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三语 诗词传韵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年5月30日晚,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人头攒动、宾客云集,文艺界、政界和教育界人士齐聚一堂,见证了今年香港音乐界最大的活动之一——香港作曲家联会举办的“诗词传颂”新合唱音乐会。合唱作品一直是香港本土作曲界最青睐的体裁,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香港的左翼音乐运动,多年以来,优秀的合唱作品不断出现,香港合唱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归功于数量众多的合唱团体,更不能忽略为之默默付出的本土作曲家群体。
   上世纪70年代,成长于香港的第一代本土作曲人才陆续留学回港崭露头角,1973年亚洲作曲家同盟在香港设立分会,1983年独立的香港作曲家联会{1}(HKCG)脱胎于此,成为本地最大的、专业性最强的艺术音乐作曲家组织。作曲家联会(以下简称“联会”)三十余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原创合唱作品的出现和发展。早在1992年,联会便出版了12位作曲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作的合唱曲谱。2011年,联会推出的“香港新音乐传播乐谱出版计划”又陆续发行了本土中青年作曲家的多首合唱作品。2013年,联会创会三十周年出版了“原音幻彩”乐谱系列,其中不乏合唱佳作。2016年,香港教育学院联合作曲家联会推出了“唐诗新曲原创合唱系列计划”,委约了二十位本地作曲家根据唐诗创作合唱曲,由雨果唱片公司出版了CD专辑,并成功举办了专场音乐会。
   时隔三年,联会再次举办“诗歌传颂”合唱作品音乐会,既延续了本港乐界的传统,也在新时代语境中进一步推进了专业音乐创作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早在此次音乐会举办的一年半之前,作曲家联会便已经启动此项目,委约30位本港作曲家根据中国古诗词创作合唱曲,最终遴选出十七首佳作集中演出。此次音乐会之盛大不仅体现在本地优秀作曲家云集,更联合了教育界人士共同编创,参与表演的合唱团体多达八个,包括了大学生、中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组成的合唱团,可谓集多方力量共襄盛举。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此时此刻将中华民族优秀的诗词作品以当代音乐语言进行重释,无疑是香港乐界对祖国华诞的集体性献礼。
  语言中的家国意识
   香港自古属于粤语曲,沦为殖民地之后,港英政府开始奉行重英文、轻中文的语言教育政策,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这种政策渗透于九年义务制教育之中,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播。香港回归以后,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实行“两文三语”(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的语言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推行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口语。而本次“诗词传颂”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便是将“两文三语”在合唱中予以呈现,展现了作曲家联会“以原创音乐和民族诗词打破语言界限,加深文化交流”{2}的意图。此次活动受到香港各界极高的关注,音乐会正式开始前,作曲家联会主席梅广钊博士与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在舞台上一同剪彩。
   本次“诗词传颂”音乐会上演的新作选用了从上古至南宋时期的十七首诗词进行谱曲,包括诗经《采葛》一首,北朝诗歌《木兰辞》一首,《枫桥夜泊》(张继)、《登乐游原》(李商隐)、《菊花》(黄巢)、《咏鹅》(骆宾王)、《清明》(杜牧)、《出塞(其一)》(王昌龄)等唐诗十三首,宋词《题西林壁》(苏轼)、《满江红·写怀》(岳飞)两首,其中既有咏叹悲壮之家国情怀的篇章,也不乏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品,可谓将传统诗歌诞生之初至最盛时期的杰作汇聚一堂,全面地展现了传统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的隽永价值。
   此次的创作项目延续了三年前“唐诗新曲原创合唱系列计划”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以“跨艺术”的形式编创教材的目标,不同的是“诗歌傳颂”所选择的文本范围更广,而且凸显了“两文三语”的文化政策,鼓励作曲家同时在一首作品中呈现两种文字、三种语言,将古典诗歌作为不同语言文字汇集的纽带,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的窗口向世界传递。本场音乐会上演的十七首新创合唱作品中,十首为普通话演唱,两首为粤语演唱,五首选择了两种以上的语言演唱,其中大部分都使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
   使用“两文三语”对于当下的香港民众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在音乐中共时地使用它们并非易事。中英文两种文字各有自己的美感和韵味,而普通话、粤语、英文的发音和语调完全不同,在同一部作品中写作适合不同语言的旋律,并贴切地传达诗词本身的内涵和韵味,这对于作曲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以及诗词意蕴的精准传达,作曲家联会特邀香港教育学家麦志广先生担任古诗词的英文翻译,并且特别遴选了教育界人士谱曲的作品进行编配,实现了专业音乐创作与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对接。语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亦是艺术创作的根基,本次创作项目以“三文两语”作为核心要求,展示了以艺术路径推进香港特区母语教育的积极实践,这也是香港新时代文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乐音里的身份意识
