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运用宗教式的叙述方式,主副线穿插交织的叙事结构,荒诞、诡异的叙事内容在《第七天》中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本文着重分析《第七天》的叙述艺术,以体会余华波谲云诡般的想象力和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感受。
  关键词:《第七天》;余华;宗教式叙述;底层叙述
  作者简介:毕道慧(1993.3-),女,安徽省亳州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余华的作品常带有苦难、冷漠、暴力这一类标签,他的写作风格亦是如此。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总是袖手旁观,在血和泪中将人物推入悲惨世界。他用美好的想象来诠释生命,却在文本中冷漠地展示血淋淋的悲惨世界。不过,正是因为苦难不断地升级,他的叙述艺术也不断提升,叙述文本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苦难、暴力、冷漠等叙事风格而且蕴含了很多新变,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余华在叙述艺术处理上的超越性变化。
  一、中国式《神曲》
  读者在阅读第七天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奇妙的空间,既置身于现在的时空,又能看到过去和未来。这种独特的叙述结构使人联想到外国文学作品,即但丁的《神曲》。
  《第七天》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使主人公在七天的时间内全面感受到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通过这部作品余华客观地表达了他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看法。很显然,《第七天》和《神曲》有着独到的相似之处,因为《神曲》也恰恰是通过对地狱、炼狱的批判讽刺而表达出对美好人性以及天堂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七天》开篇是引人深思的一段话: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第七天》这本书的设计编排简洁明了,故事人物经历的一天即作为故事中一个章节,没有前言和后记。正如余华本人所说,借《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创世记》(意为“在开始之时”)是《圣经》希伯来文的第一卷书,记录了耶稣在空虚混沌中,用了前几天时间创造了天和地,以及大气、光、植物和动物等。在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最后上帝造物完毕,便把第七天定为安息日。那么余华在开篇引入这个故事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在铺设一个伏笔或是预设一个故事的结局,亦或是将其作为一个隐喻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神曲》大致讲述了主人公在人生中途不小心走进了一片黑暗森林,森林中出现三只猛兽,挡住了他的去路,在他大喊救命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并指引他游历地狱和炼狱,之后由贝阿特丽切带领他游历天堂,最终见到了上帝。《神曲》中“森林”象征着“罪恶”,三只猛兽分别代表“贪欲”、“野心”和“逸乐”。这部作品既充满隐喻性,又有着鲜明的现实性。《第七天》和《神曲》的相似之处在于《第七天》的主人公杨飞也是为了寻找自己死亡的原因在昏暗的世界和自己的回忆中游历穿梭,最终来到象征美好世界的“死无葬身之地”。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对《神曲》的一种借鉴和回应。
  作品中,主人公杨飞为了找寻自己死亡的答案而独自穿梭于空虚混沌的城市中,“弥漫的浓雾”和“空虚混沌的城市”都有着某种象征性,杨飞见到白色时感到光明温暖,“白色”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社会无限的期望。杨飞从殡仪馆到“死无葬身之地”的路上见到了许许多多同他一样的死者,他们的死因或是无法面对黑暗现实,或是无奈自杀,或是意外死亡,最终他们的遗体都要在冷漠的殡仪馆火化殆尽。故事中,殡仪馆意味着一个人从存活到死亡的过渡点,也是丑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殡仪馆里,拥有金钱和权力的富人死的也光鲜亮丽,而无权无钱的贫穷者死的却落魄惨淡。故事中的“强拆事件”、“警民冲突”等等,无一不在讽刺当下的社会现象。
  二、无力的乌托邦世界与底层叙述
  《神曲》中罪恶者如要被原谅,需在境界山洗涤自己的灵魂,而《第七天》中死者只要能到天堂般的“死无葬身之地”便能得到宽恕。那儿好似《神曲》中描画的天堂:“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这种乌托邦式乐园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强烈对比,因为平等只能在人死后才会实现。这种叙述方式,深刻的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
  《第七天》中,作者冷酷的暴露社会黑暗面的同时,仍对混沌社会心存一丝温情。文中杨飞和妻子李青的爱情、与养父杨金彪的父子之情、与养母李月珍的母子之情等等无一不令人动容。杨飞幼时因母亲在火车内的分娩而被意外遗弃于火车轨道,杨金彪因收养这个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这种特殊的父子情谊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一路坎坷,最终因李青的出轨而以失败告终,死后的二人在死亡世界再次相遇,也算是了却了彼此生前的遗憾。文中鼠妹凄惨的死去,其故事让人震惊,也让人无奈。作者最后将鼠妹送往安息之地,也许这也是作者对社会底层灵魂能得到净化的一种期盼:所有的人都为鼠妹净身,为鼠妹缝制圣洁的长裙,“苍老的骨骼”为鼠妹洗礼,许多婴孩为鼠妹唱起呜咽之歌……这个场面让人联想起希腊神话中的场景,“鼠妹”为神话中的“圣女”,婴儿为神话中的“圣子”,“苍老的骨骼”就是神话中的“长老”,任谁也不敢打扰这幅美丽的画面。无论是杨金彪与杨飞难分难舍的父子情,还是杨飞与李青刻骨铭心的婚姻,亦或是鼠妹与伍超夹杂自私与奉献的爱情都使得冰冷的人情在此刻融化。“鼠妹”在众人的帮助下,成为第一个从“死无葬身之地”走向“安息地”的鬼魂,而通过这里的“安息地”,作者也表达了希望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愿景,“安息地”即是作者心里的乌托邦。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和谐美好的“安息地”与肮脏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现实世界肮脏浑浊,真正死无葬身之地的灵魂又于何处安放?作者用一悲情的叙事方式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无奈,也希望读者能从悲惨的世界中去找寻爱的曙光。   三、用死亡叙述审视灵魂
