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成三个阶段:前期查阅当代清真寺现状与功能拓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兰州市清真寺概况;中期选取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作为实地调查对象,采取上访各寺的寺管会主任、访谈阿訇、上访兰州寺伊斯兰教图书馆、在穆斯林聚居区分发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后期整理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兰州市清真寺原始功能与现代功能的异同,挖掘清真寺的功能拓展对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现状;功能拓展;宗教政策
清真寺是以“坊”为核心的穆斯林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对穆斯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的实地调查,进一步完善前人对于兰州市明清清真寺的生存现状和功能拓展的调查研究。
一、西关清真大寺
(一)西关清真大寺生存现状
西关清真大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西关什字西端,始建于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重建于1648年,雍正年间曾有扩建,民国初年又扩建临街商业铺面和院内沐浴室等设施。大寺占地面积为4800多平方米(约7.2亩)。文化大革命时,该寺被强迫拆除。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甘肃省有关领导与寺管会协商,采取国家拨款与群众捐资相结合的办法在原址上重建该寺,并于1988年建成了圆拱形大殿。时代之交,西关清真寺又展开了二期建设工程。
(二)西关清真大寺的功能拓展
1.经济功能:教民摊派——“自给自足”
在商业铺面出租上,西关清真大寺的收入主要依靠房屋的出租,南北两面的副楼一二层作为商业铺面,主要租赁给附近的“坊民”,北面约有二十几间房屋投入五金行业。因此清真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租金,以实现以寺养寺再投资;此外,在洗浴收费上,清真寺为方便穆斯林做“大净”,在其两个配楼上各设有澡堂七八间,为寺内学生和外来人员做礼拜提供方便。建立清真寺的自养方式,使其成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清真寺不再单纯地依靠社会施舍等被动地接受救济,转而自觉寻求其谋生之道。(2)清真寺实现自养,其经济收入可以用来维修寺院,举办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帮助坊民解决生活问题。
2.管理功能:寺院管理模式——寺管会
寺管会是宗教场所的新型民主管理方式,“寺管会不仅管理清真寺事务,而且是联系阿訇和穆斯林的桥梁;及时政府管理职能的大体现,又是坊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组织,在宗教事务管理中具有团结群众、配合阿訇、规范满拉、管理经济、料理寺产、贯彻政策、服务社区的作用。”[1]寺管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1)民主选举。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组织由本坊内穆斯林进行无记名民主投票选举产生,以票数多少决定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委员若干名。
(2)财务公开化。西关清真大寺为了保证寺内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账目的公开透明,接受穆斯林的监督,提出“一分钱制度”。
(3)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阿訇作为一坊之教长,由品德兼优、德才兼备的年长者担任,负责教授信仰之时,带领做礼拜,住持婚丧嫁娶等事宜。
3.教育功能:经堂教育——教育多元化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传承文化和宗教知识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教育活动来看,清真寺是穆斯林的教育中心,是地方性知识赖以传承的学校”[2],西关清真大寺的两个配楼上分别是中阿男校和中阿女校。
西关清真大寺的中阿女校是兰州市最早的女校,始于1991年,现有在校学生大约100多人,开设了初级班、全日制班和半天班,学费是每年150元,书费是每年100元。主修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和“圣训”,所用教材为《新编阿拉伯语》、《伊斯兰学》、《伊斯兰教育学》。中阿女校的教师一般都由优秀毕业生担任。校内学生辅修的是语文、计算机基础、英语基础和缝纫等。[3]
二、南关清真大寺
(一)南关清真大寺生存现状
兰州南关清真大寺,坐落于兰州市市区南关什字南侧的酒泉路段西侧,从1376年(明洪武九年)南稍门大户马家先祖,倡导集资建立该寺开始,直到1982年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原址恢复南关清真寺,1996年传统木结构清真寺大门和唤醒楼工程告竣。总共跨越了620年。如今的南关清真大寺的建筑结构布局完善,具有典雅庄重的特点,以及浓郁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风格。
(二)南关清真大寺的功能拓展
由于兰州市清真寺自改革开放以来功能拓展方向趋于一致,以下的“功能拓展”以南关清真大寺区别于西关清真大寺的主要功能进行阐述。
1.教育功能——宗教教育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邓小平在宗教政策方面,提出过两个方阵。其一是提出对于宗教精神要适度的支持,充分尊重的方针。多年来,兰州的各大清真寺充分贯彻了这一思想,宗教活动从不过度,保持宗教精神的健康合理。在这方面,南关清真大寺在每年夏季都积极开展假期学习班活动,对穆斯林孩子进行宗教启蒙,同时遵循圣训中“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教导,在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加八路办事处等爱国教育基地,树立起孩子们正确的、以爱国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宗教信仰观念。
2.社会功能——“围寺而居”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的场所,穆斯林为了方便礼拜和交流形成了回族传统的“围寺而居”的居住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大规模拆迁和重建,回族社会原有的居住方式被打破。服务社区并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是南关清真大寺聚集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三、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与党的宗教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兰州市西关清真大寺注重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主张依法治教,定期组织学员学习法律知识,真正从实际做到爱国爱教。在清真寺的倡导与引领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会深入到个人、家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引领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穆斯林世界与整个民族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态互动的局面。南关清真大寺十分重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各寺之间加强交流互动,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中国而共同努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穆斯林同胞在清真寺的引领下,共同构建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庚荣.当代都市清真寺现状分析——西安、兰州、临夏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9(01)
