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一直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但具体实施时,不够充分和彻底。一直以来部分语文教师把“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读书、思考—师生解答”理解为自主学习,每一堂课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殊不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还使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习惯于随老师的思路而思考,习惯于最后的“照单全收”,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做到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克服“从众心理”,凸现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重在求同,只引导学生遵从同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因此,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以课本、名家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老师,对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就要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我们不可以在巨人面前匍匐在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永远是“愚见”;要让学生记住“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尽信书,不如无书”等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基本上都是具有多面性、多个属性的。教师要在扭转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唯“名”唯“书”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凸现主体意识,更新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的求学观念,让学生知道,自己认真思考,敢于有自己的看法,本身就是学习上的一种成功。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可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集体展开讨论,这是营造民主氛围,发扬民主教学的表现。学生在宽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选触发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怎么让学生摆脱旧有的一切等待老师教的模式,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老师选择合适的触发点,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关键。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始终有“问题”悬挂在脑海里,当然问题可以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可以是学生的相互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的“发难”。比如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学生对于汤姆的机智勇敢和出外探险满是羡慕,此时我适时引导,汤姆确实有很多优点,但他在历险中有没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们今天的学生是否可以一味地去模仿汤姆呢?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会对汤姆的行为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这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户外活动经验的积累。又比如《窗》,我们可以根据结尾让学生去想象作文,远窗的病人终于如愿靠近窗户,当他看到外面是堵光秃秃的墙时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将会作自我的“想象”,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小说。还有《孔乙己》的结尾,也有很大的触发余地,因为鲁迅并未具体交代他是如何死的,那么我们可以写《孔乙己之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合理地设想孔乙己的死亡原因。
让每篇课文充满了问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一天天的训练中,会自然地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拿到新的课文,不会再去等待老师的“高见”而是先自己主动去思考钻研,逐渐地摆脱了一切等待老师教的旧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开阔了他们思想的视野,为灵活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学生这样的主动学习能力,才是学生学习最成功的表现。
四、适时激励赞赏 呵护学生成果
作为老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肺腑的鼓励,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是震撼。因此,要用适时激励赞赏,来呵护学生成果。对学生的发问,在把握分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不要吝惜诸如:“提得不错,很好!”“老师都没想到,你却想到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棒!”等激励、赞赏性的语言。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新的看法、新的发现,不可以一棍子打死,更不可以讽刺挖苦,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鼓励、赞扬、欣赏,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增强他们以后求异思维的信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氛围。此外,在提问及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及时送去鼓励的眼神或温和、赞许的目光,学生定会从这眼神中受到鼓舞,得到肯定,增强了信心,同时也调动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当然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树立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还要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胸襟”。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更好地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
一、克服“从众心理”,凸现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重在求同,只引导学生遵从同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因此,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以课本、名家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老师,对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就要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我们不可以在巨人面前匍匐在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永远是“愚见”;要让学生记住“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尽信书,不如无书”等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基本上都是具有多面性、多个属性的。教师要在扭转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唯“名”唯“书”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凸现主体意识,更新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的求学观念,让学生知道,自己认真思考,敢于有自己的看法,本身就是学习上的一种成功。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可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集体展开讨论,这是营造民主氛围,发扬民主教学的表现。学生在宽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选触发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怎么让学生摆脱旧有的一切等待老师教的模式,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老师选择合适的触发点,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关键。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始终有“问题”悬挂在脑海里,当然问题可以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可以是学生的相互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的“发难”。比如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学生对于汤姆的机智勇敢和出外探险满是羡慕,此时我适时引导,汤姆确实有很多优点,但他在历险中有没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们今天的学生是否可以一味地去模仿汤姆呢?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会对汤姆的行为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这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户外活动经验的积累。又比如《窗》,我们可以根据结尾让学生去想象作文,远窗的病人终于如愿靠近窗户,当他看到外面是堵光秃秃的墙时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将会作自我的“想象”,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小说。还有《孔乙己》的结尾,也有很大的触发余地,因为鲁迅并未具体交代他是如何死的,那么我们可以写《孔乙己之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合理地设想孔乙己的死亡原因。
让每篇课文充满了问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一天天的训练中,会自然地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拿到新的课文,不会再去等待老师的“高见”而是先自己主动去思考钻研,逐渐地摆脱了一切等待老师教的旧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开阔了他们思想的视野,为灵活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学生这样的主动学习能力,才是学生学习最成功的表现。
四、适时激励赞赏 呵护学生成果
作为老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肺腑的鼓励,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是震撼。因此,要用适时激励赞赏,来呵护学生成果。对学生的发问,在把握分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不要吝惜诸如:“提得不错,很好!”“老师都没想到,你却想到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棒!”等激励、赞赏性的语言。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新的看法、新的发现,不可以一棍子打死,更不可以讽刺挖苦,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鼓励、赞扬、欣赏,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增强他们以后求异思维的信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氛围。此外,在提问及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及时送去鼓励的眼神或温和、赞许的目光,学生定会从这眼神中受到鼓舞,得到肯定,增强了信心,同时也调动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当然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树立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还要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胸襟”。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更好地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