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逐渐从骨干培训转入到普通教师培训,进入了攻坚阶段。普通教师培训量大面广,培训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提高培训者的培训水平,保证培训质量成为决定培训成败的关键。从培训试点开始,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十多次国家级和省级骨干培训工作,并且对几个地市级的普通教师培训进行了实地调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其归纳为培训的十条实施策略,以期能对提高培训质量有所帮助。
一、小组组建策略
合作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形式,在培训开始之前就要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要考虑以下策略:首先,要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同一个小组内成员所教的学科尽量不同,做到新老教师搭配、男女教师搭配、技术熟练和技术一般的教师搭配。其次,小组成员数量要适中。人太少交流不充分,人太多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4~6人规模的小组最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强调小组文化的建设。可以起一个有意义的组名,设计一个小组徽标,建立一份小组通讯录等等。这些做法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后续的培训做好准备。
二、游戏导入策略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培训,导入是非常好的方法。一个精心设计的小游戏不仅能够调动培训现场气氛,更能够使学员迅速领会模块的设计意图,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模块2:初识教育技术”时,我们设计了一个“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要求6位学员参与游戏,每两人一组,共三组。第一组的表演者只能用言语描述,第二组的表演者只能使用肢体动作,而第三组的表演者可以充分利用言语描述和肢体动作。游戏结束后请学员发表看法,有的学员谈到单一渠道的表现力是有限的,有的则谈到多个感官的刺激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学员的这些认识来自于个人的游戏体验,非常真实,而且这些认识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培训者可以因势利导,顺利切入正题。
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保证游戏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强调对后续学习内容的支持,使学员乐于参与,在参与中有所感悟。第二,游戏要尽量做到规则简单、过程易控,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三、动机维持策略
学员的学习动机对于培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维持学员较高的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以美国心理学家Keller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为依据,提出并实践了激发和维持学员学习动机的四种策略:第一,引起学员注意。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新颖的教学课件、有趣的视音频材料一般会引起无意注意,而挑战性的问题、激烈的小组讨论则会引起有意注意。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有意注意。第二,将培训与学员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到培训内容对工作有帮助,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第三,充分考虑学员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的难度适中,既不能“吃不饱”,也不要“吃不了”,让学员实现有意义的成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四,每个活动都要形成某种形式的成果,让学员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四、活动调整策略
整个培训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入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教材上的活动顺序以及活动时间是活动安排的依据,但是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完全按照教材安排来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培训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例如“模块3: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中的“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要求学员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方法。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培训时让学员针对自己尚未掌握的媒体在小组内寻找老师,以两两结对的方式学习。这种活动安排基于教材,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立足于学员的现有水平和需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五、头脑风暴策略
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这种情景就叫做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培训的深入进行。那么,在培训中开展头脑风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第一,培训者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员实际,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第二,培训者要坚持在头脑风暴中不对任何观点进行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观点,也不要否定某个观点,评价和判断要等头脑风暴结束后进行。第三,不要频繁应用头脑风暴,每个模块有一两次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了。每次头脑风暴的时间也不要过长,20分钟左右最好。头脑风暴进行的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会影响学员的参与热情,造成活动效果的下降。
六、总结归纳策略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在培训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在培训者看来,有些观点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甚至觉得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培训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观点呢?有人采取的策略是让学员畅所欲言,并不进行总结归纳;有人可能会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而和学员展开辩论。上述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第一种做法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导致讨论流于形式;第二种做法会使培训无法正常进行,培训演变成了辩论会。培训者应该采取的策略是适度地总结归纳,将教材中的明确结论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共识作为归纳的重点,将学员的经验性知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对于不同意见,鼓励学员通过讨论解决,如果短时间无法取得一致,可以安排在课后或通过网上论坛再进行交流。
七、作品完成策略
