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创造了武术?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力学运动,如果我们将运用体能和技巧来战胜对手也看作生存的话,那么劳动也是生存手段之一,如将劳作中所运用的技巧移于此,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的武林前辈们也的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譬如挑担时,如果挺起胸膛站着不动,是不是感到担子的分量很重?反之,含胸拔背,利用步法的行进,身形的超落,你可以感觉轻快很多,减少了体能的消耗。所以,五行拳经云:“行如槐虫,起挑担。”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铁匠打铁是怎样抡大锤的?首先,脚要踏地;其次,将脚的蹬力由腰贯至握锤的手;锤在空中运行时,身体和手臂尽量放松;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就是当锤砸击铁件时,要向锤头贯力,而不是任由锤头作自由落体运动。太极拳中高探马的发力方法大概于此不无关系。
  当你用平锨铲土时,你是不是会用前腿的大腿抵住前手以图省力?武林前辈可能由此悟到太极拳补手动作。
  推车时的用力方法,与内家拳的发力颇为相似:脚要蹬地,背要弓起,手臂顶力。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农民在使用长把农具工作时用力的瞬间,是双手握把不动呢,还是前手手回滑把?答案是前者。由此可见,我们在用中平枪时前手向回滑把,是不是可能又悖于实战需要?事实上,一些流派的中平枪(如五行擒枪)是不滑把的,而且用铁杆枪,以便于发力、导力。再由此观察,你见过樵夫用软绵绵的柴刀去砍树,农民的镰刀碰到稻草便弯曲吗?
  事实上,还有很多在劳动中所运用的技巧被用于武术,例如杠杆原理经常被用于擒拿;斜面省力的方法可以由“错”字诀中领悟;力偶会于摔法中见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有助于加强相持中的力量……所以,说为了生存而劳动又在劳作中创造了武术一点都不过分。
  记得在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负重,渡河不如舟。”这首诗的本意是人无完人,不可过于苛求。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那便是适用于一种工作的能力,未必就完全运用于另一种工作。鹿善跑跳,却敌不过猎豹;野牛力大,却斗不过狮虎。其缘由便在于各有所长。以此推论,劳动技能在向技击转变的过程中,也应作一些修正,它们大体上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应当磨利爪齿。开口与劳动工具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适用于攻击的锋利,而且这种锋利是直接指向对手的,即所谓杀伤力;而劳动通常仅仅是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整理,而并非为了摧毁它。
  其次,劳动对象主要是物,而技击的对象是人。物没有意识,且其性质大体相同,劳动方法可以执一驭十;而人是有意识的,不同的人在精神状态、技击能力等方面差别极大,且人是有思想、会学习、善变化的,因此,技击的方法也当因人而异,斗智斗勇,富于变化,这种对抗性、博弈性是劳动中所缺乏的。
  再次,技击较劳动更需要速度。快速移动既是为了攻其不备,也是为了闪展腾挪,因此,武术中的步法、身法是非常关键之处,它既与劳动时有较大的差别,也是易为某些习武者所忽视的地方。
  又次,劳动时的发力角度一般多为“正”,而武术的发力角度多走“隅”。劳动的发力节奏多为规律性的,而在技击时则有意使发力节奏不规律。劳动的运动轨迹大多平缓圆滑,而技击时的运动轨迹则力求变化,以使对手防不胜防。
  最后,劳动的最终目的是惟一的、固定的,例如制造一枚钉子,就是一枚钉子,而武术在战胜对手这个前提下,却可以分化出多种方法,因此其具体目标可以是多样化的,击头、锁颈、撕耳、挖眼、折臂、踹膝、踩脚……随曲就伸,因地制宜,如长山之蛇,无所不用其极。
  懂得劳动创造武术的原理对于研究武术是极其有用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挖掘新的武术技能,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检验我们已有的,甚至是习以为常的武术技法是否真是最佳的?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余地?
  一个直拳打在沙袋上,沙袋只是微微一晃。如果我们在劳动时,想使这个悬挂的沙袋做大幅度的摆动,我们会怎样用力?
  散打时抱住对方的腿,却又摔不倒对方,这时如果你抱住这样一个工件,想将其移出,你应该如何用力?
