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有老家,此心甚安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90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衣锦还乡”被当作人生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有将老家当作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故乡。汤全明把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老家》,而不是《故乡》或者《乡愁》,显得更有乡土情怀,也更有乡村气息,最主要的是,情感更浓烈。老家两字一出口,眼前立马出现了村头的大树、屋上的炊烟、灶前忙碌的妈妈、暮归的老牛、扛着锄头出工的汉子。老家,把一个人的来龙去脉交代得知根知底,也清清楚楚透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底色。这年头,能坐下来,跟人谈谈自己的老家,谈谈家长里短,说说老家屋前屋后的琐事,这得有多大的交情,交心交底,可不就是从自己老家的那点事说起的么?
  人,为什么要写作呢?
  我常常想这个问题,但从来没有开口问过别人。
  为什么不问呢?因为就像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写作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的一种需要。对,写作是一种需要。
  但作为一名编辑,每读一位新作者的稿子,我都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位作者写作的原因,基本八九不离十。
  十多年前,初次编辑汤全明的散文稿子时,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字里行间那种写作的“需求感”非常饱满、充盈。到现在我仍基本记得那篇稿子,他写他周末带着朋友,到当地的一座山上,走了很远的山路,去看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庙。到了山顶,他朝远方眺望,满眼良田,满坡春风,不禁遥想当年朱元璋带兵打仗路过此地,留下了一种面条,这种面条现在正成为当地的特产,农户靠着这种面条发家致富。稿子水平怎么样呢?应该说文通字顺、主题鲜明,他是位成熟的写作者,到底是中文系毕业,功底在那儿摆着。应该说这篇看似平常的稿子打动了我,为什么?
  气,稿子里通篇奔涌着一股气,左冲右突,非要找到一个出口不可。那时老汤在当地是一名旅游行业的管理者,他恨不得自己踏过的山山水水都能秒变成旅游景点,游客爆满。那时他白天走乡穿村地勘景,晚上挑灯夜战写旅游景点推荐文章。那些急于推广出去的文字,因为他的中文功底,倒也不显得生硬,面目还是很人文气的,但字里行间终究有种藏不住的“需求”,倒也有种生动的拙朴,在一堆心灵鸡汤美文来稿中,显得出挑。
  难能可贵的是,在基层繁忙的工作中,汤全明一直坚持写作,一路写下来,越写越好。这个好,就是他文中的那股“气”,淬炼得越来越纯粹,越来越清澈,越来越活泼。这令他的文章,越来越鲜活,闻得到山野田地的气息。我曾与他说,你的文字是活的,没有匠气。其实不仅他的文字是活的,他整个行文也是没有束缚的,有种自在的野性,没有通常散文写作固化的模式,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回家时和小伙伴路过大片的田野,情不自禁地就开始撒欢了。
  或许还是文如其人这四个字说得通透。老汤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点大碗肉、大碗酒的场景,农家宽敞的院落,他说他与哪一路兄弟又如何敞怀尽情地饮了个痛快,显得有江湖豪侠之风。他的文章里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酒气,但其实落笔时,他还是小心翼翼的,有点轻拿轻放的意思,他潇洒不起来,因为他所写的老家里,几乎藏着他作为一个男人所有的深情,他写一生耿直的父亲,写对他严格要求的大舅,写对他恩重如山的岳父,这笔下的哪一个人物他能轻慢?哪一个人物,他写的时候,不是敲键盘的指尖连着五脏六腑?所以我曾与人说,轻易不要写自己的老家,一不小心,就心疼半天。但是,他在整本书里,只零零星星地提到母亲一两句,他没有好好写过母亲。但其实他在生活中,是个很依赖母亲的人,在他看来,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家陪陪老娘,说说家常,吃吃老娘烧的菜”。我问他,你书里怎么写妈妈的文字很少?他放低了声音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好妈妈,生怕写不好。其实,他在情感上是个很胆怯的人,包括他有时过于刻意疏离一些他并不熟悉的热闹场合,都说明了外表的豪放只是一层与俗世打交道的铠甲,骨子里还是书生风骨。也好,一个书写者,总要护好内心的生态环境。



  《老家》里的文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黏性,但这种情感不是鸡汤文那样的因为煽情而廉价,相反,却让人有种莫名的沉重,让读到这些文字的每一个人“心有戚戚焉”,就因为老家里的事,直通心底,字字句句沾血带肉。这些与汤全明早期的散文写作相比较而言,功利的、物质的“需求”少了,文体意识增强了,审美价值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也提升了文学性。网络带来的便捷,让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也很享受手机和电脑阅读带来的迅速和广博,但如果让我读一些关于写乡村的文章,我更愿意读纸上的文字。尤其是读一個人从心底里流淌出的写老家的故事,我更愿意捧本留有墨香的书在手。为什么要写作呢?因为写作是一种需要,包括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感的需要。那么,阅读,也是与之相配的一种仪式感。
  我本来想问问汤全明的,你为什么要写厚厚一本的《老家》呢?后来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一个作家的创作欲望是很多元的,作家本人也未必能三两句话说得清楚。但是我知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家,谈起老家,无论是沉默还是滔滔不绝,那只是一个形式,而内心里,不翻江倒海的人也有,但不起微澜的人却难得。作家写老家,不是老家的需要,是作家的情感需要老家这样一个载体来盛放,是作家需要在写作老家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身份的确认。在书写的过程中,作家重新回到母体,像在精神上重新诞生了一回。
  吾有老家,此心甚安。你呢?
