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即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
韩愈《师说》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是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地强制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即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即变教室为学室。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
一、在分组合作,探究质疑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和“索相”是错误的,在小组合作的探究质疑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过程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中,努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充满”乐趣”,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在引发学生好奇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初中生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
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无形中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三、在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社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对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的知识加以解释,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敏感性。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不能以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搞乱。”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美援朝、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这既帮助了学生理解历史,又培养了学生的时代感,做到了历史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单志艳;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
韩愈《师说》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是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地强制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即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即变教室为学室。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
一、在分组合作,探究质疑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和“索相”是错误的,在小组合作的探究质疑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过程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中,努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充满”乐趣”,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在引发学生好奇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初中生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
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无形中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三、在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社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对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的知识加以解释,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敏感性。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不能以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搞乱。”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美援朝、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这既帮助了学生理解历史,又培养了学生的时代感,做到了历史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单志艳;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