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的“导向性”,是指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教学活动能够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并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目标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目标导向;主体地位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追求有效,所谓“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为实现这个目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教师务必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贯彻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
一、把握教学目标导向,让教学成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音乐教学的“导向性”,是指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教学活动能够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并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目标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比如,教学《唱响国歌》这一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音乐的特殊属性,通过精心设计的三大教学环节,即“走近国歌——理解国歌——高唱国歌”,引领学生沿着国歌的音乐主线,循序渐进,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既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拓展了国歌的文化内涵,一气呵成地引导学生完成音乐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国歌产生的背景,领悟了歌词的内涵,还掌握了国歌文化。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理性地再唱国歌,以准确为最低要求。
课堂教学中,笔者从史料资源入手,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目睹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去走近那段真实的历史。笔者呈现给学生的史料图片,伴随着铿锵悦耳的旋律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没有苍白的说教和故弄玄虚,流淌在课堂上的只有真情、质朴和感动。让每一个孩子都“牢记历史,居安思危”。这样的教学是富有实践性与体验性的,是无痕的教育。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而自己只要当好“领头羊”、“乐队首席”和“助跑者”即可。这一要求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和“导演”,给予“演员”适时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丰富学生体验。比如,某位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声乐,一次上课要介绍钢琴相关知识,他灵机一动,让班级上一位早已达到九级水平、参加过多场比赛和演出的“钢琴王子”参与讲课。这位学生边演奏边阐述自己对钢琴的理解,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钢琴历史和发展的知识,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颇受大家欢迎。事实证明,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着生机。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如,关于竖笛演奏的学习活动,第一部分就是竖笛吹奏的基本姿势。笔者先用语言对竖笛姿势进行了描述,比如,身体坐端正,目视前方,用嘴轻轻含住笛头,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笛身与地面呈45度角等。接着,进行了姿势示范,所有同学都对拿笛的姿势进行了模仿学习,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姿势,动作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如果一一进行纠正,时间又不允许。于是,笔者邀请了一位动作不甚标准的同学上台示范,让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他解决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指出了台上同学的问题,比如笛身太平,含住的笛头太多等。很快,全班同学都基本能准确掌握持笛的要领了。
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无论是乐器指法的学习还是吹奏姿态的攀握,模仿都是最易操作、最直观的方法。在器乐课堂上,笔者为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乐器,经常会进行各种示范演奏。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教师的演奏姿态,正确的持琴方法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而作为教师,针对吹奏过程中学生坐立不直、低头含胸、挤压喉头,甚至手指部位错误、吹奏过分用力或者用力不均匀等问题,则可以利用每次器乐教学的前2分钟时间,以课堂集训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模仿教师的动作,加强抬头、挺胸、直立收腹等动作的训练。同时,笔者还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示范,这个示范包括两种:一是邀请姿态特别好的学生,全班集体模仿学习其动作,教师加以评价;二是邀请动作姿态略有问题的学生,先让大家辨别问题所在,全班集体改正、强化。通过观察不同水平层面的学生示范,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找到动作的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改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互教互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全面落实“双基”目标
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能够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的关系。脱离了音乐,脱离了音响去学知识、学读谱,或是一味强调所谓的学科融合,加入大量非音乐的知识内容,都是忽略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音乐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或只是发展能力的教学都是片面的,教学应当兼顾“双基”这两个目标,并以发展能力的教学为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倾听、欣赏的时空,让学生多听,并将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既作整体欣赏,也作局部品味。在让学生感受体验的时候,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感受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在音乐课上学生反复聆听作品的时候,教师可加入一些活动,比如音色方面会加入听声音练习、听觉反应、音高训练、想象力游戏等。这样,“听觉体验”才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实现对音乐本源的回归。
比如,在《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每一次变奏都截取出来依次进行音频链接,再运用表格辅助进行作品分析、对照讲解。表中的相关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填写,留白处的内容则要求学生聆听后自主完成。通过表格这种清晰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学生不再感到对变奏曲等类似结构的作品“无从下手”,进而增强了自信心,焕发了学习积极性;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反复体会音色、速度、调性、力度、音区、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也使他们積累了大量的音乐经验。
