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
在欧洲大陆上风行55天——算上安道尔和梵蒂冈两个袖珍国,我一共游历了二十个国家,三十个城市,有走马观花,如在赫尔辛基、里加和塔林等,也有深入观察,如在巴塞罗那、雅典和柏林等……
以前我曾到过欧洲,但时间很短,也没什么明确的目的性,所以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以记者的眼光,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那么多、那么细致的留意和思索。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欧洲大陆上的一切,仍怀有浓厚的兴趣:宏伟壮观的皇家大院,极富情调的幽静小巷,以及哥特式或拜占庭风格的教堂等等,但是,我更多、更迫切和更主要地,还是想探求欧洲的人文历史传承与现代欧洲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经脉相连。所以,在55天里,我尽可能多地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接触(之所以说接触,那是因时间、语言等条件所限,仍不能深入交往),其中有纽伦堡的公交公司职员,有希腊爱琴岛上定居的富豪夫妇,有阿姆斯特丹的裸体舞蹈家(自称),也有教师和政府的公职人员,当然,最多的还是小饭馆、小旅店的老板和四处游逛的“背包族”。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最大限度地了解了目前欧洲人的一些生活观念。
严格地说,欧洲大陆很多一线城市,无论是巴黎还是罗马,抑或马德里和布拉格,其“阴暗面”与中国大陆的城市相比处于伯仲之间,行人闯红灯、啤酒瓶(罐)随处放、马路上烟蒂狼藉、乞丐和流浪汉遍布大街小巷……但欧洲大都市的这些乱象,并没有掩盖——人们日常生活中至关紧要的三大要素,安全、诚信和便捷所散发出的光彩(这三大要素也正是现阶段我们这儿的“短板”)。当然,就像我上述的“阴暗面”一样,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中,有欺诈、有谎言,也有小偷和流氓,还有不公正和黑势力,但这就像中国与巴西或德国进行足球比赛一样,我们有时也能踢进对方一个球,但人家却能灌你五个甚至六个球,道理很简单,因为对决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国民,乃至一部分精英,或自诩为精英的人,不懂或故意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这是一种愚蠢,更是一种悲剧。
所以,在叙述之前(也为了弱化和消除这种愚蠢和悲剧),我先用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小故事做铺垫: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家公司的掌门人派一个下属去欧洲考察同行业的情况。几个星期后,考察者回来向上司汇报考察结果,他说了欧洲同行的一大堆缺点,最后作出的结论是,对手不值得重视。翌日,这位考察者被公司董事会解雇了,理由是:考察,不是去考察对方的缺点,主要是发现人家的优点,哪怕只是在某些个细节上反映出的优点。
我的感悟,就从“某些个细节上反映出的优点”说起……
一、现象背后的生存安全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他应该享有一些最基本的权利,比如吃饭睡觉、思考说话、劳动休息、繁衍后代、享受教育等。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来解释,即依次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较低层次)向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层次)逐步发展。而人的安全需求,按照当今常规意义上的解释,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就现实国情来看,安全需求,是我们国家大多数国民在现阶段向往、或正在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
所以,我想用几个细节来说明我们在享受安全保障方面与欧洲大陆的差距,而细节,有时比理论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使人接受。
1、没有防盗窗的注释
北欧的夏天很凉爽,即便是三伏季节,白天最高温大都在25度左右,入夜后一般是15度上下。到达斯德哥尔摩后,第一个晚上睡觉前,我习惯性地去阳台关窗,女儿问我是否因为怕冷?我说不是。女儿再问:那为什么要关窗?我说你这儿是二层楼,又没安装防盗窗,晚上不安全。女儿说:你四周看看,这儿有哪一幢楼装防盗窗的?你看,底层的住户也开着。放心吧,这儿一般没入室行窃的小偷。如真发生那样的事,会上头版头条的。
后来我发现,我所到达的欧洲三十个城市,以及三个小镇和希腊爱琴海小岛上的那个村庄,几乎都没有装防盗窗的,包括我所住宿过的26家旅社,不管是星级宾馆,还是私人小店,也没见过装防盗窗的。我在雅典、安道尔、维尔纽斯住的旅馆,地处幽深小巷,很僻静、很简陋,但晚上睡觉也开着窗。我只拍到两张装有防盗窗的照片,一张是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见图),另一张是华沙大学临街的一幢楼(见图),但里面的人告诉我,这是二十年前留下的。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我立此存照。
难道真的没有窃贼?
