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未来建筑设计必定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需要建筑设计们更好地将生态意识融入到建设学设计中来,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对提升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较大,所以对现代建筑工程进行生态化设计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需要在建筑设计环节融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运用生态化的技术和材料,提升建筑的整体使用性能并降低其对能源的消耗量,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建筑学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理论方面
从基础理论方面来看,由于设计人员长期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出的建筑相对较为传统,虽然具备基本的功能性,但是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在审美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理念,一些设计人员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实际的设计效果就会存在偏差。生态建筑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希望能够将人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起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但是,现阶段,有一些设计人员片面的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这种错误的理念影响了生态建筑设计价值的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引起重视。
1.2 实践方面
在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工作当中,还有许多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所选择的植物存活率低,且不适合设置在建筑结构当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缺乏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实践经验,没有掌握正确的设计方向,过分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因而导致设计工作不合理,不但无法提升建筑的生态效益,反而容易浪费经济成本,这些都是现阶段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 建筑设计中生态意识的融合与应用
2.1 基于地域因素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措施
在建筑领域中运用设计手法进行人工生态系统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同时以居住的舒适性与能源的节约性为主要目标,形成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共容的良好循环。因此,在尊重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有利于生态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建筑材料回应传统建材的重要性和优势日益显现,充分了解地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美学及文化特性,选用合理合适的可持续性材料,有助于建筑设计在物质基础层面上对于文脉的回应和可持续的传承;另一方面,新型生态材料的运用有助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材料亦称之为“环境调和材料”,在材料选用上可考虑节能型、利废环保型、特殊环境型等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 [1]。
2.2 建筑微环境
城市建设的进行是在既有城市景观基础上建立新的层次,生态意识的融入则需要在建立新层次的过程中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建筑充分利用微环境条件的同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在当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同样要将建筑微环境与建筑设计协调考虑,在分析既有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体型朝向等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使建筑获得良好的外部气候环境。如通过对建筑周边风环境的分析,在进行规划布局时充分利用场区主导风向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避免冬季局部风速过大,同时要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再如通过对建筑周边光环境的分析,建筑在满足基本日照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天然采光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外部光线的直射、反射、投射等特性,营造不同的光环境,满足人们视觉需要。
2.3 生态技术措施
(1)绿色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通过相关技术的运用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例如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具有普遍性、无污染、安全环保等特征,能源蕴藏极为丰富,并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动力源、热源、能量转换源等,充分合理地利用太阳能将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功能优势发挥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再如基于地热资源的地源热泵技术,提取自然界中的能量,无燃烧过程,不直接向环境排热,不破坏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清洁经济高效的节能技术。
(2)中水回收技术。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应用中水回收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建筑的污水排放量,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虽然此项技术较为复杂且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以长远的发展来看,其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通过中水回收技术回收的水资源通常在建筑消防、绿化或清洁方面得到应用[2]。
(3)雨水收集利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不够充裕、可利用水资源循环补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快速大量的雨水径流使得短时期内雨水流失严重从而产生一定的雨涝灾害、长周期内蓄水能力不足使城市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变力较差,因此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很重要,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生态效能。
3提升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的措施
3.1施工前的科学调度与客观分析
只有将建筑主题特点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科学测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建筑实物与自然环境的融洽相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生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净化功能,能够达到自我平衡,但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恢复,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恢复。所以我们要设计时始终坚持科学调度与客观分析,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平衡的临界点,一定要把控住这一限度,采用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3]。
3.2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不仅表现于其物质形态的生态性和使用过程中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还需注重建造过程中人工环境的叠加更新对于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采用便捷快速少污染的建造方式对于建筑的生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将建筑构配件进行工厂化预制生产,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环保,并且可以减少建筑建造周期和建造过程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
3.3采取绿色化设计策略
建筑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设计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正确认识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让人、建筑、环境能够更加协调相处、发展。绿色建筑是生态意识的核心,也是建筑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当中的环境设计一般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内外环境的协调性设计,但无论哪种设计,都应该考虑到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環境,施始终贯穿生态化、绿色化设计策略 [4]。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消耗量也在与日俱增,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能源紧张的问题。在社会整体能源消耗中建筑工程耗能所占比重较大,如何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生态化设计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亟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景观设计课程中微系统生态意识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3(11):3-9.
[2] 于冰.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意识[J]. 浙江学刊,2012(4):231-234.
