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用“爱”、以“情境”、以“争论”等多路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情境 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75-0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有了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究,我深刻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语文素质也能得到较快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境入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里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学生就敢于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要宽容学生,当学生主动回答问题错误时,仍以赞赏的眼光评价他,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的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相信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我,愿意听我上课。
正所谓“教学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对能完成训练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表扬,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切不可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古诗《咏柳》时,我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诗意画一幅画,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加以描述。很快,同学们画好了,这时我发现班里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方芸芸同学举起了手,即使她的手举得很低,但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想要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她的画,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我让她把自己画好的作品拿到讲台前,并让她向大家描述一下,她缓慢地走上讲台,把她的画轻轻地举起给大家看,可支吾了半天却一个字也没说。这时,有些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同学开始讥笑她,再看看方芸芸,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我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而且你画得很好,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画和同学们介绍一下,那就更棒了。”当时,她深呼一口气后,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描述了自己的作品。我带头鼓掌,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当老师的若能多给学生一些关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
二、以“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总觉得每天都有背不完的课文,写不完的词语,一提起语文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读和写。其实,只要你把这些有趣的汉字当成是你的朋友,你自然就会很想了解他们了。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验,都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像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明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到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试问这样的课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记得上初中之前,我对语文学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初一那年,教我们的语文的是一位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女老师,那时我们班许多同学都把她当做我们的偶像,崇拜她,尊敬她。有一次,刚打上课铃,语文老师拿着教本走了进来,一不小心,被台阶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同学立即笑了起来,这时,老师也笑了。她说:“老师一定是被同学们的热情给倾倒了。”当时我就在想,老师说话好有诗意啊!慢慢的,在这位老师的熏陶下,我开始喜欢上语文课,开始喜欢读诗歌,看散文。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晰地记得那位老师的面庞,记得她上课时的笑容。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语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四、以“争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大自然中鹿和狼谁更重要?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鹿更重要,有的则认为狼更重要。这时,我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双方各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双方都有各自的说法,但渐渐的,他们觉得自己的辩论前后矛盾,最后他们在辩论中明白了鹿和狼同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五、以“动”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上个星期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叫“我学会了×××”。练习写作之前,我主动和男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和他们讲解发球、接球的技巧,和女孩子们一起跳橡皮筋,和她们聊烧饭,做家务。这样以来,孩子们就不会害怕写作,反而,他们还能很轻松的完成习作。我相信长期下去,他们都会爱上写作的。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语文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3]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1)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情境 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75-0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有了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究,我深刻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语文素质也能得到较快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境入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里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学生就敢于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要宽容学生,当学生主动回答问题错误时,仍以赞赏的眼光评价他,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的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相信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我,愿意听我上课。
正所谓“教学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对能完成训练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表扬,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切不可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古诗《咏柳》时,我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诗意画一幅画,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加以描述。很快,同学们画好了,这时我发现班里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方芸芸同学举起了手,即使她的手举得很低,但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想要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她的画,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我让她把自己画好的作品拿到讲台前,并让她向大家描述一下,她缓慢地走上讲台,把她的画轻轻地举起给大家看,可支吾了半天却一个字也没说。这时,有些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同学开始讥笑她,再看看方芸芸,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我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而且你画得很好,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画和同学们介绍一下,那就更棒了。”当时,她深呼一口气后,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描述了自己的作品。我带头鼓掌,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当老师的若能多给学生一些关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
二、以“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的,总觉得每天都有背不完的课文,写不完的词语,一提起语文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读和写。其实,只要你把这些有趣的汉字当成是你的朋友,你自然就会很想了解他们了。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验,都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像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明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到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试问这样的课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记得上初中之前,我对语文学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初一那年,教我们的语文的是一位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女老师,那时我们班许多同学都把她当做我们的偶像,崇拜她,尊敬她。有一次,刚打上课铃,语文老师拿着教本走了进来,一不小心,被台阶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同学立即笑了起来,这时,老师也笑了。她说:“老师一定是被同学们的热情给倾倒了。”当时我就在想,老师说话好有诗意啊!慢慢的,在这位老师的熏陶下,我开始喜欢上语文课,开始喜欢读诗歌,看散文。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晰地记得那位老师的面庞,记得她上课时的笑容。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语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四、以“争论”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大自然中鹿和狼谁更重要?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鹿更重要,有的则认为狼更重要。这时,我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双方各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双方都有各自的说法,但渐渐的,他们觉得自己的辩论前后矛盾,最后他们在辩论中明白了鹿和狼同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五、以“动”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上个星期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叫“我学会了×××”。练习写作之前,我主动和男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和他们讲解发球、接球的技巧,和女孩子们一起跳橡皮筋,和她们聊烧饭,做家务。这样以来,孩子们就不会害怕写作,反而,他们还能很轻松的完成习作。我相信长期下去,他们都会爱上写作的。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语文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3]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