我曾有一次参加旅行社的组团,去法国和意大利游玩,那个导游不下十次谆谆叮嘱全体游客,一定要仔细保管好自己的钱包,因为那些国家扒手横行,卢浮宫、凡尔赛宫、罗马的小弄堂等,更是扒手的天堂,而且专偷中国大陆的游客(国内的媒体也屡屡刊载中国游客在欧洲被窃的报道)。除此以外,我还亲眼看到欧洲许多大城市的地铁和街头,流浪汉、乞丐济济,行乞的牌子上千篇一律写着“我饿了”。饥不择食,饿不择手段,这似乎应该是常理,但现在面对这种不合常理的社会现象,我有点不解和迷惘。
我请欧洲的朋友解释这个矛盾,但他们都面面相觑,不知作何答。因为他们在欧洲生活的日子里,不管是一年半载的,还是数十年的,都还没有失窃过财物的经历。其中有一位后来解释道:也许入室行窃的成本太高,敲窗砸门的,动静也太大,不如做扒手来得方便和隐秘。我觉得这解释虽属戏言,但也许最是接近合理。如此可见,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欧洲的城市里,扒手是有的,抢银行的江洋大盗也是有的,但入普通市民家行窃的小偷,却是凤毛麟角。
我在威尼斯碰到一位上海籍的女导游,她说她听说过很多中国游客在意大利和法国遭窃的故事,但她来这个城市14年了,却从没被偷过一次。
2、背包方式的另类折射
我领教的第二个安全的细节,是欧洲人挎双肩包的方式。
在中国的城市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双肩包不是背的,而是直接置于胸前。以前我一直误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一种“酷”的表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防范手段。
除了斯德哥尔摩,我真正出门行游的第一站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那天下飞机,在上机场大巴前,我让女儿把双肩包挪到胸前,她很奇怪地问我为什么?我说你在上海时不都这样背吗?她说你看周围有哪一个人这样背的?我那样背包,不就成了刚来一星期的留学生了嘛。
后来我注意到,在欧洲城市的大街上,把包挎在胸前的大都是中国人,他们通常是两类人:一是旅游者,他们是恐遭不测而谨守导游的“谆谆叮咛”;二是刚到欧洲不满一星期的留学生,因为他们一时旧习难改,但第二个星期他们就入乡随俗了。
我回国后看到,挎双肩包的中国人,大都把包置于胸前;同时我又发现,周围挎双肩包的外国人,仍大都把包背在身后(我不知他们日后是否也会入乡随俗)。
3、不必忧虑的夜半独行
我说的第三个安全的细节,源自我的个人际遇,或许不具普遍意义。但迄今为止,我周围去过欧洲的亲朋好友,同事同道,没有持相异观点者。
因为航班、车次等原因,慕尼黑、法兰克福、布拉格、克拉科夫、雅典、马德里这六个城市,我们都是深夜抵达的。每次走出火车站、机场大巴或地铁的出口,总是看到不少各种肤色的流浪汉,以及被我们主观意识认定的“不良少年”,或坐在台阶上,或倚偎在路灯的灯柱下。好几次从这些人身旁走过时,我头脑中“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便油然而生。
但这实在属于是杯弓蛇影。
那天我们从雅典机场出来已是晚上十点半,再乘地铁赶到借宿旅馆的那条街上时已近十二点了。我们一行三人,拖着行李箱,急急地走在幽静昏暗的弹格路上,寻找网上预订了的那家旅馆。因为那小街没有路牌,再加上已是午夜时分,所以我们在附近转悠,一时摸不着北。焦急中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了一声:嗨,中国人,你们在找什么?我们回头一看,是个衣着邋遢的“不良中年”。我们夫妇俩不敢搭茬,女儿大着胆子随便回问了一句:你知道某某旅馆吗?“不良中年”上前一步,用手指着反方向说,就在你们刚才走过来的左面那条横街上,往前大约一百米。我见没什么不安全因素,就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们是中国人?那人回答道:到我们这儿来旅游的亚洲人,以前大多数是日本人,但现在多是中国人,所以我猜想你们是中国人。我连声道谢。他却摆着手朝我们友好地笑着。女儿对我说,在斯德哥尔摩,她经常在图书馆看书到深夜,然后踏着冬夜的积雪,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步行半小时回家,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安全感。原以为雅典前段时间在骚乱,社会治安肯定难以和斯德哥尔摩同日而语,现在看来是有点小人之心了。夫人接口道:我只是没料到一个“不良中年”,竟能说这么好的英语。
希腊,没什么大的产业,旅游是希腊的第一支柱产业,其次是造船,别的在国际上都排不上号。所以,环境造就人,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要“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另外,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很多人会说几句英语,至少你问路没问题,而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则都会说英语,这也是旅游环境建设一种表现。
