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把握讲授时机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可见古人是主张讲授的。时代变迁,而今虽然各式各样的教法层出不穷,但讲授法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如何让讲授法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呢?很多教师侧重于讲授内容的科学性、讲授语言的艺术性、讲授的启发性,却常常忽略了讲授的适时性。讲授应何时而授呢?
  一、授于学生体验肤浅之时
  我们常常发现,由于经验积累、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学生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更谈不上独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涵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获取独特体验之时,千万不能撒手不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他们体验肤浅之时适时而授,筑一方平台,促其深入思考,从而真正获得深刻体验。如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有位教师出了一个思考题:我们应该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聆听巨人的心声,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各抒己“感”,但教师发现,学生之感大多停留在文章的只言片语之上,很少触及巨人的精神境界,显然是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限制了感受的深度。于是,教师讲述了丰子恺的一段话: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其伟大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在教师讲授的启发之下,学生体会到贝多芬达到的是创作音乐中的最高境界,他是用生命在创作。可见如此适时的讲授如助推器,帮助学生跨越体验的沟壑,使他们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当中深化体验,从而获取独特的感受。
  二、授于学生理解有误之时
  文学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导致误读现象在所难免。有些误读,学生在探究的互相启发下能有较明晰的理解,但有些误读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的,不易更正。如果教师漠视这些错误,学生的知识就会成为谬误,甚至一错再错;而在学生出现错误苗头之时就加以指正,又会打压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动态把握学习状况,在学生迫切需要教师讲授时,立于台前,匡正误读,使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笔者在教《再别康桥》时,让学生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句,很多学生认为,作者离去时只“挥一挥衣袖”,想悄无声息地离去,是因为不想破坏康桥静谧的环境,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并不是作者不想带走云彩,而是无法带走。这样的理解明显有偏差,因为诗作中的康桥在作者心中就等于诗人的情感,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说诗人别离时的洒脱,另一方面,“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即是作者不忍破坏这个梦绕魂牵的情感世界,要让它以最完整的形象留存下来,这才是诗歌原义。这时学生的眼光聚焦在教师身上,期待得到认可。笔者认为,此时已是讲授的最佳时机,于是阐述了以上见解,不仅纠正了误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三、授于学生意见分歧之时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这导致答案的多样性。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答案是比较单一的,即使有些可多角度阐释,也大多有最佳角度。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不同的观点,甄别答案的优劣真假,进而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整体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唤起既有的知识,建构文本意义。如在上《祝福》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谈谈祥林嫂的死因,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理解。有学生从周围的社会环境出发,认为是周围人的冷漠、嘲笑害死了祥林嫂。有学生认为“我”是凶手,因为祥林嫂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时,遇到“我”,并问“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魂灵”,“我”支吾着回答“也许有吧”,这无疑让她更为坚信魂灵的存在。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让人欣喜。但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如果教师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点评,亦不发表任何看法,那学生的意见就会止于意见。因此,在他们发言之后,无法达成共识之时,笔者先点评了有代表性的观点,使学生明确各自观点的合理之处,而后笔者阐述了看法:封建礼教的观念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具体就是“三从四德”的观念。这样适时讲授,不仅促使学生调整和修订观点,甚至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结构。
  四、授于学生内容不解之时
  阅读文本实际上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材所选的文章虽已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但有些文章思想比较深邃、内涵比较丰富,如果教师不及时补充相关知识,扶一扶,就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与文本交流,学生是很难解读课文的。教师必须洞悉学生的需要,及时围绕文本补充和拓展相关的知识,帮助介入阅读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与文本作深入对话。如,《等待戈多》一文是荒诞派戏剧,就连教师也觉晦涩难懂,更遑论学生。有位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文,读后谈谈感受。对于这部荒诞派戏剧,学生根本不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因此默而不语,有些学生甚至已露出厌烦的神态,对话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教师明白,此戏剧难懂并不在于难字难词,而在于学生不懂得如何切入文章,因此,为学生提供了分析戏剧的一般方法:从语言和动作中分析人物的思想,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冲突中把握主题。这一讲授使学生豁然开朗,阅读变得有规可循,他们开始从各个角度阐述不同的见解。随着发言声起,见解由肤浅到深刻,情绪从厌烦到喜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这时的讲授如同给了一把开启阅读戏剧之门的钥匙,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
  总言之,在课堂上,选择何时讲授是基于学生情况的选择。如果教师自以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讲就讲,那么,即使讲得再有艺术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落下个“满堂灌”的罪名。(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According to electrodynamic equations in curved spacetime we consider the coupling of a linearized weak gravitational wave(GW)to a Gaussian beam passing through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新精神、实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新课改以来,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课堂中的有效互动让每个师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都获得了肯定和尊重。  然而,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对教学互动的必要性普遍达成了共识,在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互动的实际操作效果却常常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在一些互动徒具外在形
Modulation instability (MI) in microstructured photonic crystal fibres is studied by using an extended nonlinear Schr6dinger equation. The roles of arbitrary hi
期刊
课题研究因其作用大而一直被学校所重视,但是不少的课题研究却走入误区,流于形式,影响了研究的实效性,阻碍了研究的顺利实施。针对现状,笔者提出几点看法:其一,课题研究非高不可攀。说起课题研究,许多教师望而却步,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普通教师无缘也不敢涉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课题研究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高深莫测、高不可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实际
石山中学虽地处偏辟,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但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升,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办出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肯定的教育。回顾过去的历程,作为校长,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成效,是引领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驱动力。因此,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工作既要分工明确,更要强调合作,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要吃得苦,
Quantum statistics of a forced harmonic oscillator acted upon by a time-dependent exteal force are derived using the Wilcox trick and the time-dependent inhomog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晚报带来冲击,也同样带来生机。本文以网络传播及纸媒各自的特征为切入点,比较分析晚报在当今新闻传播中的优劣势,尝试探寻晚报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
In the Hellings Nordtvedt theory, we obtain some expressions of the mass-defect effect for a kind of charged celestial body. This is meaningful to calculate the
期刊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pproximate approach of small amplitude soliton, we study the higher-order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in an optical fibre. Our re
期刊
时下,课题研究很热,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许多省市在教师职称评审以及“名、优、特”教师的评选中,将课题研究作为权重极大的指标纳入考评中。不少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获得荣誉,纷纷编造课题立项申报书和实施方案。一旦课题立项,职称、荣誉到手,课题研究就变成了“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结题则变成网络下载,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造成“开题轰轰烈烈,过程悄无声息,结题到处抄袭”的局面。课题研究成了职称评审、名师评定的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