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课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分析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财经院校课程建设的一般经验:在贯彻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质量立校”的理念和课程建设相应的制度与保障,并搭建了课程建设平台。本文分析了课程建设中面临的教学与科研、课程建设与利用以及教与学的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展望了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展的方向。
  关键词:课程建设;经验;问题
  一、财经院校课程建设回顾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来推动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意见中就教授上本科讲台、双语教学、多媒体授课等方面提出要求。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了高等院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十年历程。财经院校在此背景下纷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设计,课程建设成为各院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到2010年,全国各高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课程建设等重点建设内容都是前期课程建设内涵的进一步延伸。
  在全国高校注重课程建设,落实质量工程的背景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积极开展并长期坚持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以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为要求,以三“百”工程(即打造百门精品课程、凝练百部精品教材、培养百名教学名师)和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的全面课程建设活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带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截至2010年,我校已经建有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这些精品课程基本覆盖了学校的重点学科,显示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经院校的学科特色,如劳动经济学重点学科的“劳动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同时精品课程结构分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如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人文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建设都得以体现。随着三“百”工程的开展和深入,学校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凝聚,达到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截至2010年,全校共建设校级以上精品课程54门,精品教材71部,实践教学系列教材25部。学校共评选教学名师28名,优秀主讲教师37名。
  二、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建设实践既体现了一般财经院校的普遍特征,也突出了学校“厚基础,上水平”的特色。
  1.“质量立校”的理念贯彻实施
  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广泛参与、精益求精”的课程建设实践,学校“质量立校”的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在学校层面,有校“质量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主管财务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部分专家组成,有关课程建设情况能直接反映到学校“质量工程”最高决策机构。在教学管理层面,有教务处领导下的精品课程建设支持与服务小组,为课程建设提供咨询、检查、评审等服务。在学院教学层面,有由院长领导下的教学副院长负责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建设。在教师层面,有由课程负责人任组长、由多名主讲教师参加的教学团队负责具体课程建设,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知识结构科学的教学经验丰富、社会认同度高的高素质教学队伍。由此,通过课程建设,学校从上到下形成了对质量的关注和认同,对质量的要求和追求。
  2. 课程建设形成相应的制度与保障
  首先,学校形成了系列规章制度以开展课程建设。学校制订了《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教学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各项办法和措施,明确规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实施策略和经费管理办法。各学院也都依据本专业建设的特色相应制定与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其次,课程建设经费得以保障。课程建设内容很多,特别是在创精品的过程中要求很高,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试题库、实践与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学校大力投入经费进行建设,优先保证资金到位。学校公共经费建设不仅直接投入课程建设,如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项目、网络课程建设等,还通过专业建设划分到学院,由学院根据各专业特色要求,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展开课程建设。最后,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制定了《本科教育教学奖励办法》,设定“优秀教材奖”、“优秀课程奖”,对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此外,在教师职务聘任过程中,也考虑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将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明确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和任职条件范围。
  3. 搭建课程建设平台
  围绕课程建设,学校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服务于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交流平台,以此来促进课程建设。
  学校搭建了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系统,所有课程均可上网,每位教师均可在网络上建设自己的课程平台,所有获评的国家、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也都挂在网络平台上,对所有学生开放。网络课程建设方便了学生的使用,不仅教学计划、课件上网,而且网上还提供了辅助学习的各方面资源,提供了提问答疑的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形成网上互动。网络课程也方便了跨专业选修课程中因为专业背景欠缺而导致的学习难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反复学习理解有关的内容。2009年网络课程建设开展以来,共计300门次课程搭建了网络课程平台,开始使用网络辅助手段展开教学,涉及教师100多名。目前已经有600多万人次使用了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由于很多教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在学校停留时间较少,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2008年,学校开始开展“精益课堂”工程,通过开展全校性的由全体教师参加的互相听课、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心得,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共同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精益课堂”实施以来,全校参加听课的教师达到560余人,累计听课达到3800余人次。2008年学校成了教师促进中心(OTA),为释放教师潜能,促进教师追求卓越教学提供平台。OTA通过网站、主题午餐会、一对一的教师私密性帮助、教授教学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立以来,OTA共帮助和指导教师教学工作30余人次,受益教师达百余人。
  三、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财经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 教学与科研矛盾
  首先,财经类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中专业研究一枝独秀,教学深入研究与实践很难开展。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科研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瞄准全球一流期刊或者国内的权威期刊上发表高层次文章,而且还要申请国家和省部级的课题,财经类院校还需要与实践部门合作从事有助于社会科学决策的横向课题。因此,教师往往只能全力以赴进行专业研究,而忽略教学研究。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完成基本课时量工作压力就已经很大了,更不用说参与深入的教学研究。其次,新教师的科研导向更为严重,从而影响教师体系建设。由于强烈的科研导向和高校的聘任制度,新教师的聘任基本只能从应届博士生中挑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很难转入教师系列。一则实践部门出来的从业人员往往在纯理论研究中处于弱势,学校科研门槛太高;二则即使入职后,科研导向的晋升制度也使得他们的发展空间有限,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能给他们的职称晋升太多帮助,反而造成了弱势。因此,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缺乏优质师资,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二手资料,不是自己亲自编写的案例,更不是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强调实践创新,在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反而是埋头于理论工作,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实际部门锻炼学习的机会和意愿,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2. 课程建设与利用矛盾
  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教师建设、平台建设等,这些都存在着建与用的矛盾。首先教材建设各自为政,精品教材的使用率不高。每所高校都希望建有自己的精品课程,因此都积极鼓励编写自己的教材,在课堂中使用自己的教材。这样往往造成矛盾,究竟是用国际著名教材,是用国内的国家精品教材,是用本校的精品教材?其次,由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学生跨校选修的学分认定不普遍,教师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教师团队建成后,资源往往仅限于服务于本学校课程讲授,很难服务于更多的学生,服务于社会。最后,精品课程建设后使用率不高。由于精品课程往往来自于本校的重点学科的专业课程,而非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本校实际使用的学生不多。虽然精品课程已经上网,但是受限于网络技术条件、网络课程质量以及知识产权的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精品课程并没有对外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仅以我校为例,网络课程上点击率最高的是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而非精品课程。
