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不断发展改革,逐步形成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方向,但也存在行业特色弱化、办学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同构性、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凝练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分类管理,积极倡导各高校培育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不拘一格培养和引进师资,深化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验,为市属高校特色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教育质量获得稳步提升。面向未来,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在北京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首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既要提高办学质量,更要办出特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分析
1.从发展历程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适应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多数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行业特色有所弱化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建立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2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4所)和改革开放以后(4所)三个阶段,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成立的。从隶属关系上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分为北京市属高校(9所)和北京市管高校(11所)两类,北京市管高校都具有行业发展的背景,1998年以后划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因此,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大部分具有行业背景,在服务首都、行业和地方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一批优势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有的高校已经成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然而,目前这些行业特色高校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一是行业特色高校在划归到地方管理之后,原行业主管部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指导和扶持日渐减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校发挥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二是在首都高等教育系统中,行业特色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原有在主管部门管理下学科面和服务面窄的劣势开始凸显,导致其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三是许多行业特色高校为了生存开始设立社会发展需求热门的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导致行业特色的弱化。因此,行业特色高校要优先关注行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行业特色,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从办学理念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体现出其社会功能及为行业服务的特点,但办学理念有所趋同,尚未提升到大学精神层面
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正如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其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风格。
首先,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方针,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各高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办学指导思想都强调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北京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纲要、文件的精神。
其次,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特色化办学的重要性,将其办学特色提升到办学理念乃至大学精神的高度。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90%的高校都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行特色化办学,将办学特色作为其办学理念之一。有的高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办学理念进行凝练,将其概括为自身的办学特色,如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应用性教育理念,中国戏曲学院形成了以“规范严谨、中正浑厚”为人才素质特征的学院风格等。
再次,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各自的行业特点,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为学为师,求实求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崇德尚能,经世济民”,首都医科大学的“扶伤救世,敬德修业”,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都突出了其行业特色和对培养人才特点的定位。
最后,多数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比较趋同。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浓缩凝聚,也是高校办学特色的表征之一。笔者收集了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校训,只有少数高校校训比较有特点,多数高校校训中所运用的词语重复。有近40%的高校使用了“勤奋”“求实”“创新”等词,20%的高校使用了“团结”“严谨”等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没有突出特色,体现不出自身个性和价值观。
3.从办学定位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日趋理性,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渐趋形成,但也存在求全、攀高以及服务面向尚不明确等问题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所学校具有办学特色的基础。笔者对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办学定位分別涉及办学类型、办学目标、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四个方面。其中,在办学类型定位方面,可以划分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多科性大学、艺术院校、教学型或应用型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可以分为追求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水平、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在办学层次方面,多数高校立足本科办学,部分高校提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个别高校提出建成研究生院,在全国一争高下的目标。在服务面向定位方面,多数高校强调为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部分高校并不局限于服务北京地区,提出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方向;还有的高校提出为北京地区服务的办学思想,但比较笼统;有的高校甚至在指导思想中未提及为北京地区服务。
总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日趋理性,力争在本行业领域中办出特色,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不同服务面向的北京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形成。但同时,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的发展定位存在“求全”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科规模扩充上,如部分高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新增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了60个以上。第二,部分高校办学定位存在“攀高”现象。根据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十一五”规划定位,将有50%以上的高校成为教学研究型或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学,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是不现实的。第三,部分高校的服务面向尚不明确。目前,多数高校强调了面向区域和世界办学,为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还有个别高校没有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涵盖到其办学思想之中。
4.从学科专业来看,北京市加强了学科结构调整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增加与新兴行业和领域相关专业,各类高校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但学科同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以此来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北京市高校专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强调其应用性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2008年,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建设319个市级特色学科,347个市级重点学科。新增设的21个专业中,与文化创意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新兴行业和领域相关的专业占40%左右,如“会展经济与管理”“景观建筑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农村区域发展”等,强调专业设置与北京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各高校也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特色的探索和实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适应性,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调整,满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艺术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唯一性,代表着國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最高水平,特色鲜明。同时面向临床医学、体育和教师教育行业办学的高校,办学特色也比较明显。除此之外,60%的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于多科性和可融合、渗透、协调发展的高校,部分高校突出了本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强调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科建设的同构性比较强。