二、福利覆盖的保障基础
如果说,人的五大需求的依此递进,是显示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坐标,那么,安全需求中各个内容的逐一实现,就是折射当时社会状况的镜子。所以,当人身安全有了基本保障之后,生活稳定和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求就被人们所关注起来了。
1、幸福指数与高额税收
有一次,我在捷克看电视新闻(女儿翻译的内容),其中有一条说到:盖洛普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北欧的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在受调查的155个国家中名列前四。新闻中还说,这四个北欧国家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更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西欧的瑞士、卢森堡人均收入高于北欧四国,但国民幸福感指数却低于北欧国家。由此可见,幸福感与个人口袋里“钱”的多少以及“国家强大”并不完全成正比。
现在,国际社会把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称为“从摇篮到坟墓”,它覆盖出生成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失业伤残、就业培训、妇女工作等各个方面。以统计数字看,北欧国家的“产业财富”远不如美国、日本、西欧,当然也远不如我国,但他们的政府,却能用那么多的财政支出来建立高福利制度,这让大多数缺乏资讯来源,以及即便踏出国门,却仍难以考察“他山之石”的中国人很难理解。
我女儿有位瑞典朋友,是斯德哥尔摩一家高级宾馆的设备维修保养经理,有次在饭桌上我询问他的收入状况,他说他每月薪水3.2万克朗,但实际到手的仅1.8万出头一点,因为要交40%的税(瑞典克朗与人民的比值,基本上是1:1上下)。后来我从当地人还口中了解到,瑞典不但要交很高的个人所得税,而且还是累进税率制。大致情况是,产业工人的平均所得税是35%,一般的职员(类似我国的事业单位)40%,而一些高收入者,企业家、商人、演员、运动员等,所得税高达80%。所以,为什么像“世界拳王争霸赛”,或是什么著名歌星演唱会等一些商业娱乐活动,一般不会放到北欧国家去举办,道理很简单,西瓜被国家抱去,你只能捡一些芝麻。我们夫妇曾与瑞典的一位营业员聊天,说到收入交税什么的,她嘴一撇,很轻蔑地说,一个唱歌的,怎么能让他(她)有十倍于我的收入呢?交80%的税,应该的,我觉得应该交90%。
但瑞典的税还不是最高的,丹麦更猛,个人所得税高达50%,“相对宽松”一点的是挪威,从29%起征,一直到48%,但对高收入者却是与瑞典丹麦如出一辙。芬兰的税收也同样“生猛”。我有一熟人,在赫尔辛基诺基亚总部工作,他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赫尔辛基大学读书,假日里打点零工,但就是像他这样的学生打工者,也要交40%的个人所得税。
那么,如此高的税收收入流向何处,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
据资料显示,北欧、西欧大多数国家把约40%税收用在社会保障上,这是由立法保证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欧,西欧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整体财政支出很高,大约占到GDP的30%左右,其中瑞典最高,达32%,其次是法国、德国和丹麦,皆在30%左右,芬兰最低,26%。最近几年欧盟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有所调整,财政支出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简言之,北欧、西欧国家奉行的是“高收入-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这样一个社会循环,而这一切,正是实现安全需求中那个“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求”的基础。
2、高福利下的阴影
当然,北欧国家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使政府财政日益吃紧,其次是高税收导致一些富豪移民国外,还有就是社会福利太优渥,使整个社会的创新机制有点萎缩。我还观察到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社会福利主义”滋生一批,甚至是一大批不劳而获者。