[3] 徐龙俊. 浅析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材应用[J]. 江西建材,2017(06):17-18.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较大,所以对现代建筑工程进行生态化设计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需要在建筑设计环节融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运用生态化的技术和材料,提升建筑的整体使用性能并降低其对能源的消耗量,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建筑学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理论方面
从基础理论方面来看,由于设计人员长期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出的建筑相对较为传统,虽然具备基本的功能性,但是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在审美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理念,一些设计人员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实际的设计效果就会存在偏差。生态建筑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希望能够将人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起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但是,现阶段,有一些设计人员片面的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这种错误的理念影响了生态建筑设计价值的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引起重视。
1.2 实践方面
在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工作当中,还有许多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所选择的植物存活率低,且不适合设置在建筑结构当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缺乏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实践经验,没有掌握正确的设计方向,过分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因而导致设计工作不合理,不但无法提升建筑的生态效益,反而容易浪费经济成本,这些都是现阶段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 建筑设计中生态意识的融合与应用
2.1 基于地域因素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措施
在建筑领域中运用设计手法进行人工生态系统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同时以居住的舒适性与能源的节约性为主要目标,形成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共容的良好循环。因此,在尊重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有利于生态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建筑材料回应传统建材的重要性和优势日益显现,充分了解地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美学及文化特性,选用合理合适的可持续性材料,有助于建筑设计在物质基础层面上对于文脉的回应和可持续的传承;另一方面,新型生态材料的运用有助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材料亦称之为“环境调和材料”,在材料选用上可考虑节能型、利废环保型、特殊环境型等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 [1]。
2.2 建筑微环境
城市建设的进行是在既有城市景观基础上建立新的层次,生态意识的融入则需要在建立新层次的过程中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建筑充分利用微环境条件的同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在当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同样要将建筑微环境与建筑设计协调考虑,在分析既有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体型朝向等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使建筑获得良好的外部气候环境。如通过对建筑周边风环境的分析,在进行规划布局时充分利用场区主导风向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避免冬季局部风速过大,同时要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再如通过对建筑周边光环境的分析,建筑在满足基本日照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天然采光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外部光线的直射、反射、投射等特性,营造不同的光环境,满足人们视觉需要。
2.3 生态技术措施
(1)绿色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通过相关技术的运用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例如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具有普遍性、无污染、安全环保等特征,能源蕴藏极为丰富,并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动力源、热源、能量转换源等,充分合理地利用太阳能将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功能优势发挥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再如基于地热资源的地源热泵技术,提取自然界中的能量,无燃烧过程,不直接向环境排热,不破坏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清洁经济高效的节能技术。
(2)中水回收技术。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应用中水回收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建筑的污水排放量,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虽然此项技术较为复杂且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以长远的发展来看,其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通过中水回收技术回收的水资源通常在建筑消防、绿化或清洁方面得到应用[2]。
(3)雨水收集利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不够充裕、可利用水资源循环补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快速大量的雨水径流使得短时期内雨水流失严重从而产生一定的雨涝灾害、长周期内蓄水能力不足使城市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变力较差,因此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很重要,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生态效能。
3提升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的措施
3.1施工前的科学调度与客观分析
只有将建筑主题特点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科学测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建筑实物与自然环境的融洽相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生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净化功能,能够达到自我平衡,但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恢复,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恢复。所以我们要设计时始终坚持科学调度与客观分析,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平衡的临界点,一定要把控住这一限度,采用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3]。
3.2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不仅表现于其物质形态的生态性和使用过程中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还需注重建造过程中人工环境的叠加更新对于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采用便捷快速少污染的建造方式对于建筑的生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将建筑构配件进行工厂化预制生产,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环保,并且可以减少建筑建造周期和建造过程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
3.3采取绿色化设计策略
建筑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设计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正确认识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让人、建筑、环境能够更加协调相处、发展。绿色建筑是生态意识的核心,也是建筑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当中的环境设计一般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内外环境的协调性设计,但无论哪种设计,都应该考虑到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環境,施始终贯穿生态化、绿色化设计策略 [4]。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消耗量也在与日俱增,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能源紧张的问题。在社会整体能源消耗中建筑工程耗能所占比重较大,如何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生态化设计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亟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景观设计课程中微系统生态意识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3(11):3-9.
[2] 于冰.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意识[J]. 浙江学刊,2012(4):231-234.
[3] 徐龙俊. 浅析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材应用[J]. 江西建材,2017(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