   本场音乐会集结了香港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显示了香港音乐创作界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包括香港第一代本土作曲家曾叶发、陈伟光,中年一代的吴巧怡、洪铭健、黎尚冰、李佩珊、谭展辉以及当下年轻的中坚力量梁智轩、李家泰、叶浩堃、刘泳浲、赵学文、梁骞仁、陈启扬、陈展霆、谭家树、孙礼贤。上演的新作中,女声合唱六首,男声合唱两首,混声合唱六首,童声合唱三首,单声合唱一首,其中既有传统调性的创作,也不乏运用新调性的作品,风格不一,从多个角度重新诠释了古诗词之美。以音乐的方式凸显和深化古诗词文本的语音特色和内在趣味乃是本次新作品不同以往的特点,大部分作品都灵活运用了不同语言的腔调和韵味,保持西方合唱传统语汇的同时扩大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在跨文化语境中重释文学经典。
   创作者中资历最深的当属曾叶发教授,他是作曲家联会创会主席和国际乐坛最具声望的香港作曲家。合唱曲是曾叶发颇为热衷的创作体裁,他的《阳关三叠》(1975)、《如梦令》(1984)可谓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华语新合唱作品中的佼佼者,至今仍频繁上演。他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香港本地的合唱创作,前述提及的合唱出版和演出项目不少便是在其主持下完成。而此次“诗词传颂”音乐会再一次显示了他在合唱曲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在为《木兰辞》谱曲时,曾叶发极为敏锐地捕捉了文字中的矛盾冲突,使一首短小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画面感。前四行诗以抒情的中速羽调式四音曲调铺陈,而后突然进入快板,并将首行的“唧唧”两字以宣叙调的形态持续地模仿对位,增添几许进行曲的意味,为第五和第六行军帖点名的紧张情景“造势”,与前段音乐形成大幅度的对比。最后两行诗回到羽调式主题,宣叙式的中段旋律与之对位,深化了伤感和焦急的情绪对立。诗歌文本描写的场景和意义在音乐的重新诠释下得以更为立体、精准的传达,音乐深化了文学理解,寓教于乐,这便是古诗词合唱创作的意义所在。寻找中西方音乐技法与美感之共通点的跨文化视角一直是曾叶发创作的特点,这种无意识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推崇也是香港第一代作曲家所共有的特性。    诗词文辞中的趣味性也是多位作曲家所呈现的核心,而这种特性往往与传统音乐的元素融为一体,《登乐游原》《采葛》《菊花》《相思》等作品都将“念”作为诗词呈现的重要手段,呈现了传统诗歌、戏曲与西方合唱形式的交互。李佩珊创作的《登乐游原》在人声旋律中直接地运用了戏曲的拖腔,将后两行诗以戏曲念白和韵白的形式重复,“无限好”渐强地念出之后,不同声部以甩腔渐进,没有具体音高节奏的语言对位营造了回声的效果,钢琴伴奏则一直以同音的颤音弱奏,如同戏曲中持续进行的锣鼓点。谭展辉创作的《采葛》则运用倚音将“一日不见”的最后一字模仿戏曲甩腔,这一句也不断重复而与诗词的结构保持了一致,它时而作为主旋律出现,时而与其他旋律对位。音乐强化了詩歌的结构特性,文字的亮点被放大而成为音乐的特点。赵学文的《咏鹅》与之类似,作曲家将某些字的尾音衍生为元音,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不断重复,如同小儿咿呀学语,延伸、放大了诗歌的游戏性。
  本场音乐会还有四首特殊的合作作品,《枫桥夜泊》《春望》《题西林壁》《寻隐者不遇》由香港文理书院创办人刘振华先生作曲,分别由作曲家联会四位年轻的理事梁智轩、李家泰、叶浩堃、陈启扬为其编曲,这些作品除《题西林壁》以外都使用了三种语言。刘振华先生虽非专业作曲家,但其歌词和歌曲创作经验却不少,他曾为多所学校编写校歌,多首歌词被选为校际朗诵节{3}读本,三年前也参与了“唐诗新曲原创合唱系列计划”。刘先生创作的曲调以简洁性为宗旨,朗朗上口的特性有利于新作品在基础教育界的传播,这四首作品也延续了作者寻找适合不同语言的曲调将文本清晰传达的一贯风格。《寻隐者不遇》便是一个例证,这首作品以同一个动机展开的主题配合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三种语言,既赋予整体以统一性,也兼顾了不同语言的腔词关系。
  此外,不少作品更为灵活地使用语言,将之与复调音乐技法巧妙地结合。黎尚冰创作的《相思》将不同语言的旋律历时接续和共时对位,普通话主旋律与英语旋律以及粤语反复念诵的“红豆”相对,有时则将两行诗用不同的语言接续,使复调技术与“三文两语”对接为一体。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诗与音乐相伴相生、互为表里,是整个中华民族文艺的最高成就以及审美愉悦感最大来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肌理。更为重要的是,自上古时期以来,诗歌便是审美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传颂”项目新作所凸显的趣味性体现了创作者对音乐受众对象低龄化的期盼,而以当代艺术形式恢复诗歌传统,将传统艺术的意蕴作为支撑现代创作的精神,并实现其教化作用,也最大程度地显示了香港社会在基础教育领域以艺术化路径重塑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
  {1} 香港作曲家联会(Hong Kong Composer’s Guild)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大的艺术音乐作曲家团体,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亚洲作曲家同盟(ACL)香港分会,它也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的会员之一。联会与香港电台(RTHK)以及当地专业演奏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挑选一名作曲家代表香港地区出席国际作曲家论坛(IRC)。2010年起,香港作曲家联会正式成为香港艺术发展局年度资助团体。历任主席:曾叶发、陈永华、陈锦标、卢厚敏,现任主席梅广钊,现有注册会员162人。
  {2} 引自本场音乐会场刊首页联会主席寄语。
  {3} 香港学校朗诵节是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主办的全港学生大型活动,自194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在港岛、九龙、新界 三十多个比赛场地连续比赛 3 个星期,至今已举办了70届。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跨文化视阈下香港当代中乐合奏创作研究(1977—2017)》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7XYS38)
  朱依依
其他文献
2014岁末,歌剧《运之河》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我为能观摩到这样一部与我国现今地位和国家大剧院设施相匹配的原创性大歌剧而感到振奋和自豪。《运之河》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出品。作曲唐建平,编剧冯柏铭、冯必烈。导演邢时苗。歌剧抒写了一部由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主线和隋唐更迭等荡气回肠、令人警醒的历史故事。在此,运河不单是一条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国家荣