历史上,北欧的生存环境恶劣,冬季长达六个月以上,而且一到冬日,白天大多五小时不到。光照不足,农作物生长就受制约,再加上整体地区的资源不丰富,所以北欧人民素以勤劳、俭朴而著称。但目前在国家高福利的保障下,有不少国民,特别是年轻人,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思想较重。我接触过好几个瑞典的“失业青年”,他们一副散漫的样子,在我们国家是要被归类到游手好闲一族的。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宾馆的设备维修保养经理,28岁,大学毕业5年了,但我和他交往时,他才刚刚工作了十几天,而这之前,他一直是“失业者”。跟他一块来吃饭的一位大学同学,像他一样“失业”了5年之后,又重新回母校去念研究生了。我问他们前5年怎么没找工作?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没有合适和理想的工作岗位。我再问他们这5年他们如何生活的?答曰:有时也打打零活,但大多数时间是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去了。我很惊诧,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竟然有闲、有脸拿着“失业救济”去旅游?在瑞典,乃至整个北欧,这样的“失业者”不在少数,我调查过,瑞典的“失业率”高达20%,但这样高的“失业率”,社会却能安然无恙,我又是很惊诧。
我回国前,当地一位教师对我说,他们国家,包括挪威、芬兰、法、德等国,为了遏制“失业率”,并对“懒汉和不劳而获者”有所制约,已开始制定一些政策,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
我觉得这不但是应该的,而且还是合理与必需的。
(待续)
责任编辑:王震国
在欧洲大陆上风行55天——算上安道尔和梵蒂冈两个袖珍国,我一共游历了二十个国家,三十个城市,有走马观花,如在赫尔辛基、里加和塔林等,也有深入观察,如在巴塞罗那、雅典和柏林等……
以前我曾到过欧洲,但时间很短,也没什么明确的目的性,所以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以记者的眼光,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那么多、那么细致的留意和思索。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欧洲大陆上的一切,仍怀有浓厚的兴趣:宏伟壮观的皇家大院,极富情调的幽静小巷,以及哥特式或拜占庭风格的教堂等等,但是,我更多、更迫切和更主要地,还是想探求欧洲的人文历史传承与现代欧洲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经脉相连。所以,在55天里,我尽可能多地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接触(之所以说接触,那是因时间、语言等条件所限,仍不能深入交往),其中有纽伦堡的公交公司职员,有希腊爱琴岛上定居的富豪夫妇,有阿姆斯特丹的裸体舞蹈家(自称),也有教师和政府的公职人员,当然,最多的还是小饭馆、小旅店的老板和四处游逛的“背包族”。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最大限度地了解了目前欧洲人的一些生活观念。
严格地说,欧洲大陆很多一线城市,无论是巴黎还是罗马,抑或马德里和布拉格,其“阴暗面”与中国大陆的城市相比处于伯仲之间,行人闯红灯、啤酒瓶(罐)随处放、马路上烟蒂狼藉、乞丐和流浪汉遍布大街小巷……但欧洲大都市的这些乱象,并没有掩盖——人们日常生活中至关紧要的三大要素,安全、诚信和便捷所散发出的光彩(这三大要素也正是现阶段我们这儿的“短板”)。当然,就像我上述的“阴暗面”一样,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中,有欺诈、有谎言,也有小偷和流氓,还有不公正和黑势力,但这就像中国与巴西或德国进行足球比赛一样,我们有时也能踢进对方一个球,但人家却能灌你五个甚至六个球,道理很简单,因为对决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国民,乃至一部分精英,或自诩为精英的人,不懂或故意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这是一种愚蠢,更是一种悲剧。