[2]楊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以西北程式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孙凤娟.当代都市清真寺的现状与功能——以兰州西关清真大寺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关键词: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现状;功能拓展;宗教政策
清真寺是以“坊”为核心的穆斯林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对穆斯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的实地调查,进一步完善前人对于兰州市明清清真寺的生存现状和功能拓展的调查研究。
一、西关清真大寺
(一)西关清真大寺生存现状
西关清真大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西关什字西端,始建于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重建于1648年,雍正年间曾有扩建,民国初年又扩建临街商业铺面和院内沐浴室等设施。大寺占地面积为4800多平方米(约7.2亩)。文化大革命时,该寺被强迫拆除。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甘肃省有关领导与寺管会协商,采取国家拨款与群众捐资相结合的办法在原址上重建该寺,并于1988年建成了圆拱形大殿。时代之交,西关清真寺又展开了二期建设工程。
(二)西关清真大寺的功能拓展
1.经济功能:教民摊派——“自给自足”
在商业铺面出租上,西关清真大寺的收入主要依靠房屋的出租,南北两面的副楼一二层作为商业铺面,主要租赁给附近的“坊民”,北面约有二十几间房屋投入五金行业。因此清真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租金,以实现以寺养寺再投资;此外,在洗浴收费上,清真寺为方便穆斯林做“大净”,在其两个配楼上各设有澡堂七八间,为寺内学生和外来人员做礼拜提供方便。建立清真寺的自养方式,使其成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清真寺不再单纯地依靠社会施舍等被动地接受救济,转而自觉寻求其谋生之道。(2)清真寺实现自养,其经济收入可以用来维修寺院,举办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帮助坊民解决生活问题。
2.管理功能:寺院管理模式——寺管会
寺管会是宗教场所的新型民主管理方式,“寺管会不仅管理清真寺事务,而且是联系阿訇和穆斯林的桥梁;及时政府管理职能的大体现,又是坊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组织,在宗教事务管理中具有团结群众、配合阿訇、规范满拉、管理经济、料理寺产、贯彻政策、服务社区的作用。”[1]寺管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1)民主选举。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组织由本坊内穆斯林进行无记名民主投票选举产生,以票数多少决定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委员若干名。
(2)财务公开化。西关清真大寺为了保证寺内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账目的公开透明,接受穆斯林的监督,提出“一分钱制度”。
(3)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阿訇作为一坊之教长,由品德兼优、德才兼备的年长者担任,负责教授信仰之时,带领做礼拜,住持婚丧嫁娶等事宜。
3.教育功能:经堂教育——教育多元化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传承文化和宗教知识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教育活动来看,清真寺是穆斯林的教育中心,是地方性知识赖以传承的学校”[2],西关清真大寺的两个配楼上分别是中阿男校和中阿女校。
西关清真大寺的中阿女校是兰州市最早的女校,始于1991年,现有在校学生大约100多人,开设了初级班、全日制班和半天班,学费是每年150元,书费是每年100元。主修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和“圣训”,所用教材为《新编阿拉伯语》、《伊斯兰学》、《伊斯兰教育学》。中阿女校的教师一般都由优秀毕业生担任。校内学生辅修的是语文、计算机基础、英语基础和缝纫等。[3]
二、南关清真大寺
(一)南关清真大寺生存现状
兰州南关清真大寺,坐落于兰州市市区南关什字南侧的酒泉路段西侧,从1376年(明洪武九年)南稍门大户马家先祖,倡导集资建立该寺开始,直到1982年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原址恢复南关清真寺,1996年传统木结构清真寺大门和唤醒楼工程告竣。总共跨越了620年。如今的南关清真大寺的建筑结构布局完善,具有典雅庄重的特点,以及浓郁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风格。
(二)南关清真大寺的功能拓展
由于兰州市清真寺自改革开放以来功能拓展方向趋于一致,以下的“功能拓展”以南关清真大寺区别于西关清真大寺的主要功能进行阐述。
1.教育功能——宗教教育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邓小平在宗教政策方面,提出过两个方阵。其一是提出对于宗教精神要适度的支持,充分尊重的方针。多年来,兰州的各大清真寺充分贯彻了这一思想,宗教活动从不过度,保持宗教精神的健康合理。在这方面,南关清真大寺在每年夏季都积极开展假期学习班活动,对穆斯林孩子进行宗教启蒙,同时遵循圣训中“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教导,在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加八路办事处等爱国教育基地,树立起孩子们正确的、以爱国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宗教信仰观念。
2.社会功能——“围寺而居”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的场所,穆斯林为了方便礼拜和交流形成了回族传统的“围寺而居”的居住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大规模拆迁和重建,回族社会原有的居住方式被打破。服务社区并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是南关清真大寺聚集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三、兰州市西关、南关清真大寺与党的宗教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兰州市西关清真大寺注重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主张依法治教,定期组织学员学习法律知识,真正从实际做到爱国爱教。在清真寺的倡导与引领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会深入到个人、家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引领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穆斯林世界与整个民族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态互动的局面。南关清真大寺十分重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各寺之间加强交流互动,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中国而共同努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穆斯林同胞在清真寺的引领下,共同构建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庚荣.当代都市清真寺现状分析——西安、兰州、临夏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9(01)
[2]楊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以西北程式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孙凤娟.当代都市清真寺的现状与功能——以兰州西关清真大寺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