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沈尹默:他的灵魂似乎专属书法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rgae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尹默(1883—1971)“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诗人。他的一生与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行书著称,风格自成一家
  沈尹默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著称于世。初学诸遂良,上溯北碑乃至魏晋书法,晚年融汇苏轼、米芾。沈尹默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他认为,字的变化与宇宙万物是相通的,在矛盾中得发展,在对立中求统一。欲顺先逆,欲横先竖,欲左先右,欲折先转,变化尽在此中。字的风格的形成又受着时代的影响。写字要讲究“形势”,一切外在表现的是“形”,“形”必须顺应“势”,“形”与“势”结合就能产生出姿态万千、变化无穷的书法艺术。
  用笔崇尚“中和美”
  在中国书法史上,用笔从来都是中锋、偏锋并存。而沈尹默只对中锋用笔感兴趣,不仅自己在创作中身体力行,而且通过《谈书法》、《书法论》等文给予解说。有人也许会纳闷:沈尹默为什么如此重视中锋,而对偏锋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沈尹默的审美观是“中和”的,他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美”当成了最高原则,并且成功塑造出一系列充满立体感与圆润感的线条形象,把中锋用笔的优势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艺术创造与美学贡献。
  一代书法大师竟是盲人?
  在新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中,沈尹默功不可没。全国解放不久,沈尹默就写信给毛泽东主席,陈述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计划和设想。经毛主席批准,“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率先在上海创建。至此,中国的书法篆刻终于在艺苑获得了其应有的身份和地位。
  也许大多数人知道沈尹默是大书法家,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书法大家的眼睛是高度近视,又患白内障,晚年更是几近失明,有些作品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凭感觉写出来的。虽身患眼疾,晚年的沈尹默仍不顾年迈,带领众多书法家,在上海青年宫等处开办书法培训班,并亲自执教,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他也因此而成为现代文化史和书法史上的巨人。
其他文献
社会性别是从人类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机制、文化范畴,但是,这种由文化所建构而非生物属性所规定的机制,却成为人们划分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依据
氨氮自动监测仪可自动连续监测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文章就氨氮自动监测仪示值误差探讨其不确定度的评定。 Ammonia nitrogen automatic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水果200~400g。但是,在北方的冬天,往往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如何解决呢?  (1)水果替补。  在膳食结构中,与蔬菜最为相似的食物种类是水果,因此,当新鲜的蔬菜补给不足的时候,水果是补充蔬菜摄入不足的第一人选。故而,在冬天的时候,每天进食的水果可以达到500~750g,也就是一斤到一斤半的数量。  每天吃水果
期刊
得了糖尿病就不要喝粥了,这是很多糖友经常会听到的告诫,可也有说法是杂粮粥有利于控制血糖,还能缓解便秘。究竟患了糖尿病该不该喝粥?请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来给糖友们详细解释下。  白粥最好不要喝,比白米饭升糖更快  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由淀粉颗粒组成,而且不溶于水,加热才能促进它在水中溶解。加热和水的存在使淀粉颗粒膨胀(糊化),从而使包裹它们的包膜破裂,淀粉胶化,加热时间越长,这种作
期刊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以半殖民地中“孤岛”的形象,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想象。城市的崛起意味着现代生活意识的开端,各种新的思潮、方法、立场互相纠缠着,它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出现了先锋小说浪潮。这一时期崛起的先锋小说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其中主要代表为余华。 余华的小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