所以,在叙述之前(也为了弱化和消除这种愚蠢和悲剧),我先用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小故事做铺垫: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家公司的掌门人派一个下属去欧洲考察同行业的情况。几个星期后,考察者回来向上司汇报考察结果,他说了欧洲同行的一大堆缺点,最后作出的结论是,对手不值得重视。翌日,这位考察者被公司董事会解雇了,理由是:考察,不是去考察对方的缺点,主要是发现人家的优点,哪怕只是在某些个细节上反映出的优点。
我的感悟,就从“某些个细节上反映出的优点”说起……
一、现象背后的生存安全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他应该享有一些最基本的权利,比如吃饭睡觉、思考说话、劳动休息、繁衍后代、享受教育等。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来解释,即依次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较低层次)向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层次)逐步发展。而人的安全需求,按照当今常规意义上的解释,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就现实国情来看,安全需求,是我们国家大多数国民在现阶段向往、或正在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
所以,我想用几个细节来说明我们在享受安全保障方面与欧洲大陆的差距,而细节,有时比理论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使人接受。
1、没有防盗窗的注释
北欧的夏天很凉爽,即便是三伏季节,白天最高温大都在25度左右,入夜后一般是15度上下。到达斯德哥尔摩后,第一个晚上睡觉前,我习惯性地去阳台关窗,女儿问我是否因为怕冷?我说不是。女儿再问:那为什么要关窗?我说你这儿是二层楼,又没安装防盗窗,晚上不安全。女儿说:你四周看看,这儿有哪一幢楼装防盗窗的?你看,底层的住户也开着。放心吧,这儿一般没入室行窃的小偷。如真发生那样的事,会上头版头条的。
后来我发现,我所到达的欧洲三十个城市,以及三个小镇和希腊爱琴海小岛上的那个村庄,几乎都没有装防盗窗的,包括我所住宿过的26家旅社,不管是星级宾馆,还是私人小店,也没见过装防盗窗的。我在雅典、安道尔、维尔纽斯住的旅馆,地处幽深小巷,很僻静、很简陋,但晚上睡觉也开着窗。我只拍到两张装有防盗窗的照片,一张是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见图),另一张是华沙大学临街的一幢楼(见图),但里面的人告诉我,这是二十年前留下的。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我立此存照。
难道真的没有窃贼?
我曾有一次参加旅行社的组团,去法国和意大利游玩,那个导游不下十次谆谆叮嘱全体游客,一定要仔细保管好自己的钱包,因为那些国家扒手横行,卢浮宫、凡尔赛宫、罗马的小弄堂等,更是扒手的天堂,而且专偷中国大陆的游客(国内的媒体也屡屡刊载中国游客在欧洲被窃的报道)。除此以外,我还亲眼看到欧洲许多大城市的地铁和街头,流浪汉、乞丐济济,行乞的牌子上千篇一律写着“我饿了”。饥不择食,饿不择手段,这似乎应该是常理,但现在面对这种不合常理的社会现象,我有点不解和迷惘。
我请欧洲的朋友解释这个矛盾,但他们都面面相觑,不知作何答。因为他们在欧洲生活的日子里,不管是一年半载的,还是数十年的,都还没有失窃过财物的经历。其中有一位后来解释道:也许入室行窃的成本太高,敲窗砸门的,动静也太大,不如做扒手来得方便和隐秘。我觉得这解释虽属戏言,但也许最是接近合理。如此可见,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欧洲的城市里,扒手是有的,抢银行的江洋大盗也是有的,但入普通市民家行窃的小偷,却是凤毛麟角。
我在威尼斯碰到一位上海籍的女导游,她说她听说过很多中国游客在意大利和法国遭窃的故事,但她来这个城市14年了,却从没被偷过一次。
2、背包方式的另类折射
我领教的第二个安全的细节,是欧洲人挎双肩包的方式。
在中国的城市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双肩包不是背的,而是直接置于胸前。以前我一直误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一种“酷”的表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防范手段。
除了斯德哥尔摩,我真正出门行游的第一站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那天下飞机,在上机场大巴前,我让女儿把双肩包挪到胸前,她很奇怪地问我为什么?我说你在上海时不都这样背吗?她说你看周围有哪一个人这样背的?我那样背包,不就成了刚来一星期的留学生了嘛。
