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内容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要求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主体的作用,力求真情实感,科学理性。
针对如何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里说的就是读者意识,即由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和交流,体现了文章是为读者而写这一目的性。
可见,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不但是写作中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重要要素,更是高中生基础素质的要求。在“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个性的表达”等思维放飞的今天,作文中就更应该要充分考虑自身主体的身份性以及读者群体的接受性。
全国卷高考作文经历了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不断变化。自2015年起,全国卷语文作文开始改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都是常见的任务。2015年全国卷I卷“针对小陈举报在高速上开车接打电话而屡劝不改的父亲这一行为,请给小陈、老陈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 2017年全国I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把外国青年作为写作对象,分析其所需要,介绍其所关注,并假定自己的身份,或是见多识广的大学生,或是热情熟练的志愿者,亦或是普通的中国公民。2018年全国I卷“作为千禧宝宝的你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还有2019年全国I卷“给‘复兴中学’学生的演讲稿”向他们提倡“热爱劳动”。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指令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包括文体指令、内容指令、思维指令、比较指令和对象指令等。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逐渐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真实的还原情景。这无形之中更加突出了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注重这两方面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写作中提高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呢?
1、仔细审读材料,知己知彼。作文材料中往往已经设定好了读者和写作主体的身份。在写作前需要仔细审读材料,找出写作主体和读者身份,并借助合理的推理揣摩这两种身份的特点。
2、设身处地思考,共情同理。共情与同理,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
3、借助文章体裁,增强意识。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书信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读者和自己都带入情境,给文章真实温暖的感觉,实用性强;倡议书和演讲稿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特定现象发声让文章意识突出,目的明确,因此应用广泛。
2015年全国卷I卷“给小陈、老陈或者相关方写一封信”,2017年全国I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以及2018年全国I卷“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都是信件的方式;2019年全国I卷“给‘复兴中学’学生的演讲稿”演讲稿形式;2020年全国I卷围绕材料内容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上发言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思考。结合近几年的全国卷,不难发现高考命题的指向性明确,在真实情景下,让每个人都学以致用,有话可说,还原写文章的初衷。那么,高中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写出好文章,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善用文章体裁,增强情境感。
即使题目并未创设文体要求,作者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设特定文体,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如2016年漫画“巴掌和吻”作者就可以选定某一读者,比如家长、教育部门、学校写成信件或者倡议书,把自己还原成漫画中的人物,那么一定会增强文章的代入感。
4、真实情境带入,拒绝套路。当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总喜欢说“我曾经……”“我有个朋友……”,是给被劝说者一个真实情境,让其相信并感觉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后盾,从而愿意相信愿意倾听。那么在高考写作时同样如此,要想说服你的读者接受你的观点,不要每次每个人都搬出“鲁迅”“爱因斯坦”“南仁东”出来,让考场作文只是冷冰冰的“考场任务”,完成了事。有时,不妨“走点心”带入真实情境,写出温度,写出独属于你的文章。
综上所述,要想在文章中突显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必须做个有心人。对出题者提供的材料留心;分析读者要用心;写起文章要走心,总而言之,只有真心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彭晓
针对如何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里说的就是读者意识,即由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和交流,体现了文章是为读者而写这一目的性。
可见,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不但是写作中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重要要素,更是高中生基础素质的要求。在“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个性的表达”等思维放飞的今天,作文中就更应该要充分考虑自身主体的身份性以及读者群体的接受性。
全国卷高考作文经历了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不断变化。自2015年起,全国卷语文作文开始改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都是常见的任务。2015年全国卷I卷“针对小陈举报在高速上开车接打电话而屡劝不改的父亲这一行为,请给小陈、老陈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 2017年全国I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把外国青年作为写作对象,分析其所需要,介绍其所关注,并假定自己的身份,或是见多识广的大学生,或是热情熟练的志愿者,亦或是普通的中国公民。2018年全国I卷“作为千禧宝宝的你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还有2019年全国I卷“给‘复兴中学’学生的演讲稿”向他们提倡“热爱劳动”。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指令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包括文体指令、内容指令、思维指令、比较指令和对象指令等。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逐渐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真实的还原情景。这无形之中更加突出了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注重这两方面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写作中提高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呢?
1、仔细审读材料,知己知彼。作文材料中往往已经设定好了读者和写作主体的身份。在写作前需要仔细审读材料,找出写作主体和读者身份,并借助合理的推理揣摩这两种身份的特点。
2、设身处地思考,共情同理。共情与同理,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
3、借助文章体裁,增强意识。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书信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读者和自己都带入情境,给文章真实温暖的感觉,实用性强;倡议书和演讲稿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特定现象发声让文章意识突出,目的明确,因此应用广泛。
2015年全国卷I卷“给小陈、老陈或者相关方写一封信”,2017年全国I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以及2018年全国I卷“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都是信件的方式;2019年全国I卷“给‘复兴中学’学生的演讲稿”演讲稿形式;2020年全国I卷围绕材料内容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上发言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思考。结合近几年的全国卷,不难发现高考命题的指向性明确,在真实情景下,让每个人都学以致用,有话可说,还原写文章的初衷。那么,高中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写出好文章,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善用文章体裁,增强情境感。
即使题目并未创设文体要求,作者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设特定文体,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如2016年漫画“巴掌和吻”作者就可以选定某一读者,比如家长、教育部门、学校写成信件或者倡议书,把自己还原成漫画中的人物,那么一定会增强文章的代入感。
4、真实情境带入,拒绝套路。当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总喜欢说“我曾经……”“我有个朋友……”,是给被劝说者一个真实情境,让其相信并感觉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后盾,从而愿意相信愿意倾听。那么在高考写作时同样如此,要想说服你的读者接受你的观点,不要每次每个人都搬出“鲁迅”“爱因斯坦”“南仁东”出来,让考场作文只是冷冰冰的“考场任务”,完成了事。有时,不妨“走点心”带入真实情境,写出温度,写出独属于你的文章。
综上所述,要想在文章中突显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必须做个有心人。对出题者提供的材料留心;分析读者要用心;写起文章要走心,总而言之,只有真心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