其他文献
消费购物清单账单  提到国际大都市,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的香港。它们不仅有着超群的综合实力与深远的影响力,更拥有极为发达的商业,诸如第五大道、牛津街、香榭丽舍大街、银座、中环等众多商圈,处处名店云集、大牌汇聚,这几座城市也因此而成为全球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今,中国也瞄准了这一宏大目标。  早在2 0 1 6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
期刊
當前,科技与产业变化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很多国家的数字经济正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广泛链接。由于数字贸易的兴起,全球贸易将转向数字世界,国际间的分工、分配模式将会发生巨大改变。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认为区块链是第二代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术,率先掌握区块链应用技术就等于掌握开启未来发展机遇大门的钥匙。  在2020中国区块链+数字贸易创新峰会上,王宁就区块链+数字贸易话题
期刊
他是一位留学海外多年的北京人,回国后在深圳扎根创业。从互联网行业的打拼,到高端月子会所的建立,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历经风雨,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潮流中的精英,成为了产后服务业的翘楚。《中国周刊》以弘扬中华优秀企业家为主题,挖掘企业成长背后的故事,本期专访了深圳至爱名媛月府产后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晓光先生。自主创业的互联网老兵  曹晓光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行业打拼奋斗。他的奋
期刊
在被高樓大厦包围着的下沙村广场上,村里的黄氏宗亲联谊会及客家人传统的“大盆菜”宴。上万人同吃大盆菜的流水宴席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6)  “城中村”在当下的中国已然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景观。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在近十几或二十年当中蹭蹭地长着个头,扩张着边界,席卷淹没着村庄。这个变迁的过程像史诗一般宏大,可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山河巨变,沧海桑田。  而在所有这些城市当中,深圳无疑是最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特性的影响,为开发有效而又低毒的分化诱导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BMSCs。用噻唑蓝(MTT)法筛选出黄芪多糖的合适浓度,取F3代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神经诱导、成脂诱导、成骨诱导、软骨诱导),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油红O染色
期刊
社渚鎮殷桥介塘村的养蜂女谢爱美,是苏皖边陲十里山乡有名的女能人。她曾多次获常州市“三八”红旗手、“先进生产者”等称号,并取得了畜牧师中级职称,她还是山村小有名气的“女诗人”。为此,人们给她的美称有 “春天里的报春花”“致富的蒲公英"“酿造甜蜜生活的放蜂女”。纷纷穿飞万花间 终生未得半日闲  20世纪80年代初,1963年出生的谢爱美初中毕业。她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爱做梦:继续读书或者进厂上班、去城里打
期刊
纪录科技数据  日前,由中国电子商会指导、中国电子商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主办、晟天智业(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区块链+数字贸易创新峰会在北京丰大国际酒店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多维赋能,链启未来”。会议主办方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经济领域权威专家、知名企业代表、各大媒体等参与,搭建了具有权威性、引领性、规范性的区块链+数字贸易产学研交流平台。  在这场区块链行业的顶级盛宴上,來自金融、
期刊
在2020中国区块链+数字贸易创新峰会上,便利码头CEO李莎接受记者采访,她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数字贸易就新零售行业创新及产业政策进行了介绍。  当前,传统贸易企业正在转型,数字贸易蓬勃发展,发展模式也在加快升级。李莎认为,企业应及时了解“数字贸易”行业中的应用场景,跟紧国家新零售扶持政策,立足现实,找准大方向。未来,便利码头会紧随时代的脚步,支持线下门店打破传统零售经营方式,抓住新零售模式风口,
期刊
那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让整个江南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随手抓一把便能搓一笼圆润洁白的糯米团子。哦,时至年关,又到了过年蒸团子的时候了。  过年包馄饨、团子是家乡的年俗之一,就跟祭祖、贴春联一样必不可少。一来代表着团团圆圆,二来在那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新年的早餐全靠它们在留宿的亲戚面前撑体面。  在遥远的记忆里,我家一般在腊月二十六七的样子开始包团子。材料却早在夏天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包豆沙馅的绿
期刊
《扶贫攻坚·三门峡》 近日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扶贫攻坚·三门峡》在中国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撷取河南省三门峡市作为样本,展现了一个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脱贫攻坚·三门峡》通过对三门峡市脱贫攻坚工作全景式的深入报道,礼赞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锐意进取、改变贫困面貌,完成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脱贫攻坚·三门峡》 共有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