学员要在培训过程中完成大量的培训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方案、练习作品以及学习记录等,有几十项之多,要求在短短的50个学时内全部完成是有困难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明确每个模块中必须要完成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大约有10多项。第二,允许学员结合培训所学,不需要从头做起,对自己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提升,形成培训作品。第三,对于占作品大部分的学习记录,因为大多数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的,所以组员只需要分享就可以了,当然学员也可以结合个人的理解进行修改。第四,学习完成后请学员根据教材最后列出的作品自查表进行检查,对于没有完成的作品,要求培训结束后继续完成。
八、混合式学习策略
混合式学习是指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实现了教学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混合以及学习内容的混合,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实现混合式学习,我们架设了基于Moodle的师大版教材培训支持平台,为学员创设了一个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但是它对培训环境的要求比较 高,具体应用要结合实际,避免僵化。我们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是以面授为主,辅以在线学习。如果没有在线支持,培训也可以正常开展,这就确保了培训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九、环境布置策略
比较理想的培训环境要包括两个场所:一个是研讨室,另一个是机房。研讨培训内容在研讨室中完成,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有一两台电脑,此外还有网络教室系统、投影仪等软硬件设备,培训者可以将小组的作品展示在银幕上以实现全班共享。研讨结束后,学员进入机房,人手一台电脑完成培训作品。对于一些信息技术能力欠缺的学员,机房则是一个很好的供培训者或其他学员学习的地方。
在实际的培训中,培训环境不可能都是理想的,培训者应该立足实际,灵活地布置场地环境。例如,在培训环境仅为一问机房时,培训者该如何布置呢?因为学员手中的电脑很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培训者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程序软件控制学员的电脑,让它显示讲授内容或者黑屏甚至关机。机房的布置一般不利于小组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培训者最好重新安排机房的座位,方便小组讨论。此外,培训环境要支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例如,除了使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小组作品以外,还可以提供白纸和彩笔,请小组将作品记录在白纸上,再展示在周围的墙上,白纸成了记录学员成长经历,展示小组集体智慧的载体。这样的环境安排可以避免培训过程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提高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
十、时间安排策略
根据时间安排的不同,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种方式。集中培训即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开展培训,优点是培训效率高,所受干扰小,缺点是学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就是灵活利用小块时间开展培训,例如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不耽误教学工作。但是,时间的拉长增加了培训组织的难度。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培训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例如,如果培训安排在学期中间,则可以考虑采用分散培训方式。如果培训对象是骨干教师,则可以考虑采用集中培训方式。
培训质量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成败,而培训者的培训水平则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希望上述总结的十条实施策略能够帮助培训者提高自身的培训水平,进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一、小组组建策略
合作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形式,在培训开始之前就要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要考虑以下策略:首先,要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同一个小组内成员所教的学科尽量不同,做到新老教师搭配、男女教师搭配、技术熟练和技术一般的教师搭配。其次,小组成员数量要适中。人太少交流不充分,人太多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4~6人规模的小组最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强调小组文化的建设。可以起一个有意义的组名,设计一个小组徽标,建立一份小组通讯录等等。这些做法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后续的培训做好准备。
二、游戏导入策略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培训,导入是非常好的方法。一个精心设计的小游戏不仅能够调动培训现场气氛,更能够使学员迅速领会模块的设计意图,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模块2:初识教育技术”时,我们设计了一个“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要求6位学员参与游戏,每两人一组,共三组。第一组的表演者只能用言语描述,第二组的表演者只能使用肢体动作,而第三组的表演者可以充分利用言语描述和肢体动作。游戏结束后请学员发表看法,有的学员谈到单一渠道的表现力是有限的,有的则谈到多个感官的刺激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学员的这些认识来自于个人的游戏体验,非常真实,而且这些认识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培训者可以因势利导,顺利切入正题。
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保证游戏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强调对后续学习内容的支持,使学员乐于参与,在参与中有所感悟。第二,游戏要尽量做到规则简单、过程易控,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三、动机维持策略
学员的学习动机对于培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维持学员较高的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以美国心理学家Keller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为依据,提出并实践了激发和维持学员学习动机的四种策略:第一,引起学员注意。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新颖的教学课件、有趣的视音频材料一般会引起无意注意,而挑战性的问题、激烈的小组讨论则会引起有意注意。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有意注意。第二,将培训与学员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到培训内容对工作有帮助,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第三,充分考虑学员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的难度适中,既不能“吃不饱”,也不要“吃不了”,让学员实现有意义的成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四,每个活动都要形成某种形式的成果,让学员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四、活动调整策略
