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忘师恩学育种
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读高中时,物理老师、班主任高树义给了茹振钢一套科学家传记,他被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劲头十足,数理化成绩成了他的骄傲。
19岁高中毕业那年,高老师出乎意料地鼓励他学农:世界大难题是什么?是沙漠化,是水资源短缺。沙漠变绿洲,了不起!能种上庄稼、长出粮食更了不起!
高老师的话打动了年轻的茹振钢,更何况,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只有过节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他有着天天能吃白面的不尽憧憬。就这样,茹振钢踏进农学门,他不但成绩好,还是班长、团支部书记,有望到省城郑州工作。
这时,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到学校选择助手,茹振钢能吃苦,动手能力强,自然成了选择对象。正在犹豫时,李敬一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你字写得不够好,进行政机关优势不大。
1981年秋天,23岁的茹振钢来到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百泉农专,正式入黄光正教授门下,投身育种事业。
那时候,育种条件比较差,实验室仪器设备坏了,他就自己修;图书资料不全,他边学边整理,还为新书编号、入库、上架,成了义务资料员。凭着年轻人的冲劲,茹振钢把不成系统的资料几乎翻了个遍,想尽快理出研究方向。
“育种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这是黄光正教授的口头禅,他要求他的助手多到育种田观察小麦,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起情感沟通。与小麦对话?茹振钢反而茫然起来。
在学校学习时,涉及国内外的资料没少看,总觉得自己很有能耐,一参加工作,反倒抓不住工作要点,人也好像悬空了,怎么也找不到与小麦对话的诀窍!
难以抑制的茫然,让茹振钢渐渐动摇了:搞小麦育种能成吗?能有出息吗?
一天下班后,一向严厉的黄光正教授乐呵呵地请茹振钢到自己家吃饭,亲自下厨炒了四个菜,拿出了一瓶收藏已久的白酒。
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家庭最高规格接待。就在茹振钢有些拘谨时,黄光正教授开口了:“当了助手,还没接待过你呢。”这句话,让茹振钢感动得眼圈都湿润了。“你不怕吃苦,人也聪明。但是,光凭着聪明劲,不愿吃苦,一辈子也育不出个品种来,搞科研,总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干到底。”
从思想上入了师门后,茹振钢视野更开阔了,脚步更踏实了。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他就旁听生物统计、生理生化多门课程。遇到田间试验技术问题,他就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
在黄光正教授的引领下,茹振钢进入了小麦育种这一交叉学科的新天地,于1985年在《百泉农专学报》发表了《小麦生态育种刍议》,引起关注。
从农民的难题中找科研命题
1996年9月5日,河南科技学院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一幕。
在延津县小店镇农技站、封丘县农科所、长垣县孟岗乡种子站的牵头下,一辆凝结着干部群众深深感激之情的桑塔纳2000轿车驶进了学校,这辆新车是专门奖励茹振钢的。面对当时价值20多万元的轿车,茹振钢平平静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这部车转赠给学校,以方便更多的同志搞科研。
这是继豫麦32(百农62)推广到黄河南北、江淮大地,新培育的豫麦54(百农64)成为河南省第八次小麦更新换代首选品种,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农民群众自发给他的奖励,这也开创了河南省由社会出资重奖科技工作者先河。
这是茹振钢踏踏实实搞科研、一心一意为生产,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后凝成的结晶。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一年又一年,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本世纪初,河南提出了“小麦经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省长,他的解释是,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大省,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WTO背景下,河南小麦只有走优化品质、加工增值、增加综合效益的路子,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提高品质,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成为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茹振钢从农民的难题中率先破解。
“农民朋友最有想象力,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没有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没有我们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茹振钢说。不用给小麦打药治病多好,只浇一次水、施一次肥就能丰收多好,他把这些农民提出的问题当成了“宝贝”。
这些“苛刻”的难题启发着、激励着茹振钢一步步探索。就这样,兼有抗寒、抗病、抗倒、高产、稳产等优势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诞生了。
2003年,在临颖县王孟乡化庄村一种,便表现优异,受到老百姓欢迎。
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在5省14个试点生产试验时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投入500万元,启动实施这一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
大自然好像有意考验这个新品种。
从麦播到麦收,在主要小麦产区的河南、安徽等地先后出现了低温、特大干旱、干热风等极其不利于小麦生产的异常天气,“百农矮抗58”经受住了冬春之交历史罕见的旱、寒自然灾害和冬春大范围长时间干旱的严峻考验,万亩高产示范基地仍实现平均亩产619.8公斤到694.5公斤的好收成。
从试种到重点推广,再到大面积播种,直至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品种。茹振钢实现了他的梦想。
将材料力学应用到农作物育种,小麦茎秆下部钢性强,上部弹性足,承压能力和抗扭曲能力足以支持700公斤以上的亩产量,实际生产中,亩产量650公斤在8级大风中也安然无恙。
苗期能耐零下16摄氏度极端低温,适种区域广;播种期弹性大,早晚播均能高产;高抗条锈、秆锈和白粉病,中抗纹枯病,是个理想的环保型小麦。同时,栽培简化,适于大面积机械收割等。
如此优异性状,已让“百农矮抗58”累计推广1.8亿多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
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读高中时,物理老师、班主任高树义给了茹振钢一套科学家传记,他被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劲头十足,数理化成绩成了他的骄傲。
19岁高中毕业那年,高老师出乎意料地鼓励他学农:世界大难题是什么?是沙漠化,是水资源短缺。沙漠变绿洲,了不起!能种上庄稼、长出粮食更了不起!
