving and assertiveness training on fourth grader’s performance on a real-life situation test.[M]PH.D.Dissertation.Syracuse University,1983.
[9]周淑玲.自我肯定训练对国中害羞学生影响昂成效之研究[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1993.
[10]叶宗文.自我肯定训练对幼育院院童、单亲儿童自我概念、人际关系效果之研究[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学院,1989.
[11]Hon,C.C.,Watkins,D..Evaluating a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Hong Kong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27-8.
[12]Lazaroff,B.S..The effects of assertion training on two groups of females with chonic physical illness[M]PH.D.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1981.
[13]Baggs,K.,Spence,S.H..Effectiveness of booster session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of treatment gains following assertion training[J].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1990,58(6):845-854.
[14]Sharon,R.A..ssertion Training Therapy in Psychiatric Milieus
[J].Archives of Psychlatric Nursing,1997,11(1):46-51.
[15]Cox-Steiner,J.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rtion training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with drug addicts[J].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ami,1981.
[16]林彦如.自我肯定训练对国防医学院学生自我肯定、自尊、人际沟通满意度之影响[D].台北:国防医学院护理研究所,200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