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4年前,一批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登上浙江北部的莫干山,围绕经济改革展开热烈讨论。这场史称“莫干山会议”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段佳话。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也得“改革基因”之先,成为一片改革热土。
小县手握65张改革“名片”
德清有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改革样本。
1978年,当地一家乡镇砖瓦厂悄悄选派员工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厂长”赴厂指导。年底,砖瓦厂新建的单晶炉“长”出了第一根铌酸锂晶体。
1983年,双方再次突破体制障碍,组建浙江德清县电子器材厂这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
“当年,我们可是改革明星,直接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变革。”由德清县电子器材厂发展而来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颇为自豪。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唯一具备晶体生长、芯片加工、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企业。
从2010年至今,这个户籍人口不到50万的县,陆续承接了6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从优化政府服务、“最多跑一次”到推行“标准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从“多规合一”让一张蓝图绘到底,到户籍制度改革抹平身份证背后的33项城乡待遇差异;从率先实施生态补偿让“叶子变票子”,到全国首宗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也能获得土地溢价收益;从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工程示范;从民宿经济异军突起,到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落户……
“德清是新时代的改革热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德清县改革办政研室副主任刘海波一边介绍,一边拿出《德清县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情况》,对着表格一一列举,如同展示一张张改革“名片”。这65张“名片”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国字号”。德清许多改革经验与做法开全国之先河,被复制推广。
“试验田”长出新禾
2016年,以中央启动“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德清县积极争取到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落户。
“从签订好项目承诺书,到项目开工建设,不到一个月,真的好快。”浙江欧思达服饰有限公司项目对接人陈秋颖说,与各个部门签订承诺书后,他们自主完成施工图设计、图审并确定好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便能开工建设了。
承诺制不仅由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在全省推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更部署将“标准地”改革选择在德清试点。
“标准地”,就是“标准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时明确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带着“标准”一起出让。
事前定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标准地”改革快速推进。2017年8月启动,月底德清就推出了第一块“标准地”。
事实上,“标准地”是德清这块改革“试验田”的最新产出。
朝自己“动刀”
和很多地区一样,德清县此前的医疗格局也是“乡镇医院吃不饱,县城医院吃不下”。医院、医生和群众,都有一肚子苦水。
2017年,德清县推行县域“医共体”改革,改变原来县、镇、村三级各管一段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一盘棋。
其具体做法是撤销乡镇医院的法人,组建两大健康保健集团;通过机制保障,让医疗人才安心在基层工作;设立连续医疗服务中心,统一药品目录……
德清县卫计局局长马建根坦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势必触及某些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本人。
“原来局里可以人事任免,所以乡镇医院的院长,经常来这里坐坐。”他笑着指着办公桌对面的两把沙发说,“现在(权力)慢慢下放,他们就不用来了。”
权力变小了,但是管理更加顺畅,这是马建根最切身的改革获得感。
“医共体”改革之初,不少人也有顾虑。“改错了就改回来嘛,失败也是改革的经验。”老马心直口快,话语间底气十足。他认为,“医共体”改革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截至目前,這场县域医改已经初现成效。今年前五个月,德清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6.7个百分点,县级医院高难度手术量同比提高34%。2017年全县年度考核中,医疗卫生行业“破天荒”地进入第一档次。
改革创新容错免责
“在德清,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叠加效应,让改革越改越宽!”县委书记王琴英说,这种良性循环,和当地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改革的传统密切相关。
这位女书记形象地表示,德清的改革就像读书,一开始越读越厚,困难多困惑多,慢慢地越读越薄,越读越开朗,越读越起劲。
她说,为了真正让改革创新者放下包袱,2016年4月,县里还专门出台了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规定了对6种具体情形可以减责免责。
德清县谋划进一步深化该机制,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和60多项全国、省级改革试点,建立易于对照、便于执行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真正解决怕担责怕出错、不敢试不敢为的问题,让深化改革的战场成为干部的考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小县手握65张改革“名片”
德清有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改革样本。
1978年,当地一家乡镇砖瓦厂悄悄选派员工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厂长”赴厂指导。年底,砖瓦厂新建的单晶炉“长”出了第一根铌酸锂晶体。
1983年,双方再次突破体制障碍,组建浙江德清县电子器材厂这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
“当年,我们可是改革明星,直接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变革。”由德清县电子器材厂发展而来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颇为自豪。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唯一具备晶体生长、芯片加工、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企业。
从2010年至今,这个户籍人口不到50万的县,陆续承接了6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从优化政府服务、“最多跑一次”到推行“标准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从“多规合一”让一张蓝图绘到底,到户籍制度改革抹平身份证背后的33项城乡待遇差异;从率先实施生态补偿让“叶子变票子”,到全国首宗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也能获得土地溢价收益;从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工程示范;从民宿经济异军突起,到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落户……
“德清是新时代的改革热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德清县改革办政研室副主任刘海波一边介绍,一边拿出《德清县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情况》,对着表格一一列举,如同展示一张张改革“名片”。这65张“名片”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国字号”。德清许多改革经验与做法开全国之先河,被复制推广。
“试验田”长出新禾
2016年,以中央启动“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德清县积极争取到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落户。
“从签订好项目承诺书,到项目开工建设,不到一个月,真的好快。”浙江欧思达服饰有限公司项目对接人陈秋颖说,与各个部门签订承诺书后,他们自主完成施工图设计、图审并确定好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便能开工建设了。
承诺制不仅由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在全省推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更部署将“标准地”改革选择在德清试点。
“标准地”,就是“标准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时明确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带着“标准”一起出让。
事前定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标准地”改革快速推进。2017年8月启动,月底德清就推出了第一块“标准地”。
事实上,“标准地”是德清这块改革“试验田”的最新产出。
朝自己“动刀”
和很多地区一样,德清县此前的医疗格局也是“乡镇医院吃不饱,县城医院吃不下”。医院、医生和群众,都有一肚子苦水。
2017年,德清县推行县域“医共体”改革,改变原来县、镇、村三级各管一段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一盘棋。
其具体做法是撤销乡镇医院的法人,组建两大健康保健集团;通过机制保障,让医疗人才安心在基层工作;设立连续医疗服务中心,统一药品目录……
德清县卫计局局长马建根坦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势必触及某些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本人。
“原来局里可以人事任免,所以乡镇医院的院长,经常来这里坐坐。”他笑着指着办公桌对面的两把沙发说,“现在(权力)慢慢下放,他们就不用来了。”
权力变小了,但是管理更加顺畅,这是马建根最切身的改革获得感。
“医共体”改革之初,不少人也有顾虑。“改错了就改回来嘛,失败也是改革的经验。”老马心直口快,话语间底气十足。他认为,“医共体”改革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截至目前,這场县域医改已经初现成效。今年前五个月,德清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6.7个百分点,县级医院高难度手术量同比提高34%。2017年全县年度考核中,医疗卫生行业“破天荒”地进入第一档次。
改革创新容错免责
“在德清,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叠加效应,让改革越改越宽!”县委书记王琴英说,这种良性循环,和当地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改革的传统密切相关。
这位女书记形象地表示,德清的改革就像读书,一开始越读越厚,困难多困惑多,慢慢地越读越薄,越读越开朗,越读越起劲。
她说,为了真正让改革创新者放下包袱,2016年4月,县里还专门出台了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规定了对6种具体情形可以减责免责。
德清县谋划进一步深化该机制,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和60多项全国、省级改革试点,建立易于对照、便于执行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真正解决怕担责怕出错、不敢试不敢为的问题,让深化改革的战场成为干部的考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