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面对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与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动态、整体、有机的理论框架下,从城市雾霾现象入手,从有机统一的整体观、互蕴共容的生存观和长久永续的发展观三个维度提供了解决当前城市生态危机的思维方式,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过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3—0004—03
一、雾霾现象及现代城市生态危机
雾霾,是雾和霾的合称,是具有很强危害性的特殊天气类型,常出现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由于雾霾现象对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影响不断升级,我国已将雾霾天气作为严重危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报。雾霾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独特天气现象。在人员密集的城市区域,经济生产行为及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PM2.5(细颗粒物)的排放。一般来说,空气中少量细颗粒物的存在并不会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当细微颗粒物的排放量大大超出大气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容量极限时,细颗粒物就会不停地积聚。此时如果是静稳天气的话,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仅在这一年的1月,就有四次大规模的雾霾席卷全国30多个省份,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当月非雾霾天气不足六天;2014年1月,国家减灾办第一次将雾霾天气归入自然灾情之列,并进行常规性通报;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针对雾霾问题做出多方面指示。雾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采取了相应举措,但雾霾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12月,南京甚至出现了雾霾自带颜色的奇景。
雾霾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污染物持续大量堆积,但根本原因是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雾霾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一记警钟。雾霾警示人类:城市生态问题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反思。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论旨趣
当今人类面临的城市生态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一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这驱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初,对社会的发展及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就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每当人类陷入危险的困境之时,都会转身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去寻求解决之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福斯特等人通过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敲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生态丧钟’”。与此同时,著名的过程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博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菲利普·克莱顿博士以及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等,也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展开了反思。在此过程中,一大批中国学者逐步走上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结合的道路,“最近正式提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Organie Marxism)新学说,并正在兴起一个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新流派”。
“‘有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派别,更不是西方马克思在学说中的新样式,而是一种独特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按其表述,可理解为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克莱顿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有三个基本范畴,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批驳了资本主义的正义观,从深层次揭示了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义合理的虚伪性。有机马克思主义关注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关系,具有长远的整体视野。有机马克思主义为当前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这无疑有助于破解城市生态危机难题,重建人类文明。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有机统一的整体观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有机哲学关注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关联性,并强调自然界中的现实事物都是关联性的集合,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彼此关联的,共同生存在一个动态生成的有机系统中。过程哲学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思·怀特海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事物”或“存在”构成的,而是由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强调事件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怀特海把任何一个实有和现实事态放到整体与部分、个体与共同体、主体与客体、系统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目的与手段、现实性与超越性等关系中来描述和说明”。怀特海过程哲学是以关系实在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主张“一个机体特性取决于它的环境的特性。一个环境的特性便是联合起来共同构成该环境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实际实有群集的特性的总和”。现代工业文明是建立在高度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巨大的规模毁灭着生态环境。当今,城市生态危机已成为迫切需要人类面对的前沿课题。过程哲学告诉我们,工业文明生产模式引起的不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区域的生态问题,它将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崩溃。
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认为:“人类的关联不仅仅是人与其他人的关联。非人类环境的衰退,使人类遭遇贫困,同时,非人世界发生的事件对人类自身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共在的整体,他们之间不是主客体的支配关系,更不是主仆间的驾驭关系。过于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肆意践踏人与生态问的平衡关系,注定会遭受到自然界的回击。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只有用一种整体性的眼光,才能将人类、宇宙、自然放在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和把握。现代技术理性将自然客体化,将自然纯粹地作为物去对待,野蛮地剥夺了自然的内在规定性。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专横且缺乏远见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为自然赋予生命内涵,在它看来,地球是一个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共在整体。 2.互蕴共容的生存观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怀特海有机哲学有机融汇而成的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关联性,将人类视为自然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斗争的,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二者是互蕴共容的关系。张秀华教授认为:“所谓互蕴共容,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存在状态。当说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与之有互蕴共容关系的其他各方也随之在场。”