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之对应的是唐朝中央用乐管理机构之扩充,开元内教坊、两京左右教坊、宜春院、梨园等先后见诸史册。查阅史籍可知,唐朝用乐管理机构名目较多,通过梳理、分类,我们发现其中许多机构以服务内廷为主要职能。因此,从内廷用乐的研究视角划分内廷用乐管理机构之类型,总结其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代音乐史的研究,进而为探讨唐宋以来相关机构的发展脉络做好准备。  不同于开元内教坊
说起日本艺术文化,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起浮世绘、雅乐、歌舞伎、相扑等一些具有鲜明的传统标志,与之相连的日本文化中的简约、克制、极致等一个个的关键词也跳出脑海;另一方面,先锋音乐、动漫、科技、摩天大楼这些前卫的符号又纷沓而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万花筒般的画面,全盘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主要指西化)犹如两极,看似南辕北辙,却又时常充满意外碰撞和交融,这种并存带来了很多标新立异的事
乐是生命的希望,音乐是生命的延续。”①这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金湘先生对音乐创作事业的寄语,也是他创作精神的追求。2014年11月19日晚,由青年指挥家朱曼执棒的中央歌剧院乐团演出的“砥砺前行——金湘作品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成功举行,此次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作曲系和科研处承办。上半场演出了歌剧《日出》《热瓦普恋歌》《杨贵妃》选段,下半场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雪莲——木卡姆的春天》、琵琶与交
乐的风景”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于4月2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火热开场,它是“2015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重点剧目之一。音乐会以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的《庆典序曲》开场,随着指挥棒铿然一击,乐队以热情奔放的巨大冲击力奏出开始音型,弦乐组的快速跑动顷刻间拉动现场情绪。在《庆典序曲》的引领下,音乐会随后展示了七部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除了众所熟知的经典名作《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彭修文
18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诗乐和鸣”合唱新作品音乐会,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其中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结项展演的合唱新作《宋词五首》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家安鲁新教授作曲。“安鲁新什么时候开始搞作曲了?”不少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都在问——安鲁新曾经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拿到过钢琴硕士和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学位,主攻方向音乐分析。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教授,同
作曲家肖民今年81岁,军旅生涯69年,却依然头脑清晰、思路简洁。他儒雅、谦和、达观,一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2007年,中国音协为他颁发了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该奖参评条件:必须是80岁以上成就卓著者。这表明了:获奖者曾经历过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有着一批像肖民这样的“小八路”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中。他们战斗在抗敌最前线,用音乐表达抗日军民
前在北京召开的“2011年亚太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已将“朱载堉与乐律学研究”列为议项之一。据我记忆,将朱载堉乐律学研究列为国际性的研讨内容,并且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加以观照尚属首次。我作为从事朱载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自然感到十分振奋。  一、我个人从事朱载堉研究工作的简况  1984年我开始关注朱载堉研究。当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进修生郭树群向我求解朱载堉关于算学的文字论述,由此事我认识到朱载堉研
2015年4月9-12日,“第二届太平洋地区音乐院校联盟高峰会议”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此次峰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为期四天,主题是“弦乐演奏与教学”,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一所顶级音乐学院的院长及各院校顶尖音乐家参加。在此期间,共举办了五场院长和教师弦乐论坛、四场音乐会、三个单元的大师课、两个单元的院长峰会,与会的各校室内乐队组合(包括联合乐团
一、音乐的起源  人类第一次发出的声音,无论是吐字还是发声,都是由我们的激情所决定的。愤怒时,我们所发出的清晰的威胁性呼喊来自于舌头和上颚;而温柔时所发出的柔声细语的媒介则是声门。这样一来,一种发音就变成了一种声音。根据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的不同,声音可能产生正常或不正常的语气,也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急剧的变化。节奏和声音都是伴随音节而生的:激情激发了所有的发声器官,所有声音的表达都受到激情的影响。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