  3. 教与学的矛盾
  课程建设都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强调从“教”向“学”的转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弹性学习等,但是在现有的高校管理体系下很难形成真正的自主学习,教与学的互动循环难以真正实现。首先学生在初高中已经形成了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很难改变学习方法。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可能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不能真正激励学生学习。其次,部分丧失学习目标的学生不能靠教学方法的改变来达到目的。虽然大类招生以及转专业制度的试行,给一些学生在校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仍然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制度等不能自主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少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而丧失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学校受到毕业率、就业率等评价指标的影响,会选择让学生尽可能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出国留学等。没有末位淘汰的压力,学生“学”的能力难以激发。政策较难执行。
  四、课程建设展望
  回顾已经取得的一些经验和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校课程建设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 不断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建立教学岗位系列,设立教学型教授,使得教学实践与研究和专业研究一样重要。提高教学研究的地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
  2. 充分利用现有精品课程
  在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瞄准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已有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任务,提升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在未来五年,通过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3. 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目标仍应坚持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适时修订自编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配套完善和适时更新相关的辅助教材和文献资料,制作完成高质量的系列软件资源,不断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到国内外教学单位培训和挂职锻炼,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加强同实际部门横向交流的同时,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联系起来,让教师将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课程中来。引进、补充新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教师团队合理化的梯队建设,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够步入课堂。
  5.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探讨高校的学分制、大类招生、转专业制度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选择的机会。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小班专题讨论式的新生研讨课在国内高校纷纷开设,这种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的授课方式在学生层面获得了普遍的正面反馈。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国外拿来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学收益面不够、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学生并未充分投入等诸多问题。上海大学自2011年起面向所有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本文将结合上海大学的三年实践探索,就新生研讨课建设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期刊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从图书发行专业起家至今已有30年了。系里想做纪念活动,丽芳主任问我是否愿意写写老主任孙冰炎老师创办图书发行专业的故事,我没有半点儿犹豫地同意了。从答应后一直没能动笔,不是写不了,而是没有稍为完整一点的时间能坐下来进入写的状态。但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想起孙老师,想起在她的带领下一个专业与一群毛孩子老师成长的故事。  30年前(1983年),我和我们班练小川、徐春和一起从图书馆学专业毕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如何推动专业建设、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问题。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统筹设计,认为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点,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勘查工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围绕课程进行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具
期刊
摘 要:在物理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弘扬、文理文化渗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为例,介绍了物理类通识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热物理;中华传统文化;文理交融  人类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形成、发展,以后又逐步分裂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简而言之为“文”、“理”两种
期刊
摘 要:大学课程是整个学生质量培养体系的基本单元,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由具有知识相关性的更小单元组成。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完整设计,决定了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实现。构建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层次结构教学模型,是将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系统化、全面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深全并重、点面结合、面向实践”,探索性、研究性、实践性结合;理论生活化、实践化,真正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模型;指标体系;检验;关系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哲学类本科生的选拔和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优秀生源缺乏、第一志愿率下降等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下,通过特殊形式的自主招生,把那些有兴趣学习哲学而且又有能力学习哲学的优秀中学生选拔出来,使他们能够以特殊的方式进入大学哲学专业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等方面。哲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贯通性,
期刊
摘 要:“三大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形态、色彩及空间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知能力和形式语言的表现能力等,训练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想象力的提升和新的设计思维的形成,为以后的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表现出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余雁、关雪仑主编的《构成》不同于以往的“三大构成”教材,对多年来“三大构成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如何贯穿工程哲学的思想。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关键词: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工程哲学;卓越工程师;教学实践  一、工程哲学思维能力与高等工程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应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
期刊
摘 要: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担负着实践训练、创新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三大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本文通过梳理提炼北京工业大学实施近十年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和运行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鼓励研究生全方位参与创新实践及管理、充分放飞创新梦想、展示创新成果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新路。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2
期刊
摘 要:本文使用结构性问卷,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1246名博士研究生作为样本,着重讨论了导师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指导关系中的两个核心问题:(1)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包括指导教师的角色表现、师生的人际交往和指导教师的专业引领;(2)结构性的指导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选择过程、导师的指导承诺水平和学生的言语歧视性经历。本文还比照了美国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在以上维度的指导关系中的人口变量学特征,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