综上所述,只有经历聆听、体验、感受、表现等一系列过程,学生才能真正领会音乐的情感、把握音乐的内涵,构建对音乐的正确认知。所以,教师应以课改的理念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音乐教学走向有效。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目标导向;主体地位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追求有效,所谓“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为实现这个目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教师务必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贯彻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
一、把握教学目标导向,让教学成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音乐教学的“导向性”,是指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教学活动能够相互联系、前后衔接,并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目标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比如,教学《唱响国歌》这一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音乐的特殊属性,通过精心设计的三大教学环节,即“走近国歌——理解国歌——高唱国歌”,引领学生沿着国歌的音乐主线,循序渐进,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既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拓展了国歌的文化内涵,一气呵成地引导学生完成音乐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国歌产生的背景,领悟了歌词的内涵,还掌握了国歌文化。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理性地再唱国歌,以准确为最低要求。
课堂教学中,笔者从史料资源入手,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目睹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去走近那段真实的历史。笔者呈现给学生的史料图片,伴随着铿锵悦耳的旋律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没有苍白的说教和故弄玄虚,流淌在课堂上的只有真情、质朴和感动。让每一个孩子都“牢记历史,居安思危”。这样的教学是富有实践性与体验性的,是无痕的教育。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而自己只要当好“领头羊”、“乐队首席”和“助跑者”即可。这一要求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和“导演”,给予“演员”适时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丰富学生体验。比如,某位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声乐,一次上课要介绍钢琴相关知识,他灵机一动,让班级上一位早已达到九级水平、参加过多场比赛和演出的“钢琴王子”参与讲课。这位学生边演奏边阐述自己对钢琴的理解,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钢琴历史和发展的知识,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颇受大家欢迎。事实证明,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着生机。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如,关于竖笛演奏的学习活动,第一部分就是竖笛吹奏的基本姿势。笔者先用语言对竖笛姿势进行了描述,比如,身体坐端正,目视前方,用嘴轻轻含住笛头,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笛身与地面呈45度角等。接着,进行了姿势示范,所有同学都对拿笛的姿势进行了模仿学习,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姿势,动作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如果一一进行纠正,时间又不允许。于是,笔者邀请了一位动作不甚标准的同学上台示范,让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他解决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指出了台上同学的问题,比如笛身太平,含住的笛头太多等。很快,全班同学都基本能准确掌握持笛的要领了。
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无论是乐器指法的学习还是吹奏姿态的攀握,模仿都是最易操作、最直观的方法。在器乐课堂上,笔者为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乐器,经常会进行各种示范演奏。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教师的演奏姿态,正确的持琴方法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而作为教师,针对吹奏过程中学生坐立不直、低头含胸、挤压喉头,甚至手指部位错误、吹奏过分用力或者用力不均匀等问题,则可以利用每次器乐教学的前2分钟时间,以课堂集训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模仿教师的动作,加强抬头、挺胸、直立收腹等动作的训练。同时,笔者还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示范,这个示范包括两种:一是邀请姿态特别好的学生,全班集体模仿学习其动作,教师加以评价;二是邀请动作姿态略有问题的学生,先让大家辨别问题所在,全班集体改正、强化。通过观察不同水平层面的学生示范,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找到动作的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改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互教互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全面落实“双基”目标
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能够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的关系。脱离了音乐,脱离了音响去学知识、学读谱,或是一味强调所谓的学科融合,加入大量非音乐的知识内容,都是忽略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音乐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或只是发展能力的教学都是片面的,教学应当兼顾“双基”这两个目标,并以发展能力的教学为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倾听、欣赏的时空,让学生多听,并将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既作整体欣赏,也作局部品味。在让学生感受体验的时候,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感受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在音乐课上学生反复聆听作品的时候,教师可加入一些活动,比如音色方面会加入听声音练习、听觉反应、音高训练、想象力游戏等。这样,“听觉体验”才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实现对音乐本源的回归。
比如,在《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每一次变奏都截取出来依次进行音频链接,再运用表格辅助进行作品分析、对照讲解。表中的相关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填写,留白处的内容则要求学生聆听后自主完成。通过表格这种清晰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学生不再感到对变奏曲等类似结构的作品“无从下手”,进而增强了自信心,焕发了学习积极性;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反复体会音色、速度、调性、力度、音区、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也使他们積累了大量的音乐经验。
综上所述,只有经历聆听、体验、感受、表现等一系列过程,学生才能真正领会音乐的情感、把握音乐的内涵,构建对音乐的正确认知。所以,教师应以课改的理念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音乐教学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