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善于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并始终追求这种人与自然互蕴共容的和谐关系。《易经》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哲学与社会实践的理论来源,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注重矛盾的阴阳两极的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易经》阐释了世界万物以自发和创造性的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提出天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观天道以立人道是《易经》中和谐思想的精华,主张“人道”绝不能凌驾于“天道”之上,《易经》无妄卦中提到无“妄行,有眚,无攸利”,强调人要顺乎天道,绝对不要妄自非为,否则必招灾难。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行事,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重要的思想基础。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处于这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宇宙等更大整体互蕴共容的一部分。
互蕴共容的生存观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这表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情”的理论,它提倡对待自然界的众生万物要有一颗厚道的仁爱之心。有机马克思主义要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以一种有“情”的方式对待自然,要彻底摒弃人与自然间的主客对立关系。人类如果过分地奴役和榨压自然,就会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有限。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调和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形式对生态环境的野蛮践踏,要从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着手。当然,互蕴共容绝不仅仅只是为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寻求出路。以一种仁厚的态度的对待自然,改变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支配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共在的有“情”的世界,是全人类的诉求。
3.长久永续的发展观
城市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原子式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一只顾局部问题和眼前利益的思维方式,导致全球可持续发展出现了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动态的变化和有机的整合,它既强调当下横向事件的整体关联性,又强调时间纵向的事件整体性,即过去是影响现在事件的所有因素的集合,现在是影响未来事件的所有因素的集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处于同一时间性的关联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特别关注每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它认为“更多复杂的事件不仅仅是重复过去,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整合和改造之前的事件”。根据有机马克思主义,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要持有长远的视野,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将共同福祉作为核心原则。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长久永续的发展观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这种长久永续的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阐释了这种长久永续的发展观的现实价值。这有助于克服现代工业文明主客对立的发展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为解决当前生态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新生事物,但我们不应该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把它等同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框架。“有机”绝不是静态的、绝对的,“有机”意味着它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于西欧,到传播于东欧,再传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个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具体现实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才有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生态危机现实下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肯定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并对全球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筹划。
[责任编辑 冒洁生]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过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3—0004—03
一、雾霾现象及现代城市生态危机
雾霾,是雾和霾的合称,是具有很强危害性的特殊天气类型,常出现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由于雾霾现象对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影响不断升级,我国已将雾霾天气作为严重危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报。雾霾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独特天气现象。在人员密集的城市区域,经济生产行为及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PM2.5(细颗粒物)的排放。一般来说,空气中少量细颗粒物的存在并不会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当细微颗粒物的排放量大大超出大气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容量极限时,细颗粒物就会不停地积聚。此时如果是静稳天气的话,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仅在这一年的1月,就有四次大规模的雾霾席卷全国30多个省份,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当月非雾霾天气不足六天;2014年1月,国家减灾办第一次将雾霾天气归入自然灾情之列,并进行常规性通报;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针对雾霾问题做出多方面指示。雾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采取了相应举措,但雾霾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12月,南京甚至出现了雾霾自带颜色的奇景。
雾霾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污染物持续大量堆积,但根本原因是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雾霾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一记警钟。雾霾警示人类:城市生态问题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反思。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论旨趣
当今人类面临的城市生态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一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这驱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初,对社会的发展及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就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每当人类陷入危险的困境之时,都会转身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去寻求解决之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福斯特等人通过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敲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生态丧钟’”。与此同时,著名的过程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博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菲利普·克莱顿博士以及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等,也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展开了反思。在此过程中,一大批中国学者逐步走上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结合的道路,“最近正式提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Organie Marxism)新学说,并正在兴起一个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新流派”。
