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品是一种通过语言等行为表演的艺术形式。小品产生幽默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源于人物的表情、动作,也可以是对话等。本文主要从预设和顾曰国所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步骤对小品《小棉袄》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对小品中的幽默的产生机制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幽默;预设;礼貌原则;小棉袄
收稿日期:2015-09-02
作者简介:林 敏(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和指称》中,首先将预设 (presupposition)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目前,虽然各派学者对预设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但在预设的本质、表现等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语言学中,预设是指句子成立的先决条件,话语中包含的一种假设,通常不必明说。
作为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但对中文对话的解释力可能略有不足,因为其立足于西方语言和文化。1992年,顾曰国在其论作《礼貌、语用与文化》中立足于中国文化,总结了与汉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对中文对话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主要包括现代的“礼貌”与中国古代的“礼”的关系以及礼与语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准则。②称呼准则。③文雅准则。④求同准则。⑤德、言、行准则。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对话中,双方都会遵循礼貌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礼貌原则的违反则是为了产生某种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能造成幽默效果,幽默也往往由此产生。
小品作为幽默形式中的代表,也是通过各种预设和语言原则,来进行幽默表演,从而达到取悦观众的效果。
一个小品通常由首先上场的演员把小品的背景通过各种形式告诉观众,也就是在接下来的对话环节让观众更清楚对话的前提、预设是什么。其实这种对话前的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这样繁琐的“明示”出来,但在小品中观众作为并不参与到对话中的一方,“预习”对话背景的方式无疑会让观众更容易“侦测”到即将发生的笑点。而在小品《小棉袄》中,整个小品包含了两个预设,因此需要分别介绍给观众。但在幽默正式开始之前的背景介绍阶段,通常只能通过一些比对话更简单的方式产生笑料,比如,滑稽的称呼、夸张的表情动作等。首先登场的“女儿”先告诉观众的第一个预设,即“自己在恋爱中,男朋友过年要来家里”,这个预设是小品的主预设,因为其反映了小品“父女情”的主题。紧接着上场的“员工”告诉观众第二个预设,即“自己去家中收棉袄”,为此预设。
正常情况下小品中的角色如果在同一个预设之下,双方都遵循礼貌原则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多幽默之处的。但整个小品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通过两个同音异意词“取”和“娶”来制造幽默效果。“员工”是来“取衣服的”,而在父亲心中,自己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小棉袄,因此“父亲”以为是“女儿”的男朋友要“娶”自己的“女儿”。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误会”,让双方在不同的预设下进行了同一个对话,对话的双方对此一无所知,而观众早已看穿了“一切”,接下来的幽默似乎顺理成章。
首先“员工”向“父亲”开价,希望“取”走棉袄,而在“父亲”看来这对“女儿”的婚姻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不尊重,买棉袄的那种直白的开价方式,“货比三家”“要多少”等表达方式在“父亲”的对话预设下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而“员工”对“父亲”的反应也大惑不解,因为“父亲”的反应在“员工”的对话预设下显得不可理解。
这个小品的幽默也主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在接下来的“男朋友”和“父亲”的情节中同样是预设和对话的错位。对话的双方都在各自的预设下遵循着礼貌原则对话,但由于两个人对话的预设是不同的,因此在一方看来合情合理的对话却在另一方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冲突和矛盾也由此产生,随着冲突的逐渐升级,最终在预设和对话重新回归各自对应的位置时剧情终于真相大白,小品中各方的矛盾得以化解,此前的幽默在此时成为铺垫,欢乐的笑声转化为了感动的泪水,“父女情”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小品在温馨团圆中落幕。
预设和礼貌原则是幽默产生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预设和礼貌原则的合理构建及运用,能让语言幽默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4]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幽默;预设;礼貌原则;小棉袄
收稿日期:2015-09-02
作者简介:林 敏(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和指称》中,首先将预设 (presupposition)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目前,虽然各派学者对预设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但在预设的本质、表现等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语言学中,预设是指句子成立的先决条件,话语中包含的一种假设,通常不必明说。
作为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但对中文对话的解释力可能略有不足,因为其立足于西方语言和文化。1992年,顾曰国在其论作《礼貌、语用与文化》中立足于中国文化,总结了与汉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对中文对话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主要包括现代的“礼貌”与中国古代的“礼”的关系以及礼与语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准则。②称呼准则。③文雅准则。④求同准则。⑤德、言、行准则。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对话中,双方都会遵循礼貌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礼貌原则的违反则是为了产生某种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能造成幽默效果,幽默也往往由此产生。
小品作为幽默形式中的代表,也是通过各种预设和语言原则,来进行幽默表演,从而达到取悦观众的效果。
一个小品通常由首先上场的演员把小品的背景通过各种形式告诉观众,也就是在接下来的对话环节让观众更清楚对话的前提、预设是什么。其实这种对话前的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这样繁琐的“明示”出来,但在小品中观众作为并不参与到对话中的一方,“预习”对话背景的方式无疑会让观众更容易“侦测”到即将发生的笑点。而在小品《小棉袄》中,整个小品包含了两个预设,因此需要分别介绍给观众。但在幽默正式开始之前的背景介绍阶段,通常只能通过一些比对话更简单的方式产生笑料,比如,滑稽的称呼、夸张的表情动作等。首先登场的“女儿”先告诉观众的第一个预设,即“自己在恋爱中,男朋友过年要来家里”,这个预设是小品的主预设,因为其反映了小品“父女情”的主题。紧接着上场的“员工”告诉观众第二个预设,即“自己去家中收棉袄”,为此预设。
正常情况下小品中的角色如果在同一个预设之下,双方都遵循礼貌原则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多幽默之处的。但整个小品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通过两个同音异意词“取”和“娶”来制造幽默效果。“员工”是来“取衣服的”,而在父亲心中,自己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小棉袄,因此“父亲”以为是“女儿”的男朋友要“娶”自己的“女儿”。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误会”,让双方在不同的预设下进行了同一个对话,对话的双方对此一无所知,而观众早已看穿了“一切”,接下来的幽默似乎顺理成章。
首先“员工”向“父亲”开价,希望“取”走棉袄,而在“父亲”看来这对“女儿”的婚姻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不尊重,买棉袄的那种直白的开价方式,“货比三家”“要多少”等表达方式在“父亲”的对话预设下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而“员工”对“父亲”的反应也大惑不解,因为“父亲”的反应在“员工”的对话预设下显得不可理解。
这个小品的幽默也主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在接下来的“男朋友”和“父亲”的情节中同样是预设和对话的错位。对话的双方都在各自的预设下遵循着礼貌原则对话,但由于两个人对话的预设是不同的,因此在一方看来合情合理的对话却在另一方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冲突和矛盾也由此产生,随着冲突的逐渐升级,最终在预设和对话重新回归各自对应的位置时剧情终于真相大白,小品中各方的矛盾得以化解,此前的幽默在此时成为铺垫,欢乐的笑声转化为了感动的泪水,“父女情”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小品在温馨团圆中落幕。
预设和礼貌原则是幽默产生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预设和礼貌原则的合理构建及运用,能让语言幽默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4]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