5.从特色项目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本校的办学特色,立足行业、面向首都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特色项目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分析部分高校的特色项目总结发现,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特色项目覆盖了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三个方面,其中重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共有的特色是施行立足实践、依托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其中70%的高校都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特色,如北京电影学院提出鲜明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联合大学强调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首都体育学院提出依托体育赛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提出“四位一体”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强调培养面向首都地区、本行业内的应用性人才并将其作为办学特色,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应用性人才,北京印刷学院提出培养印刷出版专门人才,北京工商大学提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北京舞蹈学院提出培养舞蹈专业的英才,北京物资学院提出培养物流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等,体现了各行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政策建议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首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行业特色弱化、办学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同构性、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培育凝练不足等问题。对如何引导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合理定位,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培育个性化的大学精神,提升办学特色的灵魂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首先要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和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针;通过培养良好的校风、建设隐性课程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等途径,营造培育大学精神的校内环境;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提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使大学精神制度化;继承本校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这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前提。
2.倡导百花齐放的办学定位,加强分类管理,引导其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各校的学科基础、专业优势、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将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分类,实施分类管理。第一,建立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重点支持的机制。第二,进行地方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放开北京市属高校招收外地生源的限制,尝试让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另外设计考卷,根据本校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行人才选拔。第三,构建多元化评估的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允许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使各级各类高校有明确的不同的奋斗目标,各得其所。
3.不拘一格培养和引进师资,为发展办学特色提供智力保障
特色化办学,最关键是要有特色化的教师。第一,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校领军人才,可以在部分高校尝试自主聘任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第二,培育和引进“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依靠传统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外,吸纳企业中相关行业和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教学潜质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特色学科专业的教师。第三,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全国或世界各地本行业内的顶尖师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加强对特色专业和学科的科学研究,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提升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办学特色突者,均施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育人模式和就业模式。要建设有特色的高校这三个方面都应该与之相适应。因此,应该积极为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引导,促其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和实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相关行业、企业在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育人、就业中发挥作用;重点支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市场急需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5.突显行业特色,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营造良好的行业特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制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创新能力建设等政策时,充分考虑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属性和服务面向;加大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经费投入;在科研项目方面适当向行业高校倾斜,鼓励部分行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建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鼓励行业特色高校与各部门所属的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建立并完善行业(职业)工程师(技术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等。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教育质量获得稳步提升。面向未来,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在北京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首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既要提高办学质量,更要办出特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分析
1.从发展历程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适应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多数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行业特色有所弱化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建立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2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4所)和改革开放以后(4所)三个阶段,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成立的。从隶属关系上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分为北京市属高校(9所)和北京市管高校(11所)两类,北京市管高校都具有行业发展的背景,1998年以后划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因此,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大部分具有行业背景,在服务首都、行业和地方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一批优势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有的高校已经成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然而,目前这些行业特色高校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一是行业特色高校在划归到地方管理之后,原行业主管部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指导和扶持日渐减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校发挥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二是在首都高等教育系统中,行业特色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原有在主管部门管理下学科面和服务面窄的劣势开始凸显,导致其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三是许多行业特色高校为了生存开始设立社会发展需求热门的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导致行业特色的弱化。因此,行业特色高校要优先关注行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行业特色,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从办学理念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体现出其社会功能及为行业服务的特点,但办学理念有所趋同,尚未提升到大学精神层面
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正如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其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风格。
首先,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方针,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各高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办学指导思想都强调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北京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纲要、文件的精神。
其次,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特色化办学的重要性,将其办学特色提升到办学理念乃至大学精神的高度。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90%的高校都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行特色化办学,将办学特色作为其办学理念之一。有的高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办学理念进行凝练,将其概括为自身的办学特色,如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应用性教育理念,中国戏曲学院形成了以“规范严谨、中正浑厚”为人才素质特征的学院风格等。
再次,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各自的行业特点,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为学为师,求实求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崇德尚能,经世济民”,首都医科大学的“扶伤救世,敬德修业”,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都突出了其行业特色和对培养人才特点的定位。
最后,多数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比较趋同。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浓缩凝聚,也是高校办学特色的表征之一。笔者收集了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校训,只有少数高校校训比较有特点,多数高校校训中所运用的词语重复。有近40%的高校使用了“勤奋”“求实”“创新”等词,20%的高校使用了“团结”“严谨”等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没有突出特色,体现不出自身个性和价值观。