“‘有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派别,更不是西方马克思在学说中的新样式,而是一种独特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按其表述,可理解为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克莱顿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有三个基本范畴,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批驳了资本主义的正义观,从深层次揭示了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义合理的虚伪性。有机马克思主义关注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关系,具有长远的整体视野。有机马克思主义为当前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这无疑有助于破解城市生态危机难题,重建人类文明。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有机统一的整体观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有机哲学关注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关联性,并强调自然界中的现实事物都是关联性的集合,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彼此关联的,共同生存在一个动态生成的有机系统中。过程哲学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思·怀特海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事物”或“存在”构成的,而是由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强调事件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怀特海把任何一个实有和现实事态放到整体与部分、个体与共同体、主体与客体、系统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目的与手段、现实性与超越性等关系中来描述和说明”。怀特海过程哲学是以关系实在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主张“一个机体特性取决于它的环境的特性。一个环境的特性便是联合起来共同构成该环境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实际实有群集的特性的总和”。现代工业文明是建立在高度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巨大的规模毁灭着生态环境。当今,城市生态危机已成为迫切需要人类面对的前沿课题。过程哲学告诉我们,工业文明生产模式引起的不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区域的生态问题,它将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崩溃。
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认为:“人类的关联不仅仅是人与其他人的关联。非人类环境的衰退,使人类遭遇贫困,同时,非人世界发生的事件对人类自身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共在的整体,他们之间不是主客体的支配关系,更不是主仆间的驾驭关系。过于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肆意践踏人与生态问的平衡关系,注定会遭受到自然界的回击。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只有用一种整体性的眼光,才能将人类、宇宙、自然放在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和把握。现代技术理性将自然客体化,将自然纯粹地作为物去对待,野蛮地剥夺了自然的内在规定性。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专横且缺乏远见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为自然赋予生命内涵,在它看来,地球是一个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共在整体。 2.互蕴共容的生存观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怀特海有机哲学有机融汇而成的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关联性,将人类视为自然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斗争的,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二者是互蕴共容的关系。张秀华教授认为:“所谓互蕴共容,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存在状态。当说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与之有互蕴共容关系的其他各方也随之在场。”
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善于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并始终追求这种人与自然互蕴共容的和谐关系。《易经》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哲学与社会实践的理论来源,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注重矛盾的阴阳两极的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易经》阐释了世界万物以自发和创造性的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提出天与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观天道以立人道是《易经》中和谐思想的精华,主张“人道”绝不能凌驾于“天道”之上,《易经》无妄卦中提到无“妄行,有眚,无攸利”,强调人要顺乎天道,绝对不要妄自非为,否则必招灾难。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行事,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重要的思想基础。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处于这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宇宙等更大整体互蕴共容的一部分。
互蕴共容的生存观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这表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情”的理论,它提倡对待自然界的众生万物要有一颗厚道的仁爱之心。有机马克思主义要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以一种有“情”的方式对待自然,要彻底摒弃人与自然间的主客对立关系。人类如果过分地奴役和榨压自然,就会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有限。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调和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形式对生态环境的野蛮践踏,要从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着手。当然,互蕴共容绝不仅仅只是为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寻求出路。以一种仁厚的态度的对待自然,改变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支配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共在的有“情”的世界,是全人类的诉求。
3.长久永续的发展观
城市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原子式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一只顾局部问题和眼前利益的思维方式,导致全球可持续发展出现了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动态的变化和有机的整合,它既强调当下横向事件的整体关联性,又强调时间纵向的事件整体性,即过去是影响现在事件的所有因素的集合,现在是影响未来事件的所有因素的集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处于同一时间性的关联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特别关注每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它认为“更多复杂的事件不仅仅是重复过去,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整合和改造之前的事件”。根据有机马克思主义,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要持有长远的视野,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将共同福祉作为核心原则。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长久永续的发展观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这种长久永续的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阐释了这种长久永续的发展观的现实价值。这有助于克服现代工业文明主客对立的发展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为解决当前生态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新生事物,但我们不应该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把它等同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框架。“有机”绝不是静态的、绝对的,“有机”意味着它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于西欧,到传播于东欧,再传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个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具体现实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才有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生态危机现实下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肯定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并对全球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筹划。
[责任编辑 冒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