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问题。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经济GDP,但是从长远看来,这种模式弊大于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问题难以解决。出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引言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就是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典型性的生态系统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应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发展特色生态环保经济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可以不断更新和繁衍,为人类永续利用。
1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以及生产的首要前提物质,人口增长所消耗的食物以及社会发展都与土地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其不合理,这就使得大量的草原与森林被过度开垦与砍伐,以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同时这也造成土地被过度开发,使得土地出现荒漠化、水土大量流失、河床沉积升高。现阶段,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增,城镇与开发区的建设更是占据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促使耕地面积的逐年降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在这发展过程中,城乡边缘是首当其冲的地理空间,城市的发展與扩张,这就使得边缘地带的土地资源不断缩减。在一些城市发展中,根本没有重视土地资源是否适合耕种,这就导致土地资源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城市在无规则扩增时,情况更为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极为不合理。此外,还存在大量被征集的土地,各种原因使得土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对土地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1.2执法力度不够
非法占地、非法采砂等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土地资源掠夺,因为其相关利益较大,导致部分人宁愿“铤而走险”,如果没有足够的执法力度,那么违法行为将长期存在且无法消除;而加上林业资源如森林违法案件数量多,调查难度大且成本高、处理程序复杂,周期长,执法难度大,所以也令部分违法人员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再者,没有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不能加大执法力度,相关的罚款标准低、惩处标准高,导致实际上违法成本较低,执法力度不足。
2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1保护优先、科技先行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在性质上是受到保护的,不允许人为干扰破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上要适度,严格把控。开发利用前,要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究、论证,避免盲目开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防止出现过度利用,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可逆的后果。资源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2.2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管理的最佳途径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回收。循环经济的含义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发展方式,是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总的来说,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美国、德国等经济居世界前列的国家陆续推出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高科技水平为依托,是社会参与性较高的生态环境工程,国家需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层面推行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把握自然资源实情,牢固树立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资源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促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大力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和技术型产业,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集约制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完善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浪费。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2.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空白,并且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然不再适应于新时期的发展,所以,加强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之间存在重复、矛盾、交叉,应该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从而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这对于强化市场运行规则、协调统一调整对象的不同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都有着促进作用。在法律法规中,要明确各部门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相关职责、权利与义务,要用立法的形式来避免各部门由于各自的职责不明确而出现的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例如,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由于“多龙治水”而出现分工不明的局面,这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时,应该要避免其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问题,强化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执法力度。
2.4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愈加发达,大数据、云计算应运而生。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检测,却依然不够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应锐意进取,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信息监测技术的常规化,进而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更大进展和突破。另外,我国部分环境监测站工作模式传统守旧,对于信息数据的传送依然采用人工模式,不仅造成极大成本浪费,更因客观因素导致数据信息传送错误、传送疏漏,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目前阶段,环境监测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针对水资源方面,相关科研工作者已经研发出可运用模型。相信在未来,信息技术会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发挥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加需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便捷、有效。
结语
保护区良好的资源优势是大自然的馈赠,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稀有的和珍贵的,资源的退化和灭绝都是不可逆,不可恢复的。我们必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进行保护,重视自然资源的进化特性和可再生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全社会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在有效保护的同时,开展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磊.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3):50-51.
[2]盛冰清.探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08):170-171.
[3]陈磊.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3):50-51.
[4]张国威.自然保护地林地管理特点与问题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20,34(增刊1):69-72.
关键词: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引言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就是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典型性的生态系统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应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发展特色生态环保经济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可以不断更新和繁衍,为人类永续利用。
1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以及生产的首要前提物质,人口增长所消耗的食物以及社会发展都与土地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其不合理,这就使得大量的草原与森林被过度开垦与砍伐,以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同时这也造成土地被过度开发,使得土地出现荒漠化、水土大量流失、河床沉积升高。现阶段,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增,城镇与开发区的建设更是占据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促使耕地面积的逐年降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在这发展过程中,城乡边缘是首当其冲的地理空间,城市的发展與扩张,这就使得边缘地带的土地资源不断缩减。在一些城市发展中,根本没有重视土地资源是否适合耕种,这就导致土地资源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城市在无规则扩增时,情况更为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极为不合理。此外,还存在大量被征集的土地,各种原因使得土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对土地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1.2执法力度不够
非法占地、非法采砂等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土地资源掠夺,因为其相关利益较大,导致部分人宁愿“铤而走险”,如果没有足够的执法力度,那么违法行为将长期存在且无法消除;而加上林业资源如森林违法案件数量多,调查难度大且成本高、处理程序复杂,周期长,执法难度大,所以也令部分违法人员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再者,没有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不能加大执法力度,相关的罚款标准低、惩处标准高,导致实际上违法成本较低,执法力度不足。
2自然资源分类体系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1保护优先、科技先行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在性质上是受到保护的,不允许人为干扰破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上要适度,严格把控。开发利用前,要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究、论证,避免盲目开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防止出现过度利用,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可逆的后果。资源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2.2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管理的最佳途径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回收。循环经济的含义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发展方式,是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总的来说,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美国、德国等经济居世界前列的国家陆续推出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高科技水平为依托,是社会参与性较高的生态环境工程,国家需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层面推行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把握自然资源实情,牢固树立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资源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促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大力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和技术型产业,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集约制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完善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浪费。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2.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空白,并且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然不再适应于新时期的发展,所以,加强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之间存在重复、矛盾、交叉,应该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从而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这对于强化市场运行规则、协调统一调整对象的不同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都有着促进作用。在法律法规中,要明确各部门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相关职责、权利与义务,要用立法的形式来避免各部门由于各自的职责不明确而出现的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例如,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由于“多龙治水”而出现分工不明的局面,这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时,应该要避免其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问题,强化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执法力度。
2.4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愈加发达,大数据、云计算应运而生。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检测,却依然不够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应锐意进取,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信息监测技术的常规化,进而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更大进展和突破。另外,我国部分环境监测站工作模式传统守旧,对于信息数据的传送依然采用人工模式,不仅造成极大成本浪费,更因客观因素导致数据信息传送错误、传送疏漏,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目前阶段,环境监测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针对水资源方面,相关科研工作者已经研发出可运用模型。相信在未来,信息技术会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发挥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加需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便捷、有效。
结语
保护区良好的资源优势是大自然的馈赠,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稀有的和珍贵的,资源的退化和灭绝都是不可逆,不可恢复的。我们必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进行保护,重视自然资源的进化特性和可再生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全社会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在有效保护的同时,开展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磊.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3):50-51.
[2]盛冰清.探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08):170-171.
[3]陈磊.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3):50-51.
[4]张国威.自然保护地林地管理特点与问题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20,34(增刊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