后来我注意到,在欧洲城市的大街上,把包挎在胸前的大都是中国人,他们通常是两类人:一是旅游者,他们是恐遭不测而谨守导游的“谆谆叮咛”;二是刚到欧洲不满一星期的留学生,因为他们一时旧习难改,但第二个星期他们就入乡随俗了。
我回国后看到,挎双肩包的中国人,大都把包置于胸前;同时我又发现,周围挎双肩包的外国人,仍大都把包背在身后(我不知他们日后是否也会入乡随俗)。
3、不必忧虑的夜半独行
我说的第三个安全的细节,源自我的个人际遇,或许不具普遍意义。但迄今为止,我周围去过欧洲的亲朋好友,同事同道,没有持相异观点者。
因为航班、车次等原因,慕尼黑、法兰克福、布拉格、克拉科夫、雅典、马德里这六个城市,我们都是深夜抵达的。每次走出火车站、机场大巴或地铁的出口,总是看到不少各种肤色的流浪汉,以及被我们主观意识认定的“不良少年”,或坐在台阶上,或倚偎在路灯的灯柱下。好几次从这些人身旁走过时,我头脑中“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便油然而生。
但这实在属于是杯弓蛇影。
那天我们从雅典机场出来已是晚上十点半,再乘地铁赶到借宿旅馆的那条街上时已近十二点了。我们一行三人,拖着行李箱,急急地走在幽静昏暗的弹格路上,寻找网上预订了的那家旅馆。因为那小街没有路牌,再加上已是午夜时分,所以我们在附近转悠,一时摸不着北。焦急中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了一声:嗨,中国人,你们在找什么?我们回头一看,是个衣着邋遢的“不良中年”。我们夫妇俩不敢搭茬,女儿大着胆子随便回问了一句:你知道某某旅馆吗?“不良中年”上前一步,用手指着反方向说,就在你们刚才走过来的左面那条横街上,往前大约一百米。我见没什么不安全因素,就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们是中国人?那人回答道:到我们这儿来旅游的亚洲人,以前大多数是日本人,但现在多是中国人,所以我猜想你们是中国人。我连声道谢。他却摆着手朝我们友好地笑着。女儿对我说,在斯德哥尔摩,她经常在图书馆看书到深夜,然后踏着冬夜的积雪,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步行半小时回家,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安全感。原以为雅典前段时间在骚乱,社会治安肯定难以和斯德哥尔摩同日而语,现在看来是有点小人之心了。夫人接口道:我只是没料到一个“不良中年”,竟能说这么好的英语。
希腊,没什么大的产业,旅游是希腊的第一支柱产业,其次是造船,别的在国际上都排不上号。所以,环境造就人,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要“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另外,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很多人会说几句英语,至少你问路没问题,而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则都会说英语,这也是旅游环境建设一种表现。
二、福利覆盖的保障基础
如果说,人的五大需求的依此递进,是显示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坐标,那么,安全需求中各个内容的逐一实现,就是折射当时社会状况的镜子。所以,当人身安全有了基本保障之后,生活稳定和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求就被人们所关注起来了。
1、幸福指数与高额税收
有一次,我在捷克看电视新闻(女儿翻译的内容),其中有一条说到:盖洛普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北欧的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在受调查的155个国家中名列前四。新闻中还说,这四个北欧国家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更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西欧的瑞士、卢森堡人均收入高于北欧四国,但国民幸福感指数却低于北欧国家。由此可见,幸福感与个人口袋里“钱”的多少以及“国家强大”并不完全成正比。
现在,国际社会把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称为“从摇篮到坟墓”,它覆盖出生成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失业伤残、就业培训、妇女工作等各个方面。以统计数字看,北欧国家的“产业财富”远不如美国、日本、西欧,当然也远不如我国,但他们的政府,却能用那么多的财政支出来建立高福利制度,这让大多数缺乏资讯来源,以及即便踏出国门,却仍难以考察“他山之石”的中国人很难理解。