  在摔跤时为什么有时单纯用力偶或杠杆的方式扭摔对手却不奏效,甚至为对方所乘?其原因可能在于完全照搬了劳动技能,而缺少向技击方面的转化。
  为了生存,人需要自卫,创造了武术;为了生存而果腹,需要劳作,通过劳动过程,人又悟到武术动作的开发,所以最重要的劳动还是在头脑之中。□
其他文献
子母绵掌内容简洁,招法精练,有简单实用、技击性强的特点,其全部内容仅一个套路、几种步法以及几招实用散打而已,且套路小巧,仅分为两趟四段,每段以五花掌分,最后以黑熊探掌结束。整个套路共包括四十二个动作(左右式计为两个动作),除去十个重复动作,实有动作三十二个。该拳演练时拳打四面八方,步法以蛇形步为基础、鹞子穿林步法为辅,其它如弓步、马步兼而有之。    一、子母绵掌的练法特点    1.步法为基础子
期刊
柔拳象形是我国古老的拳术,它是通过对龙、虎、豹、鹤、蛇等五种动物动作特点的模仿与气息的调理练习,达到养生与技击的目的,是值得我们继承和进一步推广的拳术。    柔拳象形源流    据《拳经》记载,柔拳象形源于少林十八法(又称罗汉十八手),少林寺名僧觉远上人精剑术、技击,得少林真传,他将少林十八法扩充至七十二式,后元代白玉峰,法号秋月禅师,使此拳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一百七十余式,称其为龙、虎、豹、鹤、
期刊
编者按:本刊在2001年第八期“导读”栏曾发表王起飞先生提供的《大成拳现状与王芗斋真传法解秘》一文,引起极大反响。该文最后说:“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功法,也与时下不同,如丁八步、小步桩……容后再叙。”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前文的续篇,编辑部今整理刊出,以飨大成学子!  本刊欢迎有真知灼见的大成拳功、技法、拳理方面的文章,当虚席以待佳作来稿,从而使大成拳实作技更上一层楼,莫让前贤笑后生。  大成拳学子大都练
期刊
古劳咏春拳伏虎手是一种取力点之技法,与太极拳之□、□、挤、按一样,在实作中灵变而用。下面仅介绍本门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对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门多以长桥长手而用,有摊、摄、闸、拖(扣)、勾、擒等法,发力进攻有撑劲和寸劲。实作对拆中,双方各守中线,把桥手尽量伸出,意、气、神,手、身、步合一,“迎面追中”,双掌始终对着对方中线发撑、寸之劲。四手(掌)不空,以掌伏缠对方来手,一旦得势,即以连
期刊
本文大题,开宗明义,足以昭示武术对中华民族至关至重。因为抵御外侮之军,是由士兵组成的,其武不精,如何保卫家国!  其实,在拙文题目五字之前,还有两句: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然后才是:兵无武不精。士兵,只有具备——精武之术,才能成为铜墙铁壁之军,才会睥睨天下,战无不胜。  因此,武术不是儿戏,更不是武舞;而是我们民族的长矛大戟,打击外来侵略者的利器。所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奋笔疾书“强
期刊
本门腾马标指对拆由鹤膀冲捶、大耕拍掌组成。八卦对拆由双手上标指、摊掌、下勾手、双插捶组成。二种对拆均可以上、中、下三路灵变运用,亦可互相配合而用或配合本门其它手法。两种对拆皆有不拈而打、先制后打、顾打合一之法。下面是不拈而打的技法。  不拈而打为上策,连拈带打为中策,拈了再打为下策,这不无道理。本门不拈而打只是以弱制强、以毒制毒的一种手法,一般情况下不必运用。因习武人的宗旨是造福社会,只有对危及人
期刊
鹤蛇之要论    歌诀:初始动作气下降,三折九扣势中王。  鹰目猿神吼狮威,白蛇吐信鹤来翔。  提膝蜗背寒鸡立,轻身鹊跃步弹簧。  冷似脱鱼急似电,伸缩往来如浪波。  奇形化击猿猴闪,摇身膀歪似醉狂。  奇出巧入侧身进,沾随吸化柔以刚。  健弹冷急连击炮,迷魂追魂迅雷掌。  大鹏展翼劈雷闪,猿猴入洞巧制强。  荒鹰探爪神速妙,狸猫扑鼠锐难防。  鹞子穿林燕抄水,藏身躲闪绝妙方。    鹤形练神之要
期刊
吴式太极拳传人、技击实战家王培生先生,已八十有五,仍然是精神矍铄,谈起武之道、太极拳艺来简直是滔滔不绝,当真是天行健、老当益壮。  关于王培生先生的传奇人生,《精武》已在1999年第9期《吴式太极拳专辑》中报道(详见该期《中华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一文),可说是述之甚详。但其中有的事可能难以进一步披露,仅一笔带过。如叙说王培生的“定位”打人法,就是因为关系到的人物乃当今武术界知名度极高,也就
期刊
这套古传三回九转功主练人体筋骨皮,可练就演义小说中那位天下第一条好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李元霸所具有的“牛筋板肋”,既可增加人体的抗击能力,又可以增加臂、腿打击力量,还可有益人体康健,是一种一举三得的三面双修功夫。《精武》于2001年介绍太极梅花螳螂拳师杨八楞深厚的抗击功夫,任铁棍加身,而浑然不觉,或许很多人被杨八楞老前辈的抗击能力所折服。然而,这正是当年太极梅花螳螂拳前辈们所传下来的三回九转功
期刊
2003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引起了海内外武术团体和武术同仁的广泛关注,经过半年多筹备,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截至2002年11月底,已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个武术代表队及个人报名参赛。就参赛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大会筹委会主要负责人。  问:2003年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设有哪些比赛项目?  答:为了比赛的全面性与公平性,本届武术节武术比赛共设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等四十余个比赛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