3.从办学定位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日趋理性,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渐趋形成,但也存在求全、攀高以及服务面向尚不明确等问题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所学校具有办学特色的基础。笔者对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办学定位分別涉及办学类型、办学目标、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四个方面。其中,在办学类型定位方面,可以划分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多科性大学、艺术院校、教学型或应用型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可以分为追求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水平、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在办学层次方面,多数高校立足本科办学,部分高校提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个别高校提出建成研究生院,在全国一争高下的目标。在服务面向定位方面,多数高校强调为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部分高校并不局限于服务北京地区,提出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方向;还有的高校提出为北京地区服务的办学思想,但比较笼统;有的高校甚至在指导思想中未提及为北京地区服务。
总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日趋理性,力争在本行业领域中办出特色,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不同服务面向的北京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形成。但同时,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的发展定位存在“求全”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科规模扩充上,如部分高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新增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了60个以上。第二,部分高校办学定位存在“攀高”现象。根据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十一五”规划定位,将有50%以上的高校成为教学研究型或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学,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是不现实的。第三,部分高校的服务面向尚不明确。目前,多数高校强调了面向区域和世界办学,为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还有个别高校没有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涵盖到其办学思想之中。
4.从学科专业来看,北京市加强了学科结构调整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增加与新兴行业和领域相关专业,各类高校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但学科同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以此来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北京市高校专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强调其应用性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2008年,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建设319个市级特色学科,347个市级重点学科。新增设的21个专业中,与文化创意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新兴行业和领域相关的专业占40%左右,如“会展经济与管理”“景观建筑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农村区域发展”等,强调专业设置与北京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各高校也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特色的探索和实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适应性,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调整,满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艺术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唯一性,代表着國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最高水平,特色鲜明。同时面向临床医学、体育和教师教育行业办学的高校,办学特色也比较明显。除此之外,60%的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于多科性和可融合、渗透、协调发展的高校,部分高校突出了本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强调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科建设的同构性比较强。
5.从特色项目来看,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本校的办学特色,立足行业、面向首都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特色项目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分析部分高校的特色项目总结发现,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特色项目覆盖了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三个方面,其中重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共有的特色是施行立足实践、依托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其中70%的高校都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特色,如北京电影学院提出鲜明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联合大学强调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首都体育学院提出依托体育赛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提出“四位一体”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强调培养面向首都地区、本行业内的应用性人才并将其作为办学特色,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应用性人才,北京印刷学院提出培养印刷出版专门人才,北京工商大学提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北京舞蹈学院提出培养舞蹈专业的英才,北京物资学院提出培养物流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等,体现了各行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政策建议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首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行业特色弱化、办学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同构性、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培育凝练不足等问题。对如何引导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合理定位,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培育个性化的大学精神,提升办学特色的灵魂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首先要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和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针;通过培养良好的校风、建设隐性课程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等途径,营造培育大学精神的校内环境;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提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使大学精神制度化;继承本校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这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前提。
2.倡导百花齐放的办学定位,加强分类管理,引导其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各校的学科基础、专业优势、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将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分类,实施分类管理。第一,建立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重点支持的机制。第二,进行地方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放开北京市属高校招收外地生源的限制,尝试让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另外设计考卷,根据本校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行人才选拔。第三,构建多元化评估的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允许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使各级各类高校有明确的不同的奋斗目标,各得其所。
3.不拘一格培养和引进师资,为发展办学特色提供智力保障
特色化办学,最关键是要有特色化的教师。第一,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校领军人才,可以在部分高校尝试自主聘任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第二,培育和引进“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依靠传统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外,吸纳企业中相关行业和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教学潜质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特色学科专业的教师。第三,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全国或世界各地本行业内的顶尖师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加强对特色专业和学科的科学研究,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提升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办学特色突者,均施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育人模式和就业模式。要建设有特色的高校这三个方面都应该与之相适应。因此,应该积极为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引导,促其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和实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相关行业、企业在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育人、就业中发挥作用;重点支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市场急需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5.突显行业特色,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营造良好的行业特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制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创新能力建设等政策时,充分考虑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属性和服务面向;加大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经费投入;在科研项目方面适当向行业高校倾斜,鼓励部分行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建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鼓励行业特色高校与各部门所属的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建立并完善行业(职业)工程师(技术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等。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