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恰当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zi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的选择,看似不成问题,其实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但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教学内容看似确定,其实是不定的,大多数是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定的,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自己掌控。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何一门学科,总有一些通识通论是需要学生获得并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有相对统一的水平起点,在这个水平起点上,可以因学生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一般地说,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当以相对统一的水平起点为主。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种提法似甚有理,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教材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再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教材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情感的培养,固然不只取决于教材。但是教材起着很大的作用,所谓一隅三反,这个“一”,主要就是教材,因此,我们主张“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教材因素,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一般地说,选入教材的阅读篇目,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要使学生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就要让学生走进“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价值观。而学生这个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动态的语言规律的发现与掌握。因此,教材的教学价值首先就在于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围绕着课文内容做文章。虽然不是千篇一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概括,但总离不开人物特点,字、词、句等内容的分析。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课文涉及音乐内容的,必然要放个音乐让学生欣赏;课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必有大量的背景资料拓展……难怪社会上批评我们的语文课是“泛语文”“非语文”,是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
  其实,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这就涉及文本的核心价值与语文的核心价值。而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挖掘语文的核心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就是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呢?
  一是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的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比如《花钟》(人教版三上),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如花钟是怎样形成的:每种花是怎样开放的;每种花开放的时间……选择怎样的内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对于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只能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花开放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包括逻辑的准确和形象的准确),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考虑:
  1 品味句子逻辑的准确:看看表示花开放时间的词有什么不同,从而品味“左右”这个词在句子表达上的作用。
  2 品味句子形象的准确: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每一种花的开放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想象这种花开放的情形,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生动。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一句,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因为牵牛花是紫色的,而且形状像喇叭,所以说它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作者用“吹”字,让我们觉得牵牛花开放时,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吹喇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连句成段的感悟与语言积累:根据花开放的时间,在黑板的“钟面”上贴出相关的花。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式,并看着“钟面”练习背诵。 有—位教师在教《花钟》时,把花开的时间与样子制成了一张表。这张表分两次呈现,第一次罗列了课文中的九种花,××花开放了,××花开放了,就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到后来,学生们都不想读了。为什么呢7傻不傻?好!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要让学生感到单调、感到枯燥、感到乏味。这时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对照原文,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改,这一改,句子的意思没变,旦什么变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精神面貌变了。通过比较,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这就是《花钟》的语文核心价值,关于言语表达方面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者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的引申、拓展,而是抓住重点,巧用对比,重锤敲击,泼墨如云,就像挖一口井,决不浅尝辄止,非得挖到汩汩的泉水冒出来为止。
  二是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如沈大安老师提出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应该选择两种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三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很有价值,如果让学生细细品昧,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发掘这些有规律可循的语 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 再看“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慈母情深》(人教版五上)中有这样两个典型的语段:
  语段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语段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感悟使学生明白了语段一中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而语段二中“立刻”一词的重复应用,则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两个语段承载了多么有价值的语言规律啊!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就能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但这并不是教参中指出的,而是教者深入解读文本的结果。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再从人文熏陶角度看。(检阅)(人教版三下)最后几段是这样的: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位观众纠正说。
  长时间的掌手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
  片段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教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从文本看,后一位观众“纠正”了前一位观众的看法,而且作者所花的笔墨差别也很大,直接写“这个小伙子”的只有1个自然段,而用8个自然段来写“这些小伙子”,可见作者是把“这些小伙子”当做重点来写。从文本的教育价值看,尽管“这个小伙子”的身残志坚对孩子们也有教育意义,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小伙子”是怎么尊重、爱护残疾人的教育价值更大。课文中有一段连续用了5个问号,来表现儿童团员们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的品质。如果能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对学生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
  应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浅显易懂的,对其教学价值的理解,也有基本认同的定论。但也有一些选文,由于种种原因,或者会有一些理解上的分歧,或者会有多角度的理解。对于前者,我们要尽可能地追本溯源,尊重基本定论;对于后者,我们则应在尊重多角度理解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选择权威的、认同度高的观点作为学习的主要依凭。这也警醒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三是具有统领性,抓住它,就能整体把握文本,构建起大的阅读话题。我们发现,有些课堂总是在“山脚下转悠”,或者始终如同隔靴挠痒,无法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必然存在,即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依据文本设计出能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统领性问题,并组织教学。
  统领性问题也称为“主问题”,它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就像一个国家的领袖。如浙江的蒋军晶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蒋老师紧扣教学研读点“审阅“,引导学生理解“审阅”的意思,接着他说:“读了这一个段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总理审阅文件时的认真、仔细、负责以及一丝不苟。其实这一切我们早就想到了。但是,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总理审阅文件时认真仔细的程度。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每一个细节乃至每一个动作,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有没有出乎你们意料的地方?有没有你们没有想到的地方?”
  这里,教师很敏锐地抓住“总理审阅文件时,有什么是出乎你的意料,是你没想到的”这个统领性问题,让学生反复品读总理审阅一份文件的句子,并交流感受,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总理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体会到总理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然后巧妙地将总理“审阅一份文件”与“审阅一夜文件”,并进一步到“审阅一生文件”串接起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教学因其统领性问题的创设而变得简单而高效。
  再如大家熟悉的《慈母情深》。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统领性问题:“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在什么情况下鼻子一酸?拿到了钱,明明是一件高兴的事,怎么还会鼻子一酸?接下来的阅读对话、语言感悟、情感体验、人文熏陶、语言训练都围绕这根学习主线,紧扣这个阅读话题。
  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文本,发掘课文的核心价值,选择恰当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518108)
其他文献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甲减性心肌病)是甲减性心脏病一种表现,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隐袭且多变,因此,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4~2006年诊治的124例甲
本文介绍了我校新出版的教材<新编高等数学教程>的几个主要特点和一年多来的使用情况,对本教材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教学和教材的关系表明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目前对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直肠癌实施规范的“根治性手术”,不仅可以降低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率,同时又能减少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的分析临床退血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减少血液报废率,提高输血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方法统计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临床退血情况,对导致临床退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24例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同时做了解脲脲原体培养,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24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和二者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和酶联免疫
先天性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为小儿常见的胸壁畸形,主要是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骨向后凹陷所致。我院普胸外科自2008年1月一2009年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
目的分析猝死的原因、特点及疾病分布。方法收集猝死尸体93例,进行系统解剖、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法医学毒物分析。结果93例猝死的疾病分布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共85例,占总数的91
从当前高等理科院校化工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 ,提出了开放化工实验室 ,增开化工过程开发实验以及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