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课是高中阶段学生艺术学习的一门必修课。高中阶段美术课不但和中小学教育的美术课有机联系,还有其自身特点,是更高层次的美术课程。其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审美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与具体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优化美术欣赏教学对很好提升高中生学习与鉴美之能力以及理解力有很大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全面培养其创造与想象力,所以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优化是美术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课标 美术欣赏 思考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的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但是事实上,往往在美术欣赏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在当今追求高升学率压力下,缺少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即使对美术欣赏课有兴趣兴趣也是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涉及面很广,又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道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也感觉很枯燥。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去上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通常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有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自由型(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等教学类型。其中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以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形式。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的也很枯燥。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好一些。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学生个体有差异,会导致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欣赏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是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收集、整理并研究。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赏析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欣赏无定法”,这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在高中新课程中并称为艺术课,在高一和高二分别开设,说明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性,的确它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正融入到情景当中,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因此,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鉴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且还要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配合音乐就可以做到,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图音并茂的效果,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例如:在欣赏《光色心情》这一课我就用一段悲伤的音乐和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比较,看艺术家是怎么用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提问:那艺术家是否也可以通过美术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图音并茂,从中品味艺术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们一起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探索出更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和途径,显出成效,显出特色,为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在未来得到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 美术欣赏 思考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的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但是事实上,往往在美术欣赏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在当今追求高升学率压力下,缺少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即使对美术欣赏课有兴趣兴趣也是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涉及面很广,又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道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也感觉很枯燥。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去上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通常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有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自由型(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等教学类型。其中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以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形式。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的也很枯燥。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好一些。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学生个体有差异,会导致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欣赏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是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收集、整理并研究。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赏析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欣赏无定法”,这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在高中新课程中并称为艺术课,在高一和高二分别开设,说明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性,的确它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正融入到情景当中,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因此,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鉴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且还要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配合音乐就可以做到,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图音并茂的效果,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例如:在欣赏《光色心情》这一课我就用一段悲伤的音乐和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比较,看艺术家是怎么用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提问:那艺术家是否也可以通过美术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图音并茂,从中品味艺术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们一起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探索出更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和途径,显出成效,显出特色,为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在未来得到更好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