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l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内蕴上的绘画美和意境美,以及形式上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天然地成为了学校审美教育的最好介质之一。在古典诗词的美育渗透中,要避免美育即德育的认识误区,同时也要把握古典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中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 美育 意境美 建筑美
  
  在当今学校审美教育中,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充分认识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来,美育就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则审美教育的低效能也是有目共睹,美育还未能摆脱德育的从属地位,尚未走出艺术教育窄圈。因此,提高审美教育的效能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美育是借助一定的形式理解并进而欣赏和领略审美对象的教育过程,而所借重的这种介质,在学校教育中自然是指我们所学习的各门功课。古典诗词因其自身的特点,天然地成为了美育的最好介质之一。
  一、古典诗词有着内蕴上的绘画美和意境美
  审美是不受规范和束缚的精神状态,是审美者主动地接受或享受美的对象,审美者自由地感知美的存在,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极大满足。诗歌是在短小精炼的语言中直感兴会,正像严羽《沧浪诗话》所言:“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种无意于工,使得诗歌的情感渗透力最强,因而包含的美感也最打动人。
  中国人向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诗歌擅长通过展现自然的动人美景来承载作者深广的诗情。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经》时代开始,诗人们就通过诗歌显示了人与自然生命与共的和谐亲切。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浩荡混茫,《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安宁静谧,李白《望庐山瀑布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阔磅礴,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幽沁清绝,读来都是诗中有画,如在目前,仿佛一场餍足的视觉盛宴,而诗人们种种乐山乐水的诗情也就含蕴其中,宣泄于外,形成或恢弘或幽深或清新或淡远的种种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氛围,它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感悟。宗白华先生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1]譬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里,诗人运用色彩的巧妙组合,景点的精心安排,画面的强烈对比,萧瑟的秋景如在目前,诗人的悲苦心境也透纸而出。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是画,读者心中则油然荡漾出诗画融合无间的回味悠长的意境美。可见,诗词语言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和引发读者联想的功能,使得受众们在吟哦品味中感到各种情感纷至沓来,然后缓缓品味咂摸,直至消化吸收,无需他律的强求和束缚,自在自性,达到一种自由审美的满足与谐畅。
  二、古典诗词有着形式上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也就是说,古典诗词本身就熔铸了诸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多种美感欣赏源泉。如果说诗歌语言展现的绘画美属于诗歌的内在情景,则音乐美和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古典诗词最初都是合乐可歌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后来虽然渐渐从教坊移到案头,却刻下了音乐因素的深深烙印。诗歌要讲究格律、讲平仄从“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永明体到“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唐人近体诗再到“三仄需分上去入,两平还要论阴阳”的词体,都极富铿锵抑扬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异常浓厚,譬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这首词题为咏柳,实写伤别,句子有意协拗交替,形成了抑扬跌宕的音乐魅力,尤其是结尾“似梦里,泪暗滴”,连用六个仄声,感情爆发达到最高潮,使词情震荡到极致,留下有如撞钟的清音缭绕不绝。这种音声的委婉协调,其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文字与情感和谐酣畅的美感境界。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尚中贵和,既按中轴线对称均齐,也讲究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建筑整体的空间神韵和整体魅力。譬如故宫的宫殿,厚实的宫门、重叠的屋顶,庄严雄浑中规中矩,然后配上如鸟翅的飞檐,一下子叫人轻松很多。再如苏州的园林,表面绝不讲究对称,却遵循着诗意栖居的原则,很好地体现了庭院园林与自然的结合。
  这种美学原则在古典诗词的形式上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近体诗歌往往是齐言体,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还要求对仗,这种无独有偶、讲究整齐对称的形式,给人一种稳重、整齐、和谐统一的感觉;同时又注重对句和散句相结合,流水对的一气呵成,拗体拗救的特殊风味,在均齐中自如地展现着变化。少数如宝塔诗和回文诗,在形式上更是灵活多变,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体现了外在结构上错综变化的建筑美。稍后出现的词体,错落的排列句式更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灵动,对偶的讲究,叠字的处理,特定位置的韵脚等,在表面不对称中又隐含着对称的元素。尤其是诗词中出现的诗眼,其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就仿似规整的居室建筑上华丽的装点,使整首诗歌熠熠生辉。
  三、古典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操作方式
  古典诗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是高校美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因此,在施行美育渗透过程中,一定要有对美育的正确认识和操作。
  (一)打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德育即美育的认识误区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古典文学的精粹学习和坚定我们的传统道德和民族信仰,于是着重偏于让学生了解和领悟深沉浩大热烈的爱国激情和源远流长的道德教化从而完成学生的思想熏陶和人格培养。这样的认识就落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大误区:美育即德育。宗白华先生讲:“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协和的是美。” [2]可见,美和真、善有着密切关联,但并非一体。美相较真和善来说,内涵更复杂,外延更阔大。它既能给我们充实的思想激荡,也能赋予我们轻灵的情绪愉悦。很多诗歌,不一定能给我们深刻的道德洗礼,但给了我们丰沛的美感享受,使我们油然而生一种自由、恬适、宁和的心理满足。
  (二)注重正确的操作方式
  1.民族美学的培养是古典诗词课程教学的目的。
  美是普适性的,但也是民族性的。譬如最简单的人物审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美女总和我们自己评判有大相径庭之处,这也是南北朝时期高眉深鼻、面容瘦削的佛教雕像会很快发展成唐代那样丰容靓饰、眉目和婉的佛像造型的重要原因。再譬如美的本质特征来说,中国人讲究美是和谐,讲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讲究随心所欲不逾矩;而西方人则强调美是自由,席勒就曾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反复论证了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审美心理本質上就是主体处于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状态而引起的一种情感愉悦,这愉悦感体现了人类摆脱自然和社会束缚、实现自由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种不同必然会对我们理解什么是美有民族性的差异认知。所以,在古典诗词教育中,首先要不断地灌输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中自由地感知、欣赏到我们自己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美。
  2.选择有益美学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式。
