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视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团队的运作水平与业界仍然存在差距。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学生在项目中担任各种不同角色,以协作开发软件作为辅助开发工具,分担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 概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6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
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2 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2.1培养模式形式化,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传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往往采用去企业集训,或者花费一周或者几周时间集中性实训,然而一个软件项目少则数月,多则几年。上述方式无法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学生缺乏对项目的深度认识[2]。
2.2缺乏团队化模式的培养
传统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视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团队的运作水平与业界仍然存在差距。例如在软件设计领域,学生能组成开发小组进行协作,但是职责和角色不清楚,仅满足于编写出能够运行的软件,对过程规范性重视不足,不愿意花费精力完成各阶段的文档撰写等工作。
然而现实项目开发中,很难做到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所有工作。用户对项目质量、开发速度、技术难度、可管理、售后维护和二次开发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在现今社会很难实现。
2.3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培养计划为,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授课程,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温习巩固所学知识。一软件个项目包括需求分析,项目概要设计,项目详细设计、项目测试和项目维护等。上述培养模式无法法让学生建立项目概念,仅仅是完成一个软件作业而已。
3 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构建
以学校实施的“卓越计划”为抓手,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契机,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系统工程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培养具有团队开发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3.1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培养,通过与业界接轨的团队化合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软件开发为例,软件开发团队中包括项目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文档撰写人员,售后维护人员等,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相应角色,协作开发,完成整个项目熟悉整个流程。并要求学生熟悉使用团队开发协作工作(如软件同步工具等)。
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等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避免空谈虚谈。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角色轮换培养,一个大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工作,通过在团队中轮换担任各种角色,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在本课题中,以软件开发为例通过在团队中轮换担任各种角色,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例如,项目一中A同学担任项目经理一职,到了项目二中A同学负责软件测试,项目经理由B同学担任。
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相关专业,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作品。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对软件项目教学进行改革试点,用“认知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和教师及其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需求,找到平衡点,为后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由卓越工程师试点学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教学研讨小组,指定培养方案和管理规定,负责日常教学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监控教学质量,协调出现问题,制定考核目标。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开发及维护[3]。
3.4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应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从学校层面来讲,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老师,应该给与工作量上的减免,科研考核的加分,以及职称评定上的优先政策。作为企业,应挑选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到学生培养中;挑选难易适中的项目,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以工程上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作为学生,应着重培养自身的项目开发能力,在项目小组中对自己合理定位,完成项目考核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学习并定期将学习情况向老师反馈[4]。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 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9-22
[3]祖维,谢兴勇.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7-23
[4] 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 概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6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
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2 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2.1培养模式形式化,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传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往往采用去企业集训,或者花费一周或者几周时间集中性实训,然而一个软件项目少则数月,多则几年。上述方式无法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学生缺乏对项目的深度认识[2]。
2.2缺乏团队化模式的培养
传统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视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团队的运作水平与业界仍然存在差距。例如在软件设计领域,学生能组成开发小组进行协作,但是职责和角色不清楚,仅满足于编写出能够运行的软件,对过程规范性重视不足,不愿意花费精力完成各阶段的文档撰写等工作。
然而现实项目开发中,很难做到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所有工作。用户对项目质量、开发速度、技术难度、可管理、售后维护和二次开发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在现今社会很难实现。
2.3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培养计划为,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授课程,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温习巩固所学知识。一软件个项目包括需求分析,项目概要设计,项目详细设计、项目测试和项目维护等。上述培养模式无法法让学生建立项目概念,仅仅是完成一个软件作业而已。
3 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构建
以学校实施的“卓越计划”为抓手,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契机,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系统工程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培养具有团队开发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3.1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培养,通过与业界接轨的团队化合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软件开发为例,软件开发团队中包括项目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文档撰写人员,售后维护人员等,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相应角色,协作开发,完成整个项目熟悉整个流程。并要求学生熟悉使用团队开发协作工作(如软件同步工具等)。
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等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避免空谈虚谈。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角色轮换培养,一个大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工作,通过在团队中轮换担任各种角色,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在本课题中,以软件开发为例通过在团队中轮换担任各种角色,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例如,项目一中A同学担任项目经理一职,到了项目二中A同学负责软件测试,项目经理由B同学担任。
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相关专业,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作品。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对软件项目教学进行改革试点,用“认知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和教师及其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需求,找到平衡点,为后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由卓越工程师试点学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教学研讨小组,指定培养方案和管理规定,负责日常教学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监控教学质量,协调出现问题,制定考核目标。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开发及维护[3]。
3.4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应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从学校层面来讲,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老师,应该给与工作量上的减免,科研考核的加分,以及职称评定上的优先政策。作为企业,应挑选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到学生培养中;挑选难易适中的项目,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以工程上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作为学生,应着重培养自身的项目开发能力,在项目小组中对自己合理定位,完成项目考核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学习并定期将学习情况向老师反馈[4]。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 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9-22
[3]祖维,谢兴勇.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7-23
[4] 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