我女儿有位瑞典朋友,是斯德哥尔摩一家高级宾馆的设备维修保养经理,有次在饭桌上我询问他的收入状况,他说他每月薪水3.2万克朗,但实际到手的仅1.8万出头一点,因为要交40%的税(瑞典克朗与人民的比值,基本上是1:1上下)。后来我从当地人还口中了解到,瑞典不但要交很高的个人所得税,而且还是累进税率制。大致情况是,产业工人的平均所得税是35%,一般的职员(类似我国的事业单位)40%,而一些高收入者,企业家、商人、演员、运动员等,所得税高达80%。所以,为什么像“世界拳王争霸赛”,或是什么著名歌星演唱会等一些商业娱乐活动,一般不会放到北欧国家去举办,道理很简单,西瓜被国家抱去,你只能捡一些芝麻。我们夫妇曾与瑞典的一位营业员聊天,说到收入交税什么的,她嘴一撇,很轻蔑地说,一个唱歌的,怎么能让他(她)有十倍于我的收入呢?交80%的税,应该的,我觉得应该交90%。
但瑞典的税还不是最高的,丹麦更猛,个人所得税高达50%,“相对宽松”一点的是挪威,从29%起征,一直到48%,但对高收入者却是与瑞典丹麦如出一辙。芬兰的税收也同样“生猛”。我有一熟人,在赫尔辛基诺基亚总部工作,他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赫尔辛基大学读书,假日里打点零工,但就是像他这样的学生打工者,也要交40%的个人所得税。
那么,如此高的税收收入流向何处,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
据资料显示,北欧、西欧大多数国家把约40%税收用在社会保障上,这是由立法保证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欧,西欧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整体财政支出很高,大约占到GDP的30%左右,其中瑞典最高,达32%,其次是法国、德国和丹麦,皆在30%左右,芬兰最低,26%。最近几年欧盟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有所调整,财政支出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简言之,北欧、西欧国家奉行的是“高收入-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这样一个社会循环,而这一切,正是实现安全需求中那个“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求”的基础。
2、高福利下的阴影
当然,北欧国家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使政府财政日益吃紧,其次是高税收导致一些富豪移民国外,还有就是社会福利太优渥,使整个社会的创新机制有点萎缩。我还观察到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社会福利主义”滋生一批,甚至是一大批不劳而获者。
历史上,北欧的生存环境恶劣,冬季长达六个月以上,而且一到冬日,白天大多五小时不到。光照不足,农作物生长就受制约,再加上整体地区的资源不丰富,所以北欧人民素以勤劳、俭朴而著称。但目前在国家高福利的保障下,有不少国民,特别是年轻人,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思想较重。我接触过好几个瑞典的“失业青年”,他们一副散漫的样子,在我们国家是要被归类到游手好闲一族的。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宾馆的设备维修保养经理,28岁,大学毕业5年了,但我和他交往时,他才刚刚工作了十几天,而这之前,他一直是“失业者”。跟他一块来吃饭的一位大学同学,像他一样“失业”了5年之后,又重新回母校去念研究生了。我问他们前5年怎么没找工作?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没有合适和理想的工作岗位。我再问他们这5年他们如何生活的?答曰:有时也打打零活,但大多数时间是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去了。我很惊诧,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竟然有闲、有脸拿着“失业救济”去旅游?在瑞典,乃至整个北欧,这样的“失业者”不在少数,我调查过,瑞典的“失业率”高达20%,但这样高的“失业率”,社会却能安然无恙,我又是很惊诧。
我回国前,当地一位教师对我说,他们国家,包括挪威、芬兰、法、德等国,为了遏制“失业率”,并对“懒汉和不劳而获者”有所制约,已开始制定一些政策,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
我觉得这不但是应该的,而且还是合理与必需的。
(待续)
责任编辑:王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