  美感认知是非常自律的,是受众在自由的心态下自由地感知,古典诗词的形式追求和韵外之致的深沉意境,最符合美育的自我渗透原则,这就更要求鉴赏者在认识过程中积极介入。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切忌满堂灌式的方式,一首诗歌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高谈阔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美育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针对古典诗词这样一个特殊的学习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感悟古诗词形象美来加强学生主观体验,也即刘勰所说的“观文入情”说。既然古典诗词有着无可比拟的外在形象美,那就可以把对于作品外观形式美的审美感知作为解读活动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眼以及意象做恰当的引导,诱发他们对诗歌本身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逐步形成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二是加大诵读的力度。古典诗词有着强烈的音乐美,诵读得法,可以直接体验诗歌的节奏、音韵,感受那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并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加强诵读,对作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三是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形式选择其实是很有限的,但是有两点是可取的,一是实地教学,古典诗词的创作很多时候是有史可考的,于何时基于何事在何地写下了一首首光耀千古的名篇,有机会实地看一看,领略一下,发散思维,心游万仞,进入作者的创作心态中,能更迅速地体味和感受作品特有的神韵和美感;二是实际创作,真正创作作品,最能够直观地感受古典诗词特有的规则所带来的特殊的韵味,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美学意蕴,同时还能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一个很值得提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J],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0)
  [2]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J],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 湖南益阳)
其他文献
[摘要]临证治则治法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融理、证、药于一体的中医應用体系。中医专业后期开设《临证治则治法学》相关课程的构想,系在对历代医学文献临床实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深化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将对缩短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适应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亦是提高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高等中医专业开设《临证治则治法学》
期刊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各个群体中思想变化最敏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而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多种特点。教育者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特点,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
期刊
[摘要]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和前沿学科之一,也是高校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文章针对遗传学的基本特性和《遗传学》的课程特点,基于《遗传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内容分析了《遗传学》课程体系结构。提出了在《遗传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遗传学 课程建设 教学    现代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本学科经100余年的发展,衍生出
期刊
[摘要]教育文凭的本质在于其是个人向社会证明受教育水平的一种凭证。我国的文凭制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政治化、客观化与等级性特点。文凭制度的社会效用主要体现在身份识别、社会交换以及人才甄别三个方面。它既是社会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同时也是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文凭 社会效用 人才筛选    文凭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语,它一般指的是学校发给
期刊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仪表风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下,对学生品行、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书育人的质量与效果。有风度,仪表美,是教师“为人师表”这一职业特点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要讲究风度仪表。  [关键词]教师 仪表风度 举止美 语言美 衣著美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决定了教师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从博客应用于写作教学的模式和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势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把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博客 写作教学的模式 博客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优势    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价值。构架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可弥补传统英语写作不足,发挥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对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和促进大学英语写
期刊
[摘要]通过运用基于Web 3D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全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开发基于Web 3D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操教学 Web 3D 多媒体 教学效果    体操是我国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开展的运动项目及体育院系的必修课程。现代体操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体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期刊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新兴专业,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分析了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指出了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素质和培养目标。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规格,设定专业、方向以及相关资源。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产业 新兴专业 规格 应用型    物聯网发展的背景  物联网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自动识别、采集和感知获取
期刊
[摘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鱼类学教学实践,从完善多媒体课件、注重讲授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及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前检查五个方面,探讨了鱼类学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关键词]鱼类学 教学技巧 实践教学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水生生物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内容涉及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等相关内容。各
期刊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下,在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开放教育平台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章指出了当前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进展,并对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務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为提高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虽然我们应用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还是没有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远程开放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