高老师的话打动了年轻的茹振钢,更何况,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只有过节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他有着天天能吃白面的不尽憧憬。就这样,茹振钢踏进农学门,他不但成绩好,还是班长、团支部书记,有望到省城郑州工作。
这时,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到学校选择助手,茹振钢能吃苦,动手能力强,自然成了选择对象。正在犹豫时,李敬一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你字写得不够好,进行政机关优势不大。
1981年秋天,23岁的茹振钢来到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百泉农专,正式入黄光正教授门下,投身育种事业。
那时候,育种条件比较差,实验室仪器设备坏了,他就自己修;图书资料不全,他边学边整理,还为新书编号、入库、上架,成了义务资料员。凭着年轻人的冲劲,茹振钢把不成系统的资料几乎翻了个遍,想尽快理出研究方向。
“育种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这是黄光正教授的口头禅,他要求他的助手多到育种田观察小麦,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起情感沟通。与小麦对话?茹振钢反而茫然起来。
在学校学习时,涉及国内外的资料没少看,总觉得自己很有能耐,一参加工作,反倒抓不住工作要点,人也好像悬空了,怎么也找不到与小麦对话的诀窍!
难以抑制的茫然,让茹振钢渐渐动摇了:搞小麦育种能成吗?能有出息吗?
一天下班后,一向严厉的黄光正教授乐呵呵地请茹振钢到自己家吃饭,亲自下厨炒了四个菜,拿出了一瓶收藏已久的白酒。
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家庭最高规格接待。就在茹振钢有些拘谨时,黄光正教授开口了:“当了助手,还没接待过你呢。”这句话,让茹振钢感动得眼圈都湿润了。“你不怕吃苦,人也聪明。但是,光凭着聪明劲,不愿吃苦,一辈子也育不出个品种来,搞科研,总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干到底。”
从思想上入了师门后,茹振钢视野更开阔了,脚步更踏实了。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他就旁听生物统计、生理生化多门课程。遇到田间试验技术问题,他就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
在黄光正教授的引领下,茹振钢进入了小麦育种这一交叉学科的新天地,于1985年在《百泉农专学报》发表了《小麦生态育种刍议》,引起关注。
从农民的难题中找科研命题
1996年9月5日,河南科技学院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一幕。
在延津县小店镇农技站、封丘县农科所、长垣县孟岗乡种子站的牵头下,一辆凝结着干部群众深深感激之情的桑塔纳2000轿车驶进了学校,这辆新车是专门奖励茹振钢的。面对当时价值20多万元的轿车,茹振钢平平静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这部车转赠给学校,以方便更多的同志搞科研。
这是继豫麦32(百农62)推广到黄河南北、江淮大地,新培育的豫麦54(百农64)成为河南省第八次小麦更新换代首选品种,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农民群众自发给他的奖励,这也开创了河南省由社会出资重奖科技工作者先河。
这是茹振钢踏踏实实搞科研、一心一意为生产,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后凝成的结晶。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一年又一年,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本世纪初,河南提出了“小麦经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省长,他的解释是,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大省,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WTO背景下,河南小麦只有走优化品质、加工增值、增加综合效益的路子,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提高品质,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成为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茹振钢从农民的难题中率先破解。
“农民朋友最有想象力,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没有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没有我们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茹振钢说。不用给小麦打药治病多好,只浇一次水、施一次肥就能丰收多好,他把这些农民提出的问题当成了“宝贝”。
这些“苛刻”的难题启发着、激励着茹振钢一步步探索。就这样,兼有抗寒、抗病、抗倒、高产、稳产等优势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诞生了。
2003年,在临颖县王孟乡化庄村一种,便表现优异,受到老百姓欢迎。
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在5省14个试点生产试验时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投入500万元,启动实施这一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
大自然好像有意考验这个新品种。
从麦播到麦收,在主要小麦产区的河南、安徽等地先后出现了低温、特大干旱、干热风等极其不利于小麦生产的异常天气,“百农矮抗58”经受住了冬春之交历史罕见的旱、寒自然灾害和冬春大范围长时间干旱的严峻考验,万亩高产示范基地仍实现平均亩产619.8公斤到694.5公斤的好收成。
从试种到重点推广,再到大面积播种,直至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品种。茹振钢实现了他的梦想。
将材料力学应用到农作物育种,小麦茎秆下部钢性强,上部弹性足,承压能力和抗扭曲能力足以支持700公斤以上的亩产量,实际生产中,亩产量650公斤在8级大风中也安然无恙。
苗期能耐零下16摄氏度极端低温,适种区域广;播种期弹性大,早晚播均能高产;高抗条锈、秆锈和白粉病,中抗纹枯病,是个理想的环保型小麦。同时,栽培简化,适于大面积机械收割等。
如此优异性状,已让“百农矮抗58”累计推广1.8亿多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