整个培训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入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教材上的活动顺序以及活动时间是活动安排的依据,但是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完全按照教材安排来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培训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例如“模块3: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中的“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要求学员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方法。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培训时让学员针对自己尚未掌握的媒体在小组内寻找老师,以两两结对的方式学习。这种活动安排基于教材,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立足于学员的现有水平和需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五、头脑风暴策略
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这种情景就叫做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培训的深入进行。那么,在培训中开展头脑风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第一,培训者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员实际,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第二,培训者要坚持在头脑风暴中不对任何观点进行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观点,也不要否定某个观点,评价和判断要等头脑风暴结束后进行。第三,不要频繁应用头脑风暴,每个模块有一两次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了。每次头脑风暴的时间也不要过长,20分钟左右最好。头脑风暴进行的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会影响学员的参与热情,造成活动效果的下降。
六、总结归纳策略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在培训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在培训者看来,有些观点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甚至觉得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培训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观点呢?有人采取的策略是让学员畅所欲言,并不进行总结归纳;有人可能会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而和学员展开辩论。上述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第一种做法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导致讨论流于形式;第二种做法会使培训无法正常进行,培训演变成了辩论会。培训者应该采取的策略是适度地总结归纳,将教材中的明确结论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共识作为归纳的重点,将学员的经验性知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对于不同意见,鼓励学员通过讨论解决,如果短时间无法取得一致,可以安排在课后或通过网上论坛再进行交流。
七、作品完成策略
学员要在培训过程中完成大量的培训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方案、练习作品以及学习记录等,有几十项之多,要求在短短的50个学时内全部完成是有困难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明确每个模块中必须要完成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大约有10多项。第二,允许学员结合培训所学,不需要从头做起,对自己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提升,形成培训作品。第三,对于占作品大部分的学习记录,因为大多数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的,所以组员只需要分享就可以了,当然学员也可以结合个人的理解进行修改。第四,学习完成后请学员根据教材最后列出的作品自查表进行检查,对于没有完成的作品,要求培训结束后继续完成。
八、混合式学习策略
混合式学习是指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实现了教学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混合以及学习内容的混合,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实现混合式学习,我们架设了基于Moodle的师大版教材培训支持平台,为学员创设了一个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但是它对培训环境的要求比较 高,具体应用要结合实际,避免僵化。我们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是以面授为主,辅以在线学习。如果没有在线支持,培训也可以正常开展,这就确保了培训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九、环境布置策略
比较理想的培训环境要包括两个场所:一个是研讨室,另一个是机房。研讨培训内容在研讨室中完成,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有一两台电脑,此外还有网络教室系统、投影仪等软硬件设备,培训者可以将小组的作品展示在银幕上以实现全班共享。研讨结束后,学员进入机房,人手一台电脑完成培训作品。对于一些信息技术能力欠缺的学员,机房则是一个很好的供培训者或其他学员学习的地方。
在实际的培训中,培训环境不可能都是理想的,培训者应该立足实际,灵活地布置场地环境。例如,在培训环境仅为一问机房时,培训者该如何布置呢?因为学员手中的电脑很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培训者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程序软件控制学员的电脑,让它显示讲授内容或者黑屏甚至关机。机房的布置一般不利于小组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培训者最好重新安排机房的座位,方便小组讨论。此外,培训环境要支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例如,除了使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小组作品以外,还可以提供白纸和彩笔,请小组将作品记录在白纸上,再展示在周围的墙上,白纸成了记录学员成长经历,展示小组集体智慧的载体。这样的环境安排可以避免培训过程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提高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
十、时间安排策略
根据时间安排的不同,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种方式。集中培训即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开展培训,优点是培训效率高,所受干扰小,缺点是学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就是灵活利用小块时间开展培训,例如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不耽误教学工作。但是,时间的拉长增加了培训组织的难度。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培训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例如,如果培训安排在学期中间,则可以考虑采用分散培训方式。如果培训对象是骨干教师,则可以考虑采用集中培训方式。
培训质量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成败,而培训者的培训水平则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希望上述总结的十条实施策略能够帮助培训者提高自身的培训水平,进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