  《第七天》中虽然余华延续了他一贯的死亡基调,然而这种死亡与之前其他作品稍有不同的是,《第七天》中的死亡是灵魂审视自我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主人公杨飞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审视着他人的灵魂,似乎死后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活着只能历经磨难。这种对于死亡世界的歌颂使得活着和死亡之间形成一种艺术的张力,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余华营造出这个美好的死亡世界,似乎也表现了他对现实中人人能友好相处,世界都充满爱,处处阳光明媚的渴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却出现了难以解决的弊端: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暴力强拆,人情冷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余华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紧跟时代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在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余华曾明确说过:“我觉得现实和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以前的作品虽然也都是以今天的现实为基础,但时代的成分是少了一些,我觉得一个人的年龄慢慢增长以后,对时代的事物越来越有兴趣和越来越敏感了,而对虚幻的东西则开始慢慢丧失兴趣”。其实余华这段说明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已有所体现。余华早期的叙事立场具有典型的先锋性,对客观真实的怀疑,是先锋作家共同经历的一段精神轨迹,也是余华“逃离”传统写作方式的思想基础。在余华经历了第一次创作转变之后,其叙事立场具有了民间性的特点,不再是与现实毫无关联,他在小说中流露出的些许温情和理性冲淡了他以往的冷漠。如《活着》、《兄弟》等作品,余华认为先锋叙事尚有不足,转变成写实手法来叙述挣扎生存的底层人物。当然,在余华的早中期创作中,他还是极力远离现实。多年之后,他在《第七天》中再一次转变了自己的叙事立场,作品也明显展现出“都市性”,这种“都市性”显现出了媚俗的荒诞、夸张和变形,也表明了余华极力表现现实的想法,可以说,余华用这种叙事转变深刻透视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公平秩序的渴望和期盼。
  参考文献:
  [1]杨佳.余华的“神曲”式想象——解读《第七天》[J].名作欣赏,2014.(26):43.
  [2]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
  [3]刘意青.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旧约》神话[J].外国文学,2006.(6):15-25.
  [4]王侃.余华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2(4).
其他文献
摘 要:杨争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文坛, 与贾平凹、陈忠实两位作家并称为陕西“三宝”。评论界对前两位作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对于杨争光文学创作的研究却有所忽视。本文旨在对杨争光小说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彰显杨争光小说研究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杨争光;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马彬婷(1990.12-),女,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硕士
通过县级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本文探讨3S技术在县级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为县级城市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助力县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一  秋香来范书海书店越来越频了。书店人多时,她便滥竽充数地和大伙共同翻阅书架上的那些书。当店中无人时,她一个人觉得在书架前站着孤寂,便凑到范书海身边和范书海拉呱(拉呱方言土语,闲谈的意思),常提出一些天真幼稚的问题,范书海总能耐心地给她解答。他们两家的关系历来是不错的,合伙种过地,范书海家经济条件比秋香家优越一些,常借钱给秋香家用。秋香父亲力气大,也常不计报酬地帮范书海爱人干些重体力活。秋香在范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苏童是当代的一位先锋作家,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追问。本篇论文主要以苏童的长篇小说为材料,从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如何面对苦难为主要内容,来探究他对于苦难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苦难;罪恶;逃离;死亡;解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苏童是一位拥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能从时代发展的各
摘 要: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可以从朴实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个性美四个方面来概括。朴实自然美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的朴实,简洁,通顺,具有自然之美,清新绚丽,口语化的特点强。含蓄美是指语言含蓄,委婉,具有哲理。音乐美是指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充分运用格律、平仄、音韵,具有诗意。个性美是指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强,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朴实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个性美  作者简介:程鹏
企业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东方电子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既能为该公司的发展指明方向,又能给其他公司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一些的借鉴意义
德国报刊多属于私人,一般被大企业集团掌控。但无论是私人所有还是政府所控,都改变不了报刊业面临的市场冲击。为了应对挑战,有板有眼的德国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免费试读、捆绑
摘 要:“丑”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其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而成为很多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语境之下,审丑美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成功地跨越“审美”到“审丑”的鸿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飞跃的里程碑。本文重点从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出发,探讨了作为美学范畴之一的“丑”之内涵与本质,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审丑观与独特的审丑美学价值。  关键词: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审丑美学  作
我国医药行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速。我